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体娱 /
  3. 马云刘德华等名人评价金庸 他是天皇巨星 /

马云刘德华等名人纷纷评价金庸 他才是天皇巨星

金庸儿子查传倜回复快豹小组:“下午走了,很安详!”

刘德华悼念金庸:武侠世界一大损失 能出演杨过是缘分

武侠小说泰斗金庸今天去世,曾出演过83版《神雕侠侣》的刘德华发声表达哀思:金庸的离世绝对是武侠世界的一个大损失,自己能够出演他笔下的角色杨过是一个缘份。

据港媒报道,金庸(原名查良镛)30日下午,因病在香港养和医院辞世,享年94岁。

查良镛笔下创作多部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包括《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等。

新浪娱乐报道,刘德华回应金庸去世:“金庸老师是一个武侠小说世界的奇人,自己能够演出他笔下的角色杨过是一个缘份。当年成立“天幕”的创业作《91神雕侠侣》也是金庸老师将其小说作品《神雕侠侣》给他的电影命名。其实一直以来都有关心他的身体状况,他的离世绝对是武侠世界的一个大损失,愿他一路好走,其家人亦能节哀。”

媒体专访金庸好友陶杰:他逝世前说话也不太清晰

今晚,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刚刚从香港作家陶杰处得到确认消息:一代武侠小说大师金庸今天下午5点过在香港去世,享年94岁。记者还了解到,金庸去世时并没有留下什么遗言,据了解,他今年身体一直不太好,“年龄逐渐增大,出现器官衰竭的情况。说话也不太清晰。”

目前成都商报记者能够了解到的情况是,金庸先生的后事应该会对公众公布,但葬礼会小规模举行,不会对公众开放。但接下来会安排一次公众的追思会。

名人评价金庸>>

著名学者冯其庸:“金庸的出现,是当代文化的一个奇迹……我敢说,在古往今来的小说结构上,金庸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马云:“看过《笑傲江湖》的次数连自己都数不清了……我最欣赏(书中)风清扬的出招无形,却无招胜有招。”

日本国际创作学会会长池田大作:“金庸先生的作品以大历史为背景,视野广阔。由于他的成功,奠定了武侠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英国著名汉学家约翰·明福德:“我相信金庸对于世界文学的意义,绝不会因是武侠小说这一样式而有丝毫减弱。”

著名学者陈平原:“他把儒释道,琴棋书画等中国传统文化通俗了,所以金庸小说可以作为中国文化的入门书来读。”

姚明:“有一本武侠小说帮了我;金庸的《笑傲江湖》。我喜欢书中英雄的处世方式。”

北京大学教授严家炎:“金庸武侠小说包涵着迷人的文化气息,丰厚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民族精神。”

香港著名作家倪匡:“《鹿鼎记》是古今中外第一好小说,在金庸作品之中,排名第一。”

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金庸把正直、善良、侠肝义胆的中国文化精神传遍了全世界。”

著名学者余英时:“金庸小说为万千读者争赞,笔触有千军万马之力。”

文艺评论家李陀:“金庸使中断了传统的白话语言起死回生。”

“小龙女”和“韦小宝”发文挥别金庸:查大侠走好

10月30日晚,就在金庸去世的消息发出没有多久,两位曾在金庸影视作品里饰演过主要角色的演员先后发微博缅怀大师。一位是曾在1995年的电视剧《神雕侠侣》中饰演小龙女的李若彤,她写道:“忽然收到这消息,感觉茫然。他笔下的小龙女给予我一切一切,我俩虽未曾遇上过,对他却有着一种特别的感觉和尊重,谢谢你创造了这角色,而我这生也有幸曾扮演过。查大侠,一路好走!”

《神雕侠侣》是李若彤的处女作,她与古天乐组成的荧屏CP影响深远,至今仍是被认为是最成功的一个版本。1996年她还在电视剧《天龙八部》里分饰三角。

另一位是曾在1998年的《鹿鼎记》里饰演韦小宝的演员陈小春,他也发微博写道:“小宝就此别过,查大侠走好。”

粉丝们也纷纷留言安慰:“不知道说什么好,心里好难受,一路走好,老先生”、“你是永远的姑姑……老先生只是带着武侠梦睡着了”、“感谢因为有他才能遇到你金庸爷爷走好”、“先生一定能听到小宝这句话,再见大侠。”

倪匡“素描”金庸:他是天皇巨星,是真正的作家

谈论金庸小说的人太多,提及他为人的甚少,发而为文的更绝无仅有。倪匡先生是他的挚友,由他来写金庸,堪称最佳人选。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看官,这十四个字,一副对联,看来似乎并无出奇之处,但内中却包括了十四部惊天动地的武侠小说,用十四部武侠小说的第一个字,缀成这副对联。当初在写作这十四部小说之际,绝无日后用首字作对联的打算,但竟然天然浑成,可称有趣之极。各位如熟读金庸作品,可以知道每一个字,代表了他的什幺小说,略花几分钟找一找,十分有趣。由此可知写这十四部小说的人,作这副对联的人,才情是如何之浩淼。此人非别,金庸是也。

