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体娱 /
  3. 我长得抒情但很刚强 难忘今宵32年不腻 /

我长得抒情但很刚强 难忘今宵唱32年不腻

李谷一

1944年11月出生,祖籍湖南长沙,国家一级演员。1961年,她进入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开始舞台生涯。她于1979年年底录制的歌曲《乡恋》被称为“新时期中国大陆的第一首流行歌曲”。由于歌曲中“半声”唱法的运用,她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被批为“靡靡之音”“黄色歌女”。1983年,首届央视春晚上,迫于大量观众来电要求,《乡恋》成为李谷一当晚演唱的第9首歌曲。一个时代的禁忌,从此打破。

74岁的李谷一,穿着宽松的格子衬衫,瘦瘦小小、脚步轻而密。她的皮肤、眼神、声音,她应答病床上丈夫呼叫时的敏捷,都绝不是古稀之态。《乡恋》,这首在过去39年里给她的人生留下特殊印记的歌曲,被她郑重铭记。

李谷一:“《乡恋》实际上1979年12月21号录的,很晚才录。”

那是改革开放的第2年。李谷一35岁,演唱事业如日中天。

年轻时的李谷一

李谷一:“《乡恋》这一版音域不是很宽,唱的时候娓娓道来,比较抒情,人性化一点。(唱)‘你的身影,你的歌声,永远印在我的心中’,跟过去唱的抒情歌曲就不一样了。声音用得很甜美,再加上作曲家的配器,用了很多现代的手法,‘咚咚咚’这种鼓点子,那里头有探戈节奏,文革以前不可能用这种节奏。”

一曲《乡恋》引发一场风暴

《乡恋》的“不一样”,正是此后一场风暴的伏笔。

李谷一:“可以很多种唱法。比方唱《绒花》,(唱,温柔地)‘世上有朵美丽的花’,你可以这样唱。你也可以这样,(唱,雄壮地)‘世上有朵美丽的’,你也可以这样唱。”

《乡恋》之前,“高强响硬”是文艺界唯一的声音。

《乡恋》歌曲磁带

李谷一:“高强响硬,就是那个时代要求的一种革命的豪情、革命的激情,可是革命的浪漫主义就比较欠缺。还有几个样板戏,好不好?好,但是听了10年,就像给你吃最好的东西,每顿除了鱼就是肉,你说你腻不腻?”

1980年初,《乡恋》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先播放。批判与溢美之词几乎同时喷涌。

李谷一:“这个歌是1980年元旦播的,刚播出来,文章马上就写出来了,说我是‘李丽君’(指模仿邓丽君),甚至反党、反人民、反社会主义,黄色歌女、靡靡之音,甚至后来说这些歌曲是厕所歌曲,在厕所里唱的,不能公开唱。幸亏是改革开放,否则的话,这一锤子打死了。”

记者:“如果不是改革开放您可能也不会用这样的方式去唱这样一首歌。”

李谷一:“他们词曲作家也不可能这么去创作,他们也不可能(这么)去配器。就是因为改革开放才使我们有新的一种思维、一种思想、一种解放,首先解放了自己的创作思路,但它就由此指明了我们创作的方向问题。”

反复被批判,反复据理力争——这是接下来两年李谷一工作、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

李谷一:“甚至在音协开全国会议的时候,他们挺好心地说,你看能不能重新把这歌录一下。如果你说一个演员哪些地方还不够、可以唱得更完美的,这个我可以重录,我愿意;但是如果是为了你们开批判会,把我全部前段的唱法否定了,我说我不录。我就是这么个性格,我长了一个很抒情的样子,但是我性格很刚强,我宁可死我也不认输,你批吧!”

《乡恋》在春晚舞台上响起

听众是与李谷一并肩站立的。在执着反抗权威的两年多里,她不但没有被雪藏,还接下“50多天演70多场”的高强度表演任务。也正因为听众喜爱,1983年首届央视春晚上,《乡恋》的旋律响起。

记者:“那天从家出发的时候,您知道自己要唱《乡恋》吗?”

