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高考数学这么难 中国科技还跟美差几十年 /

为什么高考数学这么难 中国科技还跟美差几十年

随着高考数学的结束,高考第一天终于落下了帷幕!

高考数学,作为高考吐槽大会的重点对象之一,它总能凭借一个“难”字,让无数考生闻风丧胆。

数学考试刚刚结束,全国一卷数学、全国二卷数学,以及各地的数学试卷等真题逐渐在网上曝光。高考数学的答案还没有公布,已经有部分同学吐槽太难:

“算出来的答案选项里根本没有,我的心真的疲惫了......”

“老师说,答题的时候别慌,遇到不会的跳过去先答后面的,我从头跳到了最后。”

“考完数学,走出考场的那一刻,才知道上午的语文哭早了!”

先来一个统一吐槽:

今年高考数学,江苏卷依然以领先优势令人闻风丧胆。

当然,考其他各种卷的同学们也是一片哀嚎。

网友们也是在微博上跟着高考的同学们操碎了心:

在高考数学出题界,有一位令人闻风丧胆又不得不提的人——葛军老师

每逢他出题,考场总会出现学生抓耳挠腮反复翻卷子的群体场面。

他是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网友称他“数学帝”。

他曾经多次参与江苏高考数学试卷命题,他出的考题,曾经让千千万万的学子掩面哭泣,只要有他参与命题,考生就别想笑着走出考场。

因为他出的试题难度太大,曾经创造了全国数学平均60分的奇迹。

曾经有人在微博上发起一次投票,投票的内容是“同不同意数学退出高考”

七成网友火速发起了赞同票,并在评论里强烈表达了自己对于数学的恐惧。

“数学实在是太难了,我不知道数学这种东西,除了培养空间抽象思维方式意外,还有什么其他的用途吗?”

“我最讨厌计算题!!!我又不是计算机!干嘛要算那么复杂的数啊!!”

“我又不赌博,干嘛要用那么复杂的概率学??”

“难道数学存在的意义是买菜的时候用数学算算菜的成本,看看小贩有没有坑我吗?”

数学当然是不会退出高考的,

就像网友们说的,学数学并不会让你在买菜的时候通过计算省两毛钱,但却会决定你将在哪儿买菜。

然而,考这么难,真的有必要吗?

有吗?

吗?

其实在全世界范围内,中国学生学习的数学都算非常难的,但是中国学生数学基础教育好也是出了名的。

不说别的,就拿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为例,中国拿过19次总分第一,而美国只拿过5次总分第一。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网友张逗张花也曾上传过一段视频,他们随机抽取了10道美国SAT高考数学题,交给中国初中生去答题,结果19人满分,16人只错一题,8人只错2-3题

(图片来源:聊天表情包)

全班43名同学,总用时6分钟,其中最快答完全部题目的同学只用了2分42秒

而且老师和同学们都表示题出的不难,大都是他们初二数学的水平,甚至很多题都只能算作是基础题。

(图片来源:搜狐)

热心的同学们还给留了一道题目让美国大学生去解。

(图片来源:张逗张花视频)

1分30秒后,三位应战的小哥有一人回答正确,而答错的两人中还有一个是数学专业。

(图片来源:张逗张花视频)

不得不说,我们的基础教育确实很厉害,在数学基础甚至奥数题上可以实力碾压美国人。

但是,还有一个被称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奖。

该奖项每四年颁奖一次,奖励2-4位在数学界具有突出贡献的年轻数学家,美国籍得奖者高达数十位,而至今没有中国籍的数学家获得该奖。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数学题出的这么难,真的让我们变聪明了吗?

或者换一种问法,为什么中国高考数学那么难,中国的科研水平还跟美国差了几十年?

如果把奥数比作做蛋糕,那么菲尔兹奖就像是研究蛋糕配方的师傅。

你可以学会怎么做蛋糕,但是配方是要用脑子才能想出来的。

我们小时候常被父母送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其中就包括奥数班。

奥数班里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挤成一团,大都是7、8岁,在一个刚能掰扯明白加减乘除法的年龄,就开始学起了奥数。

(图片来源:传送门)

其实大多数孩子从小学奥数,并非为了兴趣,而是把奥数当成跳板、当成高考加分的利器。

在差一分就能干掉数千人的高考大桥上,奥数带来的加分诱惑简直了。可是真正爱学数学、把数学作为自己兴趣爱好的有几个人?