曾向一位洋人介绍金庸,说:“这是一位名作家。”洋人追根究底,问:“有名到何等程度?”进一步介绍:“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都有人知道他的名字。”金庸的小说,不但风靡了港、台、南洋、欧美,不知使得多少人废寝忘食,连中国大陆,高级干部,也都以能看到金庸小说为幸,这种情形,一直到如今不变。金庸的小说,能吸引每一个人,上至大学教授,国家元首,下至贩夫走卒,仆役小厮,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的地卡,堪称是中国近代,拥有读者最多的一位小说家。

这位大小说家,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虽然是“素描”,也绝不简单,要描得好,描得传神,描得正确。尤其是对金庸,这颗写作人中的天皇巨星,写得不好,不正确,不传神,读者表示不满起来,只怕会被骂死,所以,毅然执笔上阵,颇有大无畏精神焉。

金庸,姓查,名良镛,浙江省海宁县人。公元一九二五年生,那一年是乙丑,属牛。海宁查家,是声势煊赫的大族,历代人才辈出,全是极其出色的人物。在有清一代,海宁查家做过大官的人甚多,以书、诗、文名著于天下的,也不知凡几。雍正年间,出了一个考题,“维民所止”,被诬成文字狱的主角,查嗣庭先生,就是查家的人,也是金庸的远祖(注1)。而查慎行先生,更是诗文并著,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人(注2)。

金庸的家世显赫,但是他的成功,却和“祖荫”全然无关,完全是赤手空拳,打出来的天下,全是靠他本身的才能、学识、苦学、勤奋所得的结果。其实可以写一本传记,记金庸,作为成功人物的一种典型。

金庸在少年时期,在家乡附近就读,中学是著名的杭州高中学校,“杭高”是中国有数的好中学之一。中学毕业之后,适逢乱世,是日寇侵华的年代,金庸就在这时候离开了家乡,远走他方。据他自己的忆述,在离开了自己家乡之后,曾在湖南省西部,住过一个时期,寄居在一个有钱同学的家中,这一段青年时期的生活,当然相当清苦。再以后,金庸进入“国立政治大学”就读,读的是外文系。金庸在政治大学并未毕业,原因不明,可能是那时他虽然年轻,但已才气纵横,觉得传统的大学教育不能满足他的需求之故。使得金庸和报业发生关系的,是当年大公报招考记者。当年,大公报是中国最有地位的一份报纸,影响深远,大公报在全中国范围内招聘记者两名,应征者超过三千人,在这三千人之中,金庸已显出他卓越的才华,获得大公报录取。

自此,金庸就进入了报界,而在不久之后,便被派来香港。那大约是三十年以前的事。金庸在香港的大公报工作了相当久,担任的是翻译工作。后来,大公报本身变了质,和当年大公报,不能相提并论了!

在这个时期内,金庸对电影工作有了兴趣。这种兴趣的由来,大抵是由于他在报上撰写影评之故。金庸曾用一个相当女性化的笔名写过影评,也用“林欢”的笔名写过影评。他所写的影评,只怕已全散失不可追寻了,但曾读过的人,都说文笔委婉,见解清醒,是一时之选。以后,金庸直接参加了电影工作,做过导演。

金庸参加电影工作的时间并不长,其成就,和他写作方面的成就来此较,也相去太远,时至今日,已经很少人知道他曾实际参加过电影工作,当过编、导了。

金庸的小说创作生涯,可说开始得相当迟,但是一开始,就石破天惊,震烁文坛。他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才发表到一半,武侠小说读者,已经惊为天人。再接下来的《碧血剑》、《雪山飞狐》,更是采声大作,人手一册。等到《射雕英雄传》一发表,更是惊天动地,在一九五七年,若是有看小说的人而不看《射雕英雄传》的,简直是笑话。

1983年版本的《射雕英雄传》

《射雕英雄传》奠定了金庸武侠小说大宗师的地位,人人公认,风靡了无数读者。在《射雕英雄传》之后,金庸就脱离了大公报,和他中学时期的同学,沈宝新先生,合创明报。明报在香港,销数不是第一,但是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之中,它是第一大报,在国际地位上,是第一大报。连美国国务院,都会三番四次,请主持人金庸去商议国家大事。

明报不但使金庸的地位更提高,也使金庸的收入大大增加。可是明报在出版的初期,却是一份小型报,销数最差时,不过五六千份,工作人员不超过十人,全是凭藉金庸的才能和努力,合伙人(电视剧)沈宝新的干才,初创时期的工作人员如潘粤先生、戴茂生先生、雪坡先生等等的努力,才逐步创出了今日的天下,成为中文报纸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份报纸,是小资本,靠人才成功的一份报纸的典型。

曾在明报工作过的职员,大约都不会否认这一点,而明报网罗、培养的人才之多,也一时无两,许多在明报工作过的职员,离开明报之后,创立自己的事业,多能独当一面,成为香港报坛中的煊赫人物,例子甚多,也不必一一列举了。

