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滴滴,请别再打着顺风车的旗号约炮! /

滴滴,请你别再打着顺风车的旗号约炮了!

就在昨天,微博上出现了一条让人痛心的热搜——

空姐滴滴打车进市区遭司机杀害

凶手仍在潜逃警方正抓捕

5月5日晚,刚刚结束飞行任务的21岁空姐李明珠,在郑州航空港区叫了一辆滴滴顺风车,赶回市里。但没成想,这条路的尽头竟是死亡

在车上,李明珠感受到了这个顺风车司机的异样,她在微信上跟同事吐槽自己遇到一个变态,“说我长得特别美,想亲一口”。

同事察觉到不对劲,立刻给明珠打电话,然而电话仅仅接通了几十秒,就被明珠以“没事儿没事儿”为由挂断。

之后,李明珠的电话再也没有接通过。

5月8日,李明珠的家人收到了女儿遇害的消息,那个身高174,长相甜美的女孩永远地停止了呼吸,下半身赤裸,还遗留着精斑,身上布满刀伤

而凶手,仍在潜逃....

无法想象,21岁,这个年轻的生命还没来得及跟这个美好的世界说再见,就离开了。

她把飞机上所有乘客安全送回了家,而自己却永远也回不了家了。

从没真正顺风的车

新闻一经爆出,随机引起了网友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们都震惊“世间竟有如此禽兽”之余,同时也将矛头对准难逃干系的“滴滴”。

滴滴在白天发文道歉后,又火速在晚上发布悬赏令,悬赏100万寻找这个滴滴司机,悬赏令上,司机的照片、身份证号都赫然在目,一脸玩世不恭的表情,令人毛骨悚然

滴滴所做的一切依旧无法平息众怒。

有人说,“这已经不是滴滴第一次发生乘客遇害事件,滴滴难逃其责,这种助纣为虐的打车软件应该尽快取缔”。

2016年5月,深圳一名女教师打车后,被一名使用假牌照的滴滴顺风车司机劫杀,凶手最终在出租屋内被抓获。没曾想,时隔两年后,悲剧再次发生。

同时,也有人为滴滴“说话”,认为“滴滴只是一个平台方,确实没有能力和没有义务对所有人的所有行为负责”。

坦白讲,一个极端残忍的案例不能就此“封杀”一个产品或是一个行业,但不得不承认,“顺风车”这款滴滴产品之所以屡屡出事,是因为它的运作模式真的很“约炮”。

滴滴顺风车上线时间是2015年的6月,相比之前的产品,滴滴顺风车更多带有陌生人社交属性。

在拼车前你需要注册个人信息,完善资料,比如“年龄”和“行业”,填写年龄的原因是为了“让司机更懂你”,而写明行业则是为了“遇见更有趣的人”。

除了真正顺路外,司机还可以根据你填写的个人信息决定是否接单,而当拼车结束后乘客和车主可以通过贴“标签”互评,甚至于留下联系方式。

在16年白色情人节的时候,滴滴顺风车根据真实的滴滴顺风车车主和另一半的故事,改编出了一组“相遇、相识、相恋”的动态海报。

看完让人更加强烈地感觉到,倘若没有“坐车”这一步骤,滴滴顺风车真的如同一款“社交软件”,除了想解决用户便利出行问题,还带着解决用户交友约炮需求的野心。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存在着各种颠覆可能的空间,没有做不到,只怕不敢想。但回过头来看待此次“恶性”事件,与其认为归咎为网约车,更不如认为是陌生人社交平台所发生的意外。

最严认证竟得靠车主“自觉”

倘若真是一款社交网络,滴滴顺风车也存在着不少漏洞,比如号称“最严认证”无非也是靠司机的自觉。

注册成为车主首先要选择车型参数,包括车辆品牌、车型和颜色,之后需要提交行驶证和驾驶证的照片,但是行驶证和驾驶证可以不是同一人。

在提交照片的时候,不仅不需要本人手持证件进行拍照,哪怕注册本人性别为女,上传证件后显示为男,平台也不会对身份不一致问题进行任何提示。

尽管滴滴工作人员称倘若冒用他人证件注册后,将无法完成后续的人脸识别认证、芝麻信用、职业认证。但是他们忽略不谈人脸识别认证、芝麻信用、职业认证在顺风车注册中,并非必须步骤。

只要你选择了无关紧要的车辆型号颜色以及品牌,再随便盗张驾驶证照片就可以认证成功,成为顺风车司机。

值得注意的是,顺风车并不属于人们通常所说的网约车服务,而被定义为合乘车。

网约车与合乘车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属于经营性服务,而后者则是基于用户自愿的共享行为。目前网约车服务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网约车管理办法》)监管,而在合乘车方面,目前国内还未出台完整的管理措施。

由此可见,此次顺风车遇害事件并非偶然,也许是一场沉寂许久的爆发。

美国4年有103名Uber司机被指控性侵

同样在美国,最大的移动出行服务商Uber的司机也多次面临侵犯乘客的指控。

去年8月份,纽约一名Uber司机被指强奸了一名喝醉的女乘客。

受害者是一位31岁的女子,居住在曼哈顿。当地时间周四凌晨一点四十分,她在曼哈顿东52大街叫了一辆Uber专车,请司机送自己回家。

这名女子乘车时已经醉酒,在车上她失去了意识。醒来时,她发现自己睡在Uber司机的家中,而那时这名女子意识到已经和司机发生了性关系。然而这名司机却一脸淡定:“我用了保护措施,你别报警”。

不仅如此,CNN的一份调查揭露,过去4年,美国至少有103名Uber司机被指控性侵害或性虐待Uber乘客。

当工具平台变成发展线下交友业务,却还妄想用工具平台的那一套来约束使用方,难免会出现各种潜在的危险。

最后,滴滴,如果想做出行APP就好好做出行APP,想做社交软件就好好做社交如箭,打着解决交通出行问题,顺带解决“交友约炮”需求,最终只能悲剧不断。

希望这次的悲剧可以不再上演,相关制度可以尽快完善,在此之前,提醒大家出行能够更加谨慎,不给坏人可乘之机。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