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孟宏伟事件 中国政府正输掉“公关战” /

孟宏伟事件另一面 中国政府正输掉一场"公关战"

导语

孟宏伟事件,似乎再度证明,北京——仍然是那个沉浸在封建思维下的古老国度。中国的领导者在治理国家的时候,还在延循着古板、而非现代的思维。

分析认为,中国监察、公安、外宣三大系统“各扫门前雪”,欠缺现代公关思维,让外界对中国机构改革和现代化能力的印象大打折扣(图源:AP)

近日,中国公安部副部长、国际刑警组织原主席孟宏伟失踪事件引发国际舆论关注,整个事件扑朔迷离,各种猜测纷至沓来,孟宏伟妻子发起的国际舆论公关战令中国政府疲于招架,虽然中国官方已经发布消息证实孟宏伟正在接受监察部门调查,但因语焉不详的表述,反而更增加了舆论猜测的空间。

整个过程让中国政府官僚体制僵硬、内部疏于配合、缺乏现代公关思维和公共危机应对机制等诸种弊病曝露于国际社会面前。

整场公关的高潮是孟妻在法国举行的记者会。当地时间10月7日,孟宏伟之妻在法国召开记者会称,“从现在开始,我已经从悲伤和恐惧转向追求真相、正义和历史责任”,“这是一起涉及法律的事件,这一事件关乎国际社会,这一事件也关系到我的祖国和我的人民”。随后,孟妻以信息回复美国媒体采访又称,“我无法相信,因为中国的法治是他(孟宏伟)一生的追求。”

孟妻用“追求真相”“正义”“法治”“祖国和人民”等符合西方舆论口味的措辞,一面为自己和丈夫塑造了追求法治、受政治迫害和独自一人挑战强权的形象,一面“成功”将中国政府置于国际社会道德审视和舆论批判之下,上演了一场近乎完美的舆论公关战,相形之下,中国政府的危机公关——尤其是监察委、公安部以及外宣三个部门的应对,被批评为“拙笨、僵化”。

舆论在北京的“沉默”中升级

孟宏伟之妻召开记者会之前,包括英国BBC、法国法新社、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国际媒体已经对此有所关注,国际舆论已开始发酵,但此时与此事件有关联的中国政府部门选择视而不见,争当“鸵鸟”,任舆论发酵。

中国国家监察委员会(简称“国监委”)首当其冲,因为孟的“失踪”与其接受国监委调查直接相关。在采取措施前,国监委应该意识到孟并非一个普通的中国官员,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国际刑警组织主席,在处理方法上有没有想过这种可能出现的“次生舆论影响”?如果想到了,没去认真考虑,是一种傲慢,如果没想到,更是愚蠢和僵化,将自己倒逼到今天境地。

中国国监委是中国此轮机构大改革中新成立的国家层级的监察部门,此后中国政府以“留置”取代饱受诟病的“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交待问题”的“双规”措施。

按照中国“监察法”的条文,对被调查人采取留置措施后,应当在二十四小时以内,通知被留置人员所在单位和家属。但在孟宏伟失踪事件中,从北京时间9月29日孟宏伟失去联系直到10月7日国监委官方网站发布消息,已经过去8天之久,让外界怀疑“留置”不过是“新瓶装旧酒”,并未改变嫌犯被当局神秘失踪的旧例。

有熟悉中国政治的人士指出,“国监委内部也设有宣传岗位,他们没有想到可能出现舆论风暴吗?为什么在事态升级后他们还是沉默?”该人士随后更激烈地批评——“国监委是中共机构改革的产物,可是谁能看到他们改革后的思想?这与江胡时代(江泽民和胡锦涛)有什么区别?”

此外,公安部——中国最强力的国家机构,作为孟宏伟任职的部门,也未及时公布情况。公安部掌管全国出入境事务,自己的一个副部长,入境并且被带走,他们怎么可能不知情。如果不知情,他们就是真的“没能力”,如果知情,但是毫无应对,以及与监察委、外宣部门沟通,就是没有作为,毫无公关应对意识。

中国外宣部门,整个过程中也哑然失语,迄无发声。他们难道没有应对这种事态的预案吗?可能事前他们不知情,但是事情发生之后,为什么也没有“作为”?

中国国监委未按法定程序及时将孟宏伟的去向告知其妻子,以及其他部门沉默不语,导致10月7日孟妻选择召开记者会,向国际社会求援,将事态扩大。直至此时,中国政府方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

分析认为,国家监察委员会应提早意识到对孟宏伟采取措施可能造成的“次生舆论影响”(图源:新华社)

通报应付了事 更引舆论狂欢

中国国家监察委员会在孟妻举行记者会后一小时发布只有一句话的消息称,孟宏伟涉嫌违法,目前正接受国家监委监察调查。

数分钟后公安部凌晨匆匆召集会议通报孟案,指孟宏伟收受贿赂、涉嫌违法接受国家监委监察调查。并称,孟宏伟接受调查,是其一意孤行、咎由自取的结果,对其进行监察调查“非常及时、完全正确、十分英明”。

国家监察委和公安部在凌晨时分发布消息,说明中国政府此前未能料到孟妻召开记者会以扩大事态之举,而不得不仓促回应。

退一步讲,即使事件已经发酵也不是完全没有补救的余地,只要向外界传递出有价值的信息也能够止损,但中国官方的通报或一笔带过,或言辞支离,既不敷外界所需,反而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间,“树欲静而风不止”。

应该说,由于孟宏伟国际刑警组织主席的身份,中国监察部门对其的调查不可避免要引发国际社会关注。不过这并不必然意味着中国会受到如今日这般批判,只要中国政府及时公布孟宏伟涉嫌受贿等犯罪行为,相信即使西方媒体蓄意炒作,恐也不会肆意为一位贪污犯辩护。因而,实则是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对此事件的处置方式和不透明做法才让此事件升级,成为国际舆论焦点。

疏于配合 没有现代公关思维的北京政府

孟宏伟事件,似乎再度证明,北京——仍然是那个沉浸在封建思维下的古老国度。中国的领导者在治理国家的时候,仍然在延循着古板的思维。

三个中国最重要的纪律检查、公安维稳、宣传公关的最高部门,在孟宏伟事件中又一次出现了“各人自扫门前雪”、“九龙治水”情况,陷于各自境地而不作为,这是官僚思维又一次出现,尤其发生在强调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机构改革之后的今天,让外界对中国机构改革和现代化能力的印象,大打折扣。

在中国国内,由于舆论管控和新闻自由受限,中国政府与媒体地位并不对等,而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中国媒体普遍比较驯服,政府对舆论危机的处置也显得得心应手。

但这套逻辑运用到应对国际舆论的时候,面对着与中国国内截然不同的舆论生态和话语体系,中国政府的应对措施往往捉襟见肘,既因缺乏舆论敏感性而不知舆论之火从何燃起,应对措施也是简单粗疏。

中国政府监察、公安和外宣部门对孟案的迟钝应对和疏于配合,反映中国政府仍然缺乏现代政府理应具备的公关意识和开放思维,这种做法放在中国国内可能见惯不怪,但在明知孟案可能引发国际风波的情势下,仍然按照既定方式行事,难免陷入被动局面,百口莫辩。

有海外分析人士指出,中国政府在应对类似事件时,应该具备国际视野和开放思维,建立现代政府公关机制,提早研判可能引发的国际舆论风波,制定应对预案,并在第一时间向国际社会公布事件情况,即使不是全部信息,也起码要将事件的基本信息公开通报,展示透明姿态,方能不至陷入被动。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