1. 无忧资讯 /
  2. 体娱 /
  3. 挂满LV、Chanel被歧视?富人不炫耀的 /

身上挂满LV、Chanel也被歧视?富人是不炫耀的

孩子的成长教育,一直都是家长最为关(头)心(疼)的问题。

最近很火的印度电影《起跑线》,豆瓣评分8.0,通过不同阶层面临的求学难问题,向观众展示了印度家长对于子女教育的焦虑。

如今已经不是“你上什么大学决定了你的人生”;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每一个阶段都要拼硬实力依然不够;而是要做到从孕期、妊娠期,就要发力,这样才能赢在起跑线上(赢在子宫也不过如此)。

只是为了上幼儿园,一个小孩从上午10点到下午6点的日程就被排满了。几乎连休息和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即使下手如此之狠,也是培养得太晚了。应该从怀孕时、妊娠初期就开始培养↓

不仅孩子需要培训,父母也需要培训。如果上不了最好的幼儿园,一个宝宝这一生都看起来无望了...

电影中,拉吉和米塔两个人,为了女儿皮雅能够就读最好的学校,不惜从市中心搬到了富人区;在专业顾问的咨询帮助下,依然没有成功;最终假扮穷人去争(剥)取(夺)贫困学生的名额...为了一纸学位可以说绞尽了脑汁...

在他们(主要是米塔)的世界里,他们曾经就读的公立学校是一无是处的。米塔认为一个去公立学校的孩子有可能因为羞于沟通,导致吸毒...

除了公立学校的师资条件较差,这其中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种族带给他们的羞愧感。

在印度,如果你不会说英语,那你可能永远没有翻身的机会了。米塔认为英语不仅是一门语言,还是“阶级本级”↓

拉吉也在“最后的演讲”上提到,如果其他国家的人不会说英语不会怎样,但是如果印度人不会说英语,就会被认为是废物↓

电影中拉吉一家为了让孩子上学做出的种种努力与尝试,照进了现实。很多人说,在中国,家长们也是如此,挤破头买学区房,为的就是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除了中产家长对子女是否能够成才的深深恐惧,电影中不同阶层家庭的全方位对比,也让范主感到唏嘘。

拉吉和米塔两个人代表的是普通中产家庭的生活方式,而通过他们的两次搬家,也折射出其上其下两个不同阶层的人生百态。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下面我们就全方位多角度去看看印度的贫富差距吧。

——我是“表面具有迷惑性”のFIN割线——

?.大牌 vs 地摊货

拉吉和米塔一开始的穿衣风格,就是很印度本土化的感觉。色彩以红、橙、黄、绿等明快的色系为主,米塔佩戴的黄金耳环、黄金腕表都很有当地风情↓

手上的鸽子蛋彰显出殷实的家境↓

在许多条件一般的人们眼中,“有钱人身上应该挂一堆名牌”。所以当拉吉和米塔搬家后,努力想要营造出上流人士生活时,他们浮夸的把所有logo都穿在了身上。

Louis Vuitton的Neverfull都要算是他们日常低调的款式了↓

真正的“奥特莱斯一日游”,是这样的——

踏出车门,两个人的鞋子上都挂着Versace的金头大logo↓

△豹纹裤子也是醉醉的,目测可能是N年前的Dolce & Gabbana。另外此处连背景配乐都是由各大品牌名字组成的。

墨镜也要选鼻梁上写着“LV”的款式,以及Prada最浮夸的一款红色腾云↓

Burberry的格子衬衫配Salvatore Ferragamo的腰带才够闪耀;还要故意抖动一下风衣领子,露出全套的Burberry搭配↓

米塔的Chanel项链也要选最明显的珍珠+镶钻·双C系列;耳环也要每一个字母组合起来都能拼出Dior↓

他们觉得只有穿成这样,才能有上等人的感觉(被这个浮夸的Versace包包闪了一下腰)↓

可惜顾问的话让他们有点扎心:富人不炫耀的,少即是多

所以到了后来的两次面试环节,拉吉和米塔收敛了许多。两个人的着装,都去掉了大logo。

米塔选择了很有生命力的浅绿色衬衫,搭配了多层珍珠项链;拉吉则穿了很有商务休闲风格的衬衫+深蓝色西装外套,还搭配了口袋巾,显得有品位多了。

另一套look,米塔选择了浅色西装搭配印花内搭,大朵装饰的耳坠点缀颈旁,配上大波浪发型,女人味十足;拉吉则选了更显成熟稳重的灰色西装配白色衬衫。

但是在贫民区,对于劳苦大众来说,衣服就只是块遮肉的布料而已。

拉吉和米塔要去假装穷人时,要先去夜市买越便宜越好的地摊货。3件50卢比,连内裤都要全副武装。

看这穿着粗布衣拎着编织袋的画风,是不是有点“穷人”即视感了?

