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习近平第二任期首访,拒做非洲的救世主 /

习近平第二任期首访,拒做非洲的救世主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7月19日至24日将对阿联酋、塞内加尔、卢旺达和南非进行国事访问,并于7月27日至28日过境毛里求斯进行访问,这是习近平第二任期首访,也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确立后首访。其中访问阿联酋是29年来首访,访问塞内加尔是9年来首访,访问卢旺达是首次访问,过境毛里求斯并访问毛里求斯是9年来首次,对南非则是第三次国事访问。

习近平访问非洲之际,中共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非洲专题会在坦桑尼亚召开(图源:新华社)

中国国际副主席王岐山多次出席中非合作会议(图源:新华社)

习近平到访的非洲已非不毛之地(图源:VCG)

除了阿联酋是中东国家,其余四国均为非洲国家。习近平曾在2013年和2015年访问过非洲,中国总理李克强2014年也到访过非洲。中国外长每年的首访必然也是非洲。中国对非洲的重视,是毫无疑问的。

但习近平第一任期首访的是俄罗斯,这一中国最大的邻国在地缘政治以及全球格局中对中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习近平第二任期首次出访为何将非洲当做是重要的目的地?这到底有何考量?中国重视非洲,缘何将对非洲的重视提高到第二任期首轮访问的层次?

谈到非洲,各方最深刻的不是中国援建了什么政府大楼就是中国投资了什么铁路项目。在非洲面前中国的画像已经不是以往那个贫穷落后的难兄难弟,现在已经变成了有钱成功的国家,甚至是在国家治理上可以谈出一些经验的国家了。

在西方国家看来,中国对非洲“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慷慨”援助是新殖民主义,中国公司就是“东印度公司”。英国官员曾称,“中国今天在非洲所做的,多数是150年前我们在非洲做的”。

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将中国抬进联合国这一历史典故停留在书本里,中国民众大多对于非洲抱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认为那里就是贫穷落后的不毛之地,在他们看来中国同非洲的合作更多是援助。可以说中非合作的民间温度与政府重视本身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说到底,这背后要回答的问题是中国的对非合作到底是赔本赚吆喝还是有利可图。如果有利,那么这种利益除了资源还有什么,中国的对非合作到底和西方传统模式有何区别。中国倡导对发展中国家奉行正确的义利观,而义和利的关系是什么。

中国在非洲获得了较大的影响力(图源:新华社)

讨论这些问题的前提是中国需要认清自身的国家定位——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奉行正确的义利观绝对不代表中国要无偿援助、无偿奉献。按照中国政府划定的贫困线中国还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而且中国的国家贫困线标准比国际线低很多。参照世界银行公用的贫困线标准,中国有两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中国对非洲合作除了部分是出于国际道义的援助,主流应该是经济利益。正确的义利观背后,利是不可或缺的,无利不足以谈义。因此中国对非合作绝不能也不会是赔本赚吆喝。

而事实上,非洲目前已经不是传统印象中的不毛之地。非洲虽还无法与其他经济体相比,但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远发展。过去十几年,非洲经济年均增长超过5%,是全球经济成长最快的地区之一,科特迪瓦、埃塞俄比亚、卢旺达、坦桑尼亚等国都保持年均7%以上的GDP增长率,实现了国际竞争力的较快提升。而非洲经济总量已达到2万亿美元,被公认为全球重要的新兴市场,全球经济增长新的一极。

中国外长王毅曾称市场不是靠强力抢来的,而是靠流汗开拓出来的。由此来看,中国对非洲的合作本身是在西方竞争和投资不充分的地区开辟新市场。中非合作的新载体“一带一路”项目本质是投资合作,而不是无偿援助。按照市场规律获得利益是中国同非洲合作的第一步也是基础。

但中国仅仅是为了从非洲攫取能源吗?中国对非能源方面的需求是不容忽视的事实。和西方国家对非洲只有资源需求不同,中国同非洲在产业合作、国家建设上有诸多的合作,正确的义利观,在经济层面不一定是给援助,有可能是在合作中让利。西方资本的目标是攫取利益最大化,而中国的投资可能是赚取部分利益,而不会是追求暴利。

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决定了中非合作的模式不是中国仅单纯进口能源那么简单,这是中非在基础设施、融资、产业政策上的多重深层次对接和整合。非洲获得的不只是金钱回报,而是切实带动非洲产业发展的政策红利。正确的义利观既有在现实义利之间的平衡,也体现在政策本身的互利性。中国并未像西方国家一样以一副救世主的姿态同非洲合作。

2018年6月的中共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确立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导地位,这一思想的精髓要义之一就是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在第一任期推动路上“一带一路”在中亚、中东欧、南亚取得突破后,习近平第二任期率先对中东和非洲访问,这是海上丝绸之后必须向西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必然选择。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