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超市餐馆海鲜 近一半名不副实以次充好 /

超市餐馆海鲜别吃了 近一半名不副实以次充好

据CBC报道,一个总部设在多伦多的非营利组织Oceana Canada向消费者发出警告,无论是超市,还是餐馆,近一半海鲜产品名不副实,或以假乱真,或以次充好,有意无意贴错标签,要消费者多掏钱,某些情况下很可能导致消费者因误食而致病。

这个组织在今天发表的报告称,他们以前做过类似研究,但这一次涉及的城市更多,检测的样本也更多,应该是加拿大历史上最为全面的一次相关调查。总共382个样本取自加拿大五大城市的177个零售商或餐馆,这些城市包括多伦多,温哥华,维多利亚,渥太华和哈利法克斯。

DNA检测结果显示,在382个样本中,有168个不符合联邦食检局CFIACanadian Food Inspection Agency) 的规定贴错标签,占了样本总数的44%。

CBC的报道说,其实联邦食检局也曾经做过相关DNA检测,但结果并没有如此令人触目惊心。CFIA的结果显示,在2013-2014年间的检测中,只有6%的产品贴错标签,而在2013-2016年间,这个比例则是14.8%。

Oceana Canada的最新报告称,乱贴标签以及以次充好的情况在餐馆更为普遍,有52%的海鲜产品名不副实,而在超市则有22%的产品是这个情况。

接受调查的五大城市中,有很多餐馆声称是用红鲷鱼(red snapper),黄尾鱼(yellowtail)或鲳鱼(butterfish)做食材,但检测中没有一个样本是这些鱼类。

此外,有50%的鲈鱼样本被贴错了标签,比目鱼有42%,金枪鱼是41%,大比目鱼35%,鳕鱼32%,三文鱼则有18%。

报告作者之一的Josh Laughren在接受CBC采访时表示,虽然在某些情况下,鱼类被混淆时有发生,但有时候出现无心之错,因为现在的商品国际化程度高,有的鱼类是在一个国家捕捞,运到另一个国家加工,再运到第三个国家销售。

但有时候则是商家或餐馆老板有意而为之,把低价位鱼类标注为高价鱼,以“鱼目混珠”的手法多挣钱。这种情况很容易发生,因为鱼类被加工之后,切割或油炸之后,比如成了鱼块,鱼丸之类,一般消费者是无法辨别的。

以下几种鱼类是最容易被超市或餐馆误导的:比如华人熟悉的野生三文鱼,很可能是饲养的大西洋三文鱼;华人喜欢而且价格很贵的鲈鱼其实可能是很普通的鲢鱼;实际上很一般的鲭鱼(Escolar)会被奸商当做白色金枪鱼white tuna)来卖:

报告特别提醒消费者,鱼类以次充好或名不副实,还只是让消费者多掏点钱,出点血,如果有些鱼类是珍稀物种或是临危物种而故意混淆视听,那么消费者吃了也会有些后悔。

更糟糕的情况是,有些海产品及鱼类本身是有健康风险的,体内富含有害化学成分对人类身体有害,但有可能被贴上无害鱼类的标签,结果让消费者上当受骗。最好的例子就是鲭鱼(Escolar;下图右),这种鱼富含汞或其它化学元素,但往往被标注为金枪鱼下图左)或鲳鱼出售。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 @ 2018-08-28 16:53
    您已点过赞
    犹太猪就喜欢干这种事。
  • @ 2018-08-28 15:31
    您已点过赞
    吃素别吃或少吃海鲜,海里面大量的人类垃圾,最近看到的菲律宾太平洋海岸大浪拍岸,里面都是各种毒垃圾。
  • @ 2018-08-28 18:36
    您已点过赞
    猪牛羊鸡鸭鹅海鲜蔬菜水果都不吃,各种毒素化学剂农药。建设就光合作用就可以了。在家自己种自己养?不行,种苗种子都污染了!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