阿瑟·本杰明曾在TED演讲上问到,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数学?他给出的答案分成了三点:计算、应用、激发灵感。

然而我们的学生,现在可能只在疯狂练习第一个。

接着他又说——有没有那么一小会儿,我们研究数学,仅仅是因为兴趣,或数学的优美?

我相信,在大多数同学身上,这种情况很难出现。

经过堪比魔鬼训练营一般的训练,反复研究各种题型,无数次掐表演练出来的奥数天才最后有几个人选择了数学?

他们恨不得马上脱离数学的魔掌。

他们已经完全丧失了对数学的兴趣,无论它到底多么优美。

我们的基础教育确实厉害,不过为了这种厉害,老师和学生付出了多少努力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2015年的时候,BBC出了个纪录片叫《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5位中国老师,4周时间,带着英国中学生们深刻的体验了一把中国式教育。

(图片来源:新浪)

什么上课要举手回答问题、课堂笔记也必须要记的、放学后还有晚自习、平时上学要穿校服、周一要举行升旗仪式等等,总之我们上学时有的他们都要体验一下。四周结束后,中国班成绩完胜英国班。

(图片来源:小站教育)

排除掉剪辑上的夸张的成分,中国式的基础教育确实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成绩。我们学生时代就有无数的教辅书和真题集,很多时候你不用去想这个公式是怎么来的,你要的是记住然后能把题算出来就行。可是上了大学,突然没一下子没有了升学压力,那种手握自由的感觉确实让人有点难以把控。

没有了日夜站在后门观望的班主任,翘课时常发生;习惯了“填鸭式”突然改成自学模式,那就靠前找学霸突击下;学费和生活费爸妈全部包办,上了大学似乎只要做到不挂科、混日子就行。

而美国大学这时候反而变成了严苛的中国高中。

上课三次不来,挂科;上课不参加讨论,挂科;作业投机取巧抄别人的,挂科。

更痛苦的是除了期中、期末,还有无尽的小测验、小论文、小组讨论、话题演讲等等。

混日子想都不要想,国际学生每个学期的成绩必须保持在2.0以上,一旦低于2.0先警告,要是还没提高就可能被学校开除并失去F1学生签证身份。

我们初中生做美国数学高考题觉得简单、觉得就是送分题,

我们觉得特别骄傲和自豪,心里想:你看你们歪果仁,连我们初中生都比不过。

(图片来源:重庆晨报)

可这种不断的沉浸在“我们数学就是厉害”、“我们基础教育就是好”的盲目思想,难道就一点都不可怕吗?

“学数学是为了拿奖,拿了将会有更好的发展,至于是不是真正喜欢数学那没有关系,反正搞科研又不差我一个人,国家又没指着我撑起数学界。”

此时此刻,有多少人是抱着这种想法在学着。

确实,想在十几亿人口中脱颖而出非常困难,

很多时候我们对所学的知识并没有选择权,纯粹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跟喜不喜欢没有任何关系。

就连老师也常和我们说,这个公式你记住就好,这个知识点你背熟就行,这个单词认识就可以。标准是什么,就是高考考或者不考。

在这种扭曲的心态和奇怪的风气面前,要求我们有像美国一样的数学家这不科学啊!

是,我们没有必要非要去和国外比,我们也不是非要去拿菲尔兹奖,但是我们需要去客观地面对自己的不足,减少不必要的盲目膨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的进步。

就像小编在昨日的推送中说的那样,我们需要高考制度来保证阶级流动,但我们不能在高考的体制下迷失自我。

我们的基础教育的确优秀,但在高考之外的时间里,我们需要更多独立的思考,没有只懂得死记硬背的数学家,只有把数学当工具、当艺术的数学家,搞科研也同理。

毕竟少年强则国强!

ref: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zY5NzMzMzQ0.html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