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从交大女生到美院士:诠释大器成于坚持 /

从交大女生到美国院士:她诠释了大器成于坚持

1980年,她48岁

在这个还有数年就即将退休的时刻,她远渡重洋,赴美留学

2000年,她68岁

当不少同龄人已在含饴弄孙之时,她成功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大陆赴美留学生中进入美国工程界最高殿堂第一人。

▲美国工程院官网关于她的介绍

Rong-Yu Wan,到底是谁?

点开美国工程院的官网,这位名叫“Rong-Yu Wan”的女性学者令我们感到陌生,即使在互联网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几乎搜不到其人其事。

细看其研究方向冶金科学与工艺,也是传统上由男性主宰的行业。

她非常低调,不接触媒体,乃至有点神秘。

这位神秘的女院士到底是谁?

经过我们历时5年的深度挖掘、考证、研究,原来她就是从交通大学化工系走出来的万荣玉

荣誉

from 1952

履历

to 2009

1952年

20岁,交大化工系本科毕业

1961年

29岁,入选冶金工业部杰出青年工程师

1965年

33岁,获冶金工业部技术革新奖

1978年

46岁,获冶金工业部杰出科学家大奖

1980年

48岁,赴美国犹他大学攻读博士

1984年

52岁,获犹他大学博士学位

1987年

55岁,任职Newmont 矿业

2000年

68岁,入选美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大陆赴美留学生中当选美国院士第一人。获美国采矿领域权威奖——高登奖,成为获该奖项的唯一华人

2000-2009年

担任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工程院、能源部战略顾问

2011年

美国采矿工程学会设立以她名字命名的优秀博士论文奖;这是美国专业学会中唯一一个以改革开放后中国留学生命名的纪念奖;

▲万荣玉获Antoine M. Gaudin奖

▲美国采矿学会万荣玉纪念奖

交大学号:81309

1932

年,万荣玉出生于苏州,她是家中的第二个女儿,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家搬到上海。高中就读于清心女中(今上海市八中学)。

▲万荣玉(左三)与上海清心女中同学合影(万荣玉之子提供)

1949年,上海即将解放,万荣玉也面临着大学升学。“南交大,北清华”,在当时是所有人最高的学府情结。17岁的万荣玉报考了交通大学。

▲万荣玉交通大学就读时期照片(藏于上海交大档案馆)

▲万荣玉在交大图书馆学习(万荣玉之子提供)

▲1952年,交大化工系女生做实验(藏于上海交大档案馆)

1949年,风华正茂的万荣玉如愿迈入交通大学的大门,成为新中国入学读书的第一批大学生。她在交大的学号是81309:8是代表1949年(民国38年)入学,1代表理学院,3代表入学时的专业化学系,09才是她的编号。顺应新中国建立工业体系的国家战略目标,当时的交大主动瞄准中国工业化建设中关键的重工业技术,对化工学科进行调整,将发展重点放在冶金、石油等重工业专业人才的培养上。

▲交通大学化学系1949年入学名册(藏于上海交大档案馆)

万荣玉大一时就读于理学院化学系,同学有王景唐(1991年中科院院士)等。大二转到工学院化工系,同学有毛用泽(199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怀国模(原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等。彼时交大化工系名师荟萃,有苏元复、琚定一、王承明等知名教授。化工系在教学中特别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例如工业化学课程同时由五六位教师担任主讲,每人教授其所擅长的部分。每学到相应部分,教师便组织学生去工厂参观,深刻体会所学内容。在假期中,学生便到工厂实习。在交大求学的3年,万荣玉学到了宝贵的知识,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础打得十分牢固。

▲万荣玉1952年交通大学毕业证书(万荣玉之子提供)

▲1951年,交大化学系、化工系教授合影(藏于上海交大档案馆)

一路向北:为中国矿冶事业献青春

1952

年,为尽快投身祖国建设,万荣玉的班级3年提前完成学业。万荣玉服从组织分配,毕业离校赴沈阳参加东北工业部新建冶炼厂的设计建设。从此,她的一生与矿冶紧紧连在一起。

解放初期,沈阳生活很艰苦,新兴的工业基地更是一穷二白。工厂的宿舍是20多人一间的土坯农房,几乎没有研究条件。从温暖繁华的上海和富裕的家庭环境突然来到艰苦的东北,对20岁的万荣玉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但万荣玉没有抱怨,乐观面对生活的困难,努力工作,成为同龄人中最早获冶金部青年工程师奖的佼佼者。

▲交通大学化工系1952届统一分配名单(藏于上海交大档案馆)

▲年轻时期的万荣玉(万荣玉之子提供)

▲在东北工作期间的万荣玉(万荣玉之子提供)

50年代,万荣玉调入北京,先后在有色金属设计院北京矿冶研究院(今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工作,担任研发工程师、项目经理、冶金室主任,长期耕耘在中国矿冶、冶金科研生产的第一线。尽管研究工作被经常的政治运动和下乡劳动打断,她仍尽力追踪国际前沿,研究成果在国内一直领先。1978年,获冶金工业部杰出科学家奖。

▲20世纪60年代,在北京工作的万荣玉照片(万荣玉之子提供)

“任教50年以来最出色的学生之一”

1980

年,48岁的万荣玉以极大的勇气,揣着仅有的30美金,赴美国犹他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早期留学人员。

48岁,已是人过中年,万荣玉,却选择当了一名研究生。但她相信,对于一个努力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年龄并不能妨碍她在科研领域取得骄人的成绩。

▲万荣玉在犹他大学读书时期的照片(万荣玉之子提供)