?.鱼子酱 vs 没水喝

关于吃,富人和穷人之间也必然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差距啊。

拉吉和米塔搬到富人区之后,先是想要来一场Party让皮雅多交些朋友。但细节之处却暴露了不同阶层的饮食差异。

对富人来说,鱼子酱、松茸啥啥的简直太正常不过,但是拉吉一听说鱼子酱是鱼的卵,就被恶心到了,连连喊着要吃披萨、汉堡、油煎饼...

可是在穷人的世界里,连一口水都是如此宝贵与奢侈。

想整点水冲厕所,都要去街坊邻里那借↓

每天要排队去拿补给,心平气和还拿不到,米塔要把自己练就成一个泼妇才行↓

作为一个穷人,拿补给时脾气也不能乱发。如果不小心得罪了政府的人,可能就要过上地狱般的生活

而当学校的人来视察贫困生身份的时候,真正让拉吉一家暴露富人身份的,不仅仅是“没有一双劳动人民的双手”↓

而是一个贫穷的家庭根本不可能有钱,给孩子买披萨和瓶装矿泉水↓

难怪图尔茜对米塔说:贫穷是不能被教授的。真是扎心啊。

?.住高档小区 开宝马 vs 住小平房 挤公交

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房子和车子都是体现生活品质最直观的物质基础。

拉吉一家原本住在月光集市的一所很有印度风情的老房子里(大概就是老北京胡同那种feel)↓

平时上班开的是有(中)钱(产)人的标配——BMW小轿车

搬到了富人区,房子变得更加高档了,为了迎合贵族环境,还要把一切都换掉(4K的电视,换掉,换掉),努力摆脱月光集市的画风↓

就像搬运工说的那样:在上流社会,人们会因为你开什么车而决定要不要和你交朋友↓

但是在穷人的世界里,别说面子工程了,连基本的生活都很难应付。

拉吉和米塔搬到的那个小房子里,就只有一张小小的床(给女儿睡)。两个人只能在地上打地铺,挤在一起。拉吉倒是很幽默,他说:“在穷人的生活中,无助往往会导致浪漫”。(那相拥入睡吧~)

但是当你睡着睡着遇到不速之客·Jerry时,再浪漫的人想必也要抓狂了↓

穷人上班也别说坐什么宝马了,连坐黄包车都是痴心妄想↓

每天只能按照时间表,努力挤上装载着450人的大巴,否则就要面临迟到被扣钱的窘境↓

而关于如何挤公交,穷人也有自己的一套技能↓

范友们学会了么

?.贵族学校 vs 公立学校

在拉吉一家刚刚搬到高档小区时,没有人愿意和她的女儿玩耍,原因是皮雅说印地语↓

并且“高档小朋友”们的学校,并不允许他们说印地语。

即使住在同样的高档社区,在那些富人眼中,他们依然是在月光小镇开服装店的水平,他们的孩子将来也是那样的水平。而自己家上了贵族学校的孩子,就能有所作为、构建未来。

的确,从基础设施上看,贵族学校和公立学校,一个像天堂,一个像地狱。

在印度排名靠前的几所学校,每个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壕之特色。

排名第四的抉择学校,和伊顿有密切的关系,满操场都在遛马↓

排名第三的苏拉杰·瓦利中学,装修奢华如五星级大酒店一般。空调课室、欧式食堂,还有可以任意调节温度的恒温游泳池。

排名第二的大自然学校,不需要死记硬背学习,而是通过音乐和舞蹈教授。

而最有诱惑力的第一名,德里文法学校,只收住在这3公里内的学生。而且印度最大的工业大亨和政客都是从这里毕业的↓

再看公立学校,的确条件非常艰苦。若不是拉吉后来出资重建,学生们连课桌都没有,只能坐在毯子上学习↓

而造成这样境遇的根本原因,就是有钱人只想上私立学校,只有穷人的孩子在这里上学,没有人关心他们,境遇愈发糟糕

但是不是公立学校的孩子就一定不如私立学校呢?这一点电影里也给了我们答案。

在幼儿园接受良好培训的小朋友,大多都是会多种语言的,还有其他的特殊技能↓

但是在公立学校上学的小孩,也可以学习多种语言。只是途径不同罢了。

比如这个小男孩,不仅英文说的流利,还会法语和中文。因为他的爸爸是导游,他跟着爸爸和不同国家的游客学习了多种语言↓

更加直观的对比,是在影片最后的学生表演上。

台上唱歌的私立学校学生,一个个戴着小眼镜,像极了小书呆子,站在舞台上并无什么活力↓

而那些来自贫民窟的孩子们,每个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活,个个活力十足,脸上绽放着那个年纪的孩子应有的笑容,就像早晨初升的太阳。