李谷一:“没有,绝对没有。我提供给他们的作品是另外6首歌,场上对唱两首歌都是临时安排的。没有任何准备,剧组也没有,我自己更没有。没想到观众不停地从电话(点歌),全是点《乡恋》的。后来采访黄一鹤导演的时候他就是一句话,我们节目就是为观众服务的。导演后来讲,部长(指时任广电部部长吴冷西)考虑了半天,最后拍板通知导演组,就让李谷一唱《乡恋》。”

记者:“您听到《乡恋》的前奏在春晚舞台上响起的时候是什么感觉?”

李谷一:“心里想总算是名正言顺解放了,心里还是感慨万千的。但那时候我因为唱了别的歌,已经满头都是汗,已经很累了。找我的伴奏带子,结果都没有。后来一个灯光师傅找到了。”

记者:“那是他自己的磁带?”

李谷一:“他自己的磁带,他自己喜欢我的歌。”

这场春晚,无论对于中国文艺界还是李谷一,都意义非凡。在个人层面,她的身份由“体无完肤”的被批判者转为文艺改革的先锋。

李谷一:“中央电视台1983年肯定了以后,就知道了我们创作的方向,不再是完全延用过去那种僵硬的、保守的、一成不变的创作手段。只要是真善美的,不管是抒情的、高强响硬的,都可以表现出来。”

《难忘今宵》唱了32年没有唱腻

7首独唱加2首对唱,李谷一在春晚演唱的记录,仿佛不可逾越的至高荣誉。第二年春晚,她唱了6首歌,其中之一是保留至今的“最后一曲”,《难忘今宵》。

李谷一:“《难忘今宵》是1984年以后写的歌曲,34届春晚用了32届,有两届没用,想改革变下别的歌,结果还是没变成,又回来了,直到去年唱的还是《难忘今宵》。改革开放40年,《难忘今宵》唱了32年。”

对于李谷一,如果《乡恋》是勇气和坚持的注解,《难忘今宵》则事关传承和转身。

记者:“您会觉得唱腻了吗?唱了32次。”

李谷一:“没有唱腻。因为每一年的变化不同,想到国家的不同变化,‘共祝愿祖国好’。改革开放40年确实是高楼林立,高速公路、高铁,发展多快,你就会把这些东西融到你的歌曲里头。唱是可以换很多人的,形式也可以换很多人,但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在这里,谁不爱自己的国家?”

更在意传统文化的延续

李谷一、霍尊在2018湖南卫视元宵晚会上演唱《一念花开》

这位“吃得苦、耐得烦、不怕死、霸得蛮”的湖南女性,直到今年还活跃在歌唱一线。这40年里,李谷一以一贯的炽烈回应外界的敌意和脆弱。

李谷一:“什么叫百花齐放,只要你不是反党、反人民、反社会主义的,你不是毒草,你唱的人之常情,为什么不可以?”

以“流行”为标签达到世俗意义的成功后,李谷一更在意的,是传统文化的延续。

李谷一:“我是戏曲演员出身,‘戏歌’是我90年代初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我们国家有300多种戏曲品种,很多作家用戏曲的元素创作了很多艺术歌曲,还有一种就是原来戏曲里头比较好的唱段。《浏阳河》,(唱)‘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包括黄梅戏,(唱)‘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这是原来戏曲里好的唱段。我教学生的时候,我说你是哪个地方的人,你上你自己的家乡老老实实地学你们家乡的一段戏,一定要学一段。”

记者:“您在90年代就开始做传统文化保护的工作了。”

李谷一:“从1974年就开始,到中央乐团唱民歌的时候我到国外去访问,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法国、日本这些地方,我都唱自己的花鼓戏。应该说这两年比较可喜,尤其是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后,都已经很重视这个问题了。包括诗词朗诵、过去的诗词谱成新的创作作品,我觉得还是比较满意的。”

见证者说

“习总书记说的真的很对,我们要文化自信,改革开放40年我感触特别深。我们不能因为学国外的时髦、时尚,把自己的根本忘掉,你知道你要唱什么、要表现什么,要突出什么、希望什么。现在创作天地很轻松、很自由,是国家给了我们好的政策,让我们艺术家们充分去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创作思维,解放思想,没有阻拦。但是我们不要忘了根本,不要忘了我们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我们的舞台上干净,真、善、美。”

——李谷一

1978年,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在这场深刻改变中国、深刻影响世界的伟大变革中,有多少波澜壮阔的征程,有多少值得铭记的时刻?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踏着40年历史轨迹,寻访到很多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记录他们的回忆、思考和展望。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