在犹他大学,万荣玉遇到了她的导师J.D. Miller教授(1993年美国工程院院士),J.D. Miller教授对科学求真求实的精神和踏实勤奋的态度深深影响了万荣玉日后的科研之路。她非常珍惜读博的机会,仅用4年就获得博士学位,博士论文《Accelerated Ferric Sulfate Leaching of Copper from CuFeS2/C Aggregates》,解决了长期困扰冶金界的一大难题。

▲万荣玉在美国犹他大学工作照(万荣玉之子提供)

至今,导师Miller 教授称赞万荣玉是“他任教50年以来最出色的学生之一”。1984年,万荣玉获犹他大学冶金工程系博士,1984-1985年任冶金系博士后,1985-1987任该校研究副教授。

▲万荣玉获美国犹他大学博士学位与导师Miller教授合影(Miller教授提供)

2000年,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

1987

年,时年54岁的万荣玉加入美国纽蒙特(Newmont)矿业公司(世界最大的黄金生产公司之一)研发部,开始在又一个新领域金矿冶炼的研究工作。她历任资深研究顾问、冶金研究主管、湿法冶金首席科学家。

50岁后的万荣玉在美国20余年间发表了几十篇论文和研发了十几个被工业界广泛应用的技术和专利。很快,她被公认为世界级专家,她领衔的团队也成为金矿领域最强的研究团队。2001年,万荣玉在纽蒙特矿业公司退休。时任公司主席兼董事长的Wayne Murdy授予她Newmont最高荣誉的“主席奖”,奖励她在开发工艺、湿法冶金、高温冶金,以及对生产的支持等方面毕生的成就。

2000年,到美国留学20年后,68岁的万荣玉由于在冶金研究和用于工业实践的成就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在她之后,越来越多的华人科学家得到美国学术界的认可。

▲2000年10月,万荣玉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万荣玉之子提供)

“你必须成为最棒的”

荣玉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是“由于在矿冶研究和用于工业实践的成就,以及教书育人,对学生、研究人员和工业界的同仁们的指导和鼓励”。

在纽蒙特工作期间,万荣玉还同时兼任犹他大学教授,指导学生一起做研究。据她的同事Marc LeVier博士回忆:“万荣玉经常对纽蒙特矿业研发团队的同事说‘你必须成为最棒的’。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每当同事有什么想法向她提出来,她总会说‘好啊!我马上去试!你真行!’然后一头钻进实验室帮同事进行试验。她把纽蒙特矿业每个人都带到了最高峰”。

2009年,美国采矿工程学会理事会授予她杰出会员奖。颁奖词是这样写的:

颁奖词

她对采矿工业的所有人来说是一位友爱的工程师,是一位鼓舞人心的人,是一位代表人物。我们有幸称她为朋友和同事,都知道她对自己以及对一起做研究的人士要求卓越和专业的最高标准。这些标准能造就本工业的领导者。

虽然身在美国,万荣玉一直与中国的矿冶研究机构、企业长期保持学术联系。早在1983年,她与导师Miller教授应邀访问中南大学和北京矿冶研究院,从事学术交流。1995-2003年,先后应中国地质矿产部、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国家黄金公司之邀讲学。并且作为江西铜业公司的堆浸顾问,有力地推动了堆浸技术在中国的推广与应用。

▲1983年,万荣玉(后排左四)与J.D. Miller(前排右四)应邀访问中南大学(Miller教授提供)

▲1983年,万荣玉与J.D.Miller在中南大学参加学术会议(Miller教授提供)

▲20世纪90年代,万荣玉在印度尼西亚主持矿山项目(万荣玉之子提供)

科学与艺术的联姻

学森和蒋英是科学家与艺术家的完美结合,演绎了让人称羡的爱情。与交大校友钱学森家庭类似,万荣玉和丈夫王可忠也是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人生伴侣。

▲ 万荣玉与丈夫王可忠合影(万荣玉之子提供)

万荣玉是传统东方女性,在她攀向事业顶峰的时候,同时相夫教子持家,家庭生活也是非常美满。1957年,万荣玉与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的王可忠结婚。王可忠在国内时是中央乐团交响乐队小提琴副首席、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两人携手走过52年风雨,直到2009年万荣玉过世。万荣玉也育儿有方,他们的儿子毕业于清华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现在是美国南加州大学工学院终身正教授。

尾声

2009

年9月22日,万荣玉因病去世。纵观其人生轨迹,少年早慧,认真执着,大器成于坚持。年过半百,不再处于最佳研究年龄段,仍把科研做到极致。

做研究,有人喜欢在热门领域里扎堆,觉得越多人关注越容易出成果;有人乐于挑选对经济生活具有重大影响的冷僻领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显然,万荣玉属于后者。交大毕业后的57年,万荣玉只做了一件事情:矿冶冶金的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这一领域并不为大众所熟知,但其应用价值不可小觑,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在这样一位看似柔弱的女子身上,我们看到了她内心所饱含的坚持和乐观。她的每一步都走得很认真,很踏实,很努力。她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源于她始终坚持不懈的勤奋和努力。

▲2009年11月,美国采矿学会关于万荣玉院士逝世报道

后 记

上海交大档案馆历来非常重视对原始档案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此篇介绍万荣玉院士生平事迹的文章,由于原始资料缺乏,一度研究停滞。2018年暑假,档案馆与万荣玉犹他大学博士导师、美国工程院院士J.D.Miller 教授取得联系,获得1983年万荣玉陪同Miller教授访问中国的珍贵资料。经过他推荐,与万荣玉教授家人取得联系,获得大量珍贵照片和一手资料。特别鸣谢为本文提供支持的犹他大学教授J.D.Miller,万荣玉之子、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J. Wang。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