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从毛习横幅说起 中共官僚正"捧杀"习近平 /

从毛习横幅说起 中共官僚系统正"捧杀"习近平

近日,中共“枫桥经验”会议举行,会议横幅中习近平的名字与毛泽东并列,引发外界关注(图源:@中国法学会)

北京时间11月12日,中共一场特殊的大会在浙江举行。且不管其内容如何,第一眼给外界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印刷有会议名称的横幅。

横幅本身已够巨大,但超长的会议名称仍然占据了横幅面积的一半。会议名称是——“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55周年暨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15周年大会”,多达42个字,并且将习近平与毛泽东的名字并列,外界一时不明就里。

一种解释是,这与习近平所说改革开放前后30年不能相互否定的表态相吻合。

不过,也有分析认为,这是中共官员对最高领导人的谄媚、逢迎和溜须拍马。

正被中共官员“捧杀”的习近平

中国国家副主席王岐山近日在新加坡演讲时分享自己的经验,称,人的一生都会面对捧杀和棒杀,做人保持冷静和清醒不容易,但经常有人被捧晕。

王岐山是如此,位置更高的人未必不然。最高领导人的身边,从来都不乏吹捧者。

“枫桥经验”是毛泽东在1963年批示,继而推广至中国全国的基层治理经验,其核心实质就是“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

实际上,这些经验如果当局觉得仍有现代性,只管拿来用即可,大可不必加挂毛泽东的标签。毕竟,中共此次推行的“枫桥经验”与毛时代的“枫桥经验”应有本质不同,因为毛时代的基层治理经验,是在“阶级专政”历史大背景下产生的,而当今的中国,改革开放已经4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入宪法已经26年,时移世易,今昔已不可同日而语。

另外,毛泽东这个名字所带有的政治标签,会令外界产生中国政治是否左倾的联想,未必利于“枫桥经验”的推广。邓江胡时代,最高领导人都未对“枫桥经验”进行过公开表态。

既然毛泽东的名字大可不必出现,那么,将习与毛的名字并列,可能的解释即是中共官员对在位的最高领导人的谄谀。

况且,习近平对“枫桥经验”做出指示是2003年,当时习近平还是浙江省委书记,只是一名地方官员,此番把一名当时还是地方官员的批示与毛泽东的批示相提并论,也足见中共官员吹捧之态。

这并非孤例,2016年,即有媒体报道,位于陕西省富平县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父亲习仲勋的故居,近年从一个占地很小的纪念馆扩建成占地逾1/3个香港岛的大型陵园。并称,地方当局为扩建陵园拆除了整个村落的民居。

习近平为何不制止?

就如习毛并列以及为习仲勋修建陵园这些吹捧动作,真的是习近平的本意吗?还是下级官员的政治投机或是高级黑?很大可能是后者。

那么问题来了,习近平知不知道这些溜须拍马之事?如果知道,为何不管?

一种可能是,如会议名称这类事件过于细碎,习近平真的不知道。毕竟,对于中共庞大的官僚系统或者中国庞大的国家规模而言,高层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对于琐事往往无暇顾及,也不可能一一过问。

以近期引发外界关注的秦岭别墅拆违事件为例,此事实际只是地方事务,中国全国别墅违建何止千万,为何高层单单如此关注秦岭呢?无非是秦岭别墅拆违虽经习近平六次批示,但地方官员依然迟于应对,触犯了中共的政治纪律,因而才被树立为典型案件,下达全国要求引以为戒。

再如近期的“民营经济离场论”舆论风波,初始时只是一位半吊子经济学家的个人看法,高层未必能在第一时间就注意到舆论动向,也未必能料到其后会引发如此大的舆论反弹。只是在舆论沸沸扬扬后,高层才予以关注,并相继发出政策信号。

因此,如此次会议中的一块横幅,习近平会关注到吗?

另一种可能性是,习近平知道此事,但对官僚政治中溜须拍马的风气已经见惯不惯。对于中共官僚体制来说,对上级的谄谀、逢迎、吹捧本就是官僚政治与生俱来的风气,中国漫长历史中形成的政治文化,对政治权威的顶礼膜拜,已经融入中国官场大小官员的血液中,对此,高层已经见惯不惯。

加之,今年中共修改宪法,取消国家主席任期限制,其后,中共又召开组织工作会议,强调党中央要“定于一尊”“一锤定音”,如此强化习中央的政治权威,溜须拍马事件的出现更成为大概率事件。

如果说取消国家主席任期以及强调中央权威,都是为改革能够按照既定思路进行下去,不致中断,那么从另一个面向而言,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将是习近平面临的一大挑战。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