明报草创之初,金庸在明报上撰写《神雕侠侣》,接下来,大部分小说,也全在明报上发表,一直到《鹿鼎记》。在《鹿鼎记》之后,就未曾再撰写小说。而专注于明报的社评。

明报社评,绝大多数(百分之九十九),由金庸亲自执笔,见解之精辟,文字之生动,深入浅出,坚守原则,人人称颂。就算意见完全和他相反的人,也不能不佩服他的社评写得好,这是金庸在写小说才能之外的另一种才华的表现。

由金庸执笔的明报社评,其影响已可与当年的大公报相埒(相等)。由于坚持民主、自由的思想原则,金庸曾和大公报发生过一次极为剧烈的笔战,这次笔战,金庸所写的几篇文字之精彩,真令人叹为观止,只可惜这些文字,竟未曾结集出书。

以上所写的,是金庸在事业上的成就的简单素描。

金庸的苦学精神,更令人叹服。二十年前,他自己觉得英文程度不移好,进修英文,家有一个一人高的铁柜,抽屉拉开来,全是一张一张的小卡片,上面写满了英文的单句、短句,每天限定自己记忆多少字。据沈宝新先生说,金庸在年轻时,每天限定自己要读若干小时的书,绝不松懈。一个人能成功,绝非幸致,天分固然重要,苦学更不可或缺。

金庸爱书,私人藏书之丰,令人吃惊。他曾有一个超过两百平方米的大书房,全是书橱。近两三年来,精研佛学,佛学书籍之多,怕是私人之最。为了要能直接读佛经,他更开始学全世界最复杂的文字:印度梵文,毅力之高,简直是超人。

金庸个子中等,大约一百七十五公分左右,年轻时很瘦,后来发胖,如今体重约七十公斤,金庸的脸型相当罕见,走典型的四方脸(国字脸),国字脸有一股威严,他属下的职员,每以为金庸严肃,不苟言笑。但事实上,金庸本性极活泼,是老幼咸宜的朋友,可以容忍朋友的胡闹,甚至委屈自己,纵容坏脾气的朋友,为了不使朋友败兴,可以唱时代曲“你不要走”来挽留朋友。

金庸、林燕妮、张彻和倪匡等人

金庸的头极大,笔者有三个大头的朋友:金庸、张彻、古龙。这三个大头朋友,头都大得异乎常人,事业上也各有成就,和这三个大头朋友在一起,常有一种极度安全感!就算天塌下来,也有他们顶着!

十余年前,金庸嗜玩“沙蟹”,“蟹技”段数甚高,查府之中,朋辈齐聚,由宵达旦,筹码大都集中在他面前。笔者赌品甚差,有一次输急了,拍桌而去,回家之后,兀自生气,金庸立时打电话来,当哄小孩一样哄,令笔者为之汗颜。又有一次也是输急了,说输了的钱本来是准备买相机的,金庸立时以名牌相机一具见赠。其对朋友大抵类此,堪称是第一流朋友。

金庸又曾对围棋着迷,但段数不高,已故名作家司马长风,称他为“棋坛闻人”,可知棋艺平平。现在,他对围棋的兴趣也大大减弱了。

金庸在年轻时,曾学过芭蕾舞,对古典音乐的造谙极高,随便拣一张古典音乐唱片放出来,唱上片刻,便能说出这是什么乐曲来。金庸十分喜欢驾车,更喜欢驾跑车。最早,用过凯旋牌小跑车,后来,改驾积架E型。他驾积架E型之际,经常的速度是二十六哩。

后来,又换了保时捷。保时捷跑车性能之佳,世界知名,到了金庸手中,平均驾驶时速,略为提高,大约是三十哩。曾有人问金庸:“你驾跑车超不超车?”金庸答:“当然超车,逢电车,必超车!”其性格中的“稳”字,由此可见。

金庸不嗜酒,号称“从未醉过”。根本喝得少,当然不会醉。他吸烟、戒烟,次数极多,如今一样大吸特吸,并且相信了中年人不能戒烟的理论。

金庸也略藏书画。如今书房中所悬的,有史可法的书法残片,曾在他处看到过不知是真是假的仇英“文姬归汉图”,也曾见过四幅极大的(超过五公尺长)齐白石精品,吴昌硕的大件等等。

金庸也集过邮,不过他集的是“花花绿绿”的纸而已。

金庸对吃并不讲究,穿亦然,衣料自然是最好的,但款式我行我素,不受潮流影响。

金庸……毕竟不是写传,只是简笔素描,金庸是怎样的?金庸就是金庸,是天皇巨星,是真正的作家,也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

注1:“维民所止”四字之所以会形成文字狱,是因为当时皇帝的年号是“雍正”。有奸谗小人?向皇帝告密,说“维”“止”两字,正是雍正去了头部,是暗示要杀皇帝的头,于是龙颜大怒,兴起冤狱,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字狱。

注2:查慎行先生是清代大儒,字悔馀,所居初白奄,又称查初白,对易经有极深刻的研究,著书颇多,如“敬业堂集”等。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