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体娱 /
  3. 戛纳影史最高分:为啥韩国电影屡出精品 /

戛纳影史最高分:为啥韩国电影屡出精品

5月16日,一部参加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影片引起了轰动,不但在评委会那里收到了3.8分的高分,更刷新了戛纳电影节的最高纪录。

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是,这部刷新了戛纳历史记录的影片,居然是出自韩国导演之手!

(图源:IMDB)

韩国导演李沧东+村上春树原著+实力演员刘亚仁,这部《燃烧》讲述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的三个年轻人之间发生的神秘事件,悬疑,爱情,残酷的贫富差距,这部电影一经放映就成为戛纳今年最大热门。

3.8分破纪录的高分,也让电影获奖呼声高涨。主演之一的刘亚仁,成了大热的影帝人选。

(图源:Cannes)

为什么这个3.8分这么关键?

大家要知道,在戛纳历史上以往的参赛片,平均分都在3.5上下,比如大魔王凯特·布兰切特主演的2015年的《卡罗尔》。

(图源:Cannes)

《燃烧》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无疑是韩国,乃至亚洲电影的重大突破。

(图源:IMDB)

不过,这已经不是韩国电影第一次在国际电影节上收获掌声。有网友评论:

“韩国电影和韩国电视剧,真的是两个体系!”

最近十几年,韩国电影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上频出风头。这次刷新了戛纳影片评分记录的李沧东导演,之前就凭借电影《绿洲》拿过威尼斯影展的最佳导演。

(图源:IMDB)

2007年他指导的《密阳》,让韩国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位戛纳影后,全度妍。

(图源:IMDB)

三年后,《诗》又拿到了戛纳的最佳剧本大奖。

(图源:Cannes)

李沧东导演之外,韩国的知名导演中,还有执导过《杀人回忆》、《汉江怪物》的奉俊昊。

(图源:Hollywood)

以及韩国式暴力美学复仇的代表,指导过《老男孩(电视剧)》和《亲切的金子》的朴赞郁。

(图源:Naver)

过去30年里,亚洲电影整体强势崛起。

90年代的中国电影在国际上大放异彩,拿下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多座大奖。而进入21世纪后,韩国电影业呈现井喷式增长,电影逐渐成了一个很能拿得出手的产业。

对于80、90后来说,看过的第一部韩国电影,大概就是2001年上映的《我的野蛮女友》。车太贤与全智贤的黄金组合,第一次让人们感受到了韩国商业电影的魅力。

(图源:Naver)

十几年前的韩国商业电影,和现在中国流行的电影电视剧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比如很多的故事都改编自网络的流行小说,除了《野蛮女友》,还有《那小子真帅》、《狼的诱惑》等等。

(图源:Naver)

《假如爱有天意》、《我脑中的橡皮擦》、《雏菊》等,又加深了国人对韩国爱情电影的印象,韩国电影=纯爱片,仿佛已经成了定式。

(图源:Naver)

但从这个时期开始,韩国也制作了许多严肃题材的优秀电影,无论是前面提到的奉俊昊导演的《杀人回忆》,还是金基德导演的《撒玛利亚女孩》,一边是成功的商业作品,另一边,韩国电影人投入到了更深层次的创作中。

(图源:IMDB 《大叔》)

这一切,都与政府大力扶持的政策密不可分。举国发展文化产业,得到强有力发展保证的韩国电影市场,欣欣向荣。

1987年,随着韩国的民主化,电影市场也从单纯的宣传工具向艺术产业化转型。五年后,当选总统的金大中开始了文人政府时代,高度重视文化产业,把发展文化变成了韩国的国策。

开放后的韩国电影市场,却遇到了新的挑战。因为开放,外国电影,尤其是美国电影的进口,占据了韩国电影的半壁江山。

为了发展自己的影视行业,1993年,韩国政府下令,全韩国的影院每年至少要有146天的时长放映韩国自己拍的电影(2006年缩减为73天)。

(图源:Naver)

但保护措施实行的同时,那时的韩国,电影制作基础仍然十分孱弱,不能和邻国日本,还有中国香港的电影竞争,拍出来的电影,模仿痕迹较重,缺乏各式各样的创作人才。

在1996年,韩国《电影振兴法》就设立了电影分级制度,分为全体观众、12岁以上、15岁以上、18岁以上的四个等级分类制度。

面对不同的人群,生产不同内容的电影,成为了韩国电影业的一个目标和动力。

(图源:Wiki)

于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99年,前身为电影促进会的电影机构,变成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Korean Film Council,也建立了人才基金,扶持国内电影的综合发展。

(图源:KOFIC)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机构是非官方性质的,在自由创作的有机环境下,韩国电影迎来了新的时代。

在这种制度下,韩国仍然保持了本土电影的绝对优势。解放创作限制的同时,却也并没有削弱票房的表现。

前面提到的各色爱情电影和现实题材的作品之后,韩国电影开始了百家争鸣的阶段,各种类型片和新人导演编剧们纷纷出现。

拥有宏大战争场面的《太极旗飘扬》

(图源:Naver)

刻画韩国社会混乱黑暗一面的《追击者(电视剧)》、《辩护人》

(图源:Naver)

讲述儿童性侵的《熔炉》

(图源:Naver)

感人至深的喜剧《阳光姐妹淘》

(图源:Naver)

多样性、高质量的影片以一年N部的频率出现,在韩国乃至亚洲文化圈都引起了讨论和热议。

据统计,1993年,韩国本土电影的市场占有率只有16%,到了2013年,韩国票房前十的影片中,9部都来自己的电影。

2017年,韩国的电影总票房接近15亿美元(中国86亿美元)。这个人口只有5125万的国家,平均每个人一年会看4.25部电影,处在世界第一位。

观众在这个选择过程中,给了电影业正向的反馈,刺激了电影人有动力去不断产出平衡社会思考和商业性的作品。接着,随着文化国策的推进,吹遍亚洲甚至世界的韩流,也将韩国电影带向了本土以外的地方。

2016年,韩国的电影出口增长了82%,收入超过1亿美元。仅《釜山行》一部电影,就卖到了15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法国、美国、中国、印度这样的大型市场。

(图源:Naver)

在回顾韩国电影这些年发展的时候,大家不可避免地会拿中日韩三国的电影产业发展进行比较。

韩国电影这些年强势崛起,情怀,社会思考和商业变现上的成功,常常让一些观众对国内电影产生恨铁不成钢的心情。

其实分析韩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它们也是经历了一个从孱弱的被输入市场,到建立振兴制度,将文化推行为国策,解放创作者,再成为文化输出方的过程。

尽管韩国电影也没有到封神的地步,但对我们还是有一定的借鉴价值。身为观众我们能做的就是再等等,再看看,去支持好的片子,别为了“看看到底有烂”去给一些无意义的影片送票房。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