——关于“SHARING IS CARING”のFIN割线——

顾问在帮助拉吉和米塔申请私立学校时,曾经告诉他们,如果考官问你如何看待“贫穷”,你应该回答“Sharing is caring”,然后只要微笑就好了。

拉吉在面试时,并没有流利的说出这句话。因为那时他从内心深处并不能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反观整个电影,条件艰苦、步履维艰的穷人们,要比富人更加懂得,什么叫“Sharing is Caring”。

拉吉和米塔刚刚搬到了瓦桑维哈富人区,在路上用英语和白人邻居们打招呼,跟本没有人理睬他,全程冷漠脸↓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从老城区搬走时,街坊邻居都热情相送的场面↓

尤其是片中的关键对比人物——普拉卡什,一个具有神性的贫苦父亲,在很多方面充当了救世主的角色。

在没有人愿意给米塔一些水冲厕所时,他提着两桶水出现了,虽然他有一点点小私心,希望米塔能教他的儿子学英语~

也正因为如此,这个真穷家庭和假穷家庭成为了朋友。在学校老师来检查家庭条件时,他不仅帮拉吉圆场;在拉吉第一天上班钱都扣光的时候,已经捉襟见肘的普拉卡什一家还拿出了一部分自己的工钱和补给分享给这个假穷家庭。

最令人揪(震)心(撼)的是,当普拉卡什以为半夜偷偷去取钱的拉吉想要抢银行来给女儿交学费时,他做出了不可思议的举动——撞到车前面去换钱给他(就是传说中的碰瓷儿)。

拿到钱的普拉卡什马上把钱给了拉吉,让他想办法给女儿交学费。拉吉不懂他为什么要用生命去冒险,他只是说他没有其他办法了↓

比较有趣的一个细节是,即使普拉卡什为拉吉一家付出了这么多,当这个穷人来到拉吉的住所时,拉吉仍然表现得像看到“Jerry”一样局促不安,全程跟在普拉卡什身后擦地↓

而当普拉卡什最后知道是拉吉通过暗箱操作,剥夺了他儿子上学的权力时,他最终仍然保留了人性中最善良的一面,没有去“以牙还牙”。

他说:我们不知道如何偷窃别人的权利,皮雅也是我的孩子,她会在这里读书的”。

在电影《起跑线》中,穷人以及普通人的权利,经常被更加有钱、有权势的人剥夺。

只是为了拿到申请入学的表格,家长们从半夜就睡在学校门口,排队到中午。因为很多配额都被与学校有关的内部人员拿走了,普通人只能在这里排队↓

而当拉吉要站出来把上学的权利还给贫穷的普拉卡什时,同样出身寒门的校长却对他说:“如果我把这个学位给一个贫困的孩子,那我怎么从中受益?”

而当拉吉说他回去揭发她时,她甚至说出了,媒体、政客、警方...他们的孩子也都在这里读书这样的话。

影片的最后,拉吉和米塔做出了改变。他们选择让皮雅去他们资助的公立学校上学,他们相信在那里,皮雅也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甚至拥有一个更加快乐的童年。作为家长,他们是自信勇敢的。

在范主看来,《起跑线》这部电影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教育子女的本质,不是送他们上什么样的学校,而是为人父母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想让他们的孩子认识怎样的一个世界。

大部分印度电影中,贫穷与匮乏感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旋律。但正因如此,他们更加懂得如何从中传递希望。当印度歌舞响起时,贫民区的人们快乐的舞蹈着,那是印度人民从内心表达出的自我满足与幸福感。

人生不仅仅是一场赛跑。人生最终的结果,也并不完全取决于起点。《起跑线》所表达的不仅是教育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所应当提倡的普世价值观。

一个人生在哪个国家、说着怎样的语言、贫穷还是富有、有着怎样的社会地位...这些并不是一个人是否具有价值,是否能够发光的关键。

是否能够消除偏见,去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做自己真正想做并擅长的事,才是教育的核心问题。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