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王小凡: 只要方法对 中国或将成科研强国 /

院士王小凡: 只要方法对 中国有理由成科研强国

他是谁:

王小凡,癌症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杜克大学终身讲席教授。

他的观点:

观点一:随着癌症生物学研究的深入,管控癌症的目标是一定能实现的,但这很可能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

观点二: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申请人都说成急功近利,存在误判,其实他们中大部分人是另有隐衷。

观点三:在基础科学研究上,我们国家有一大批很有潜力的年轻人,今后十年国家的科学实力会有很大的上升。

观点四:怎么鼓励学生提问和挑战,而不是让他们背很多东西,这要从更初级的教育,比如小学、中学的教育就开始来做这个事。

精彩集锦:

不是搞生物学的人,对王小凡可能会感到陌生,但就算是个外行,只要稍微看看他的背景,就不难知道他是个什么量级的牛人。

1980年代,同是生物化学专业出身的王小凡和夫人董欣年女士先后赴美留学,他在加州大学,董女士则在西北大学。20年后,他们都成了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科学家,王小凡是杜克大学的终身教授、中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董欣年则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这种夫妻同为科学家的搭配,颇不寻常。

王小凡的研究方向,是被医学界公认为人类健康“头号杀手”的癌症。10月29日,也就是网易科技记者在北京见到王院士的隔天,前央视著名主持人李咏在美国突然去世的消息报出,据说李咏患的就是咽喉癌——一种极其难治的癌症类型,人们为李咏的早逝叹息,也为在癌症这一恶疾面前生命的脆弱不堪而心颤。

人类要确保拥有高健康水平的生命质量,最大希望就寄托在王小凡院士这样一批走在国际科研前沿的杰出科学家身上。在癌症研究上,他有过不少重要的发现,例如,克隆了在癌症发生和生物发育过程中都具有重要作用的TGF-βIII型和II型受体、发现特定的microRNA分子和分泌蛋白作为TGF-β信号转导的中间载体而影响肿瘤微环境的分子机制等,公众虽然不一定都能准确理解这些学术用语所表达出来的含义,但一定能理解这些科学家的研究对于人类与癌症搏斗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正是通过他们,医学界才可能知道应该怎么样更好地运用药物和治疗手段来对付它。

李咏去世的消息公开后,人们也在审视中国的癌症医治现状,《中国新闻周刊》报道称,中国在治疗癌症用药上,仍不理想,我们最新的药品,在美国已经上市六、七年了,有的正在使用的临床药物甚至已过了三十年。而在其他的治疗技术和机制上,也还有值得提升和加强的地方。

这里面涉及到科研环境和机制、人才培养等诸多问题,王小凡经常在中美两国之间往返,他虽然没有像施一公、饶毅、潘建伟等科学家那样全职回到中国从事科研工作,但他在推进中国科研环境、科研体制的改善方面,同样也在扮演着角色,释放着影响。

在王小凡教授目前的诸多身份中,有两项较为特殊:国务院侨办海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科技部重大科学计划专家组成员,加上又是中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基于国际性的视野和专业背景,他可以较为客观地审视和观察中国的科研现状。

以下是采访实录,网易科技整理:

癌症为什么不好治?

网易科技:王院士,您是国际知名的癌症生物学家,特别要请教您,癌症为什么这么难攻克?

王小凡:癌症,我们科研上对它越有深入的了解,越知道它是一种多么复杂和难以对付的疾病。癌难治,就是因为癌细胞多变,它的基因组不稳定,而且同一肿瘤中不同癌细胞之间存在多种层次的异质性。在治疗上,你需要有更为精准的诊断和更为多样的药物选择。

癌的潜伏期往往有十到三十年,即使人体中产生了一些癌变的细胞,早期你是感觉不到它,也难以用现有技术手段发现的。它在漫长的潜伏期内,一直在和你的身体免疫系统作斗争。在这个对抗胶着期中人的身体表面上看似乎风平浪静,但癌细胞在这个周期里会不断积累突变,并分泌各种因子改变自己的微环境,躲开或削弱人体免疫系统的控制。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是很强的,理论上能辨认出所有不同于人体正常细胞的微生物和产生变异的细胞,世界上还没有发生的疾病它都有可能对付。但癌细胞不一样,它能通过一系列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分子机制,或者躲避免疫系统的识别、或者阻止那些已经认出癌细胞的免疫系统“战士”的攻击。

但是怎么样让免疫系统认识癌细胞、怎么样让识别出癌细胞的免疫细胞来发挥正常的杀伤功能,现在科学家的科研是到了一个新台阶,新技术也跟上来了。事实上,癌症免疫治疗的概念已经存在很久了,但之前在这个方向的尝试并不成功,让大家都有点失去信心了。现在因为PD-1抗体这种免疫疗法有了新进展,又让大家看到了希望。现在国外也把这种免疫治疗往主流上推。

在癌症治疗领域,另外一个发展迅速、很有潜力的方向是精确的靶向治疗。简单说就是对特定基因突变的病人来使用专门针对这个特定情况的药物,这样能极大减小副作用和提高有效性。但目前我们靶向治疗的药物选择仍然很有限,同时因为肿瘤异质性的问题难以解决抗药性的问题。整体上讲,虽然癌症治疗方法在过去二十年间有了很大提高,但对于多数癌症病 人我们确实还没有真正治疗的办法。它确实还是最难攻克的疾病。

我在国内有一个发小,两年前在国内因肺癌转移去世。他并没有接受针对特定基因突变的靶向治疗,也没有尝试PD-1抗体的免疫治疗,而只是使用了常规的广谱化疗手段。PD-1免疫疗法当然很贵,但如果他的癌细胞有反应,是有可能产生比较长效的治疗效果的。这个例子也让我感觉许多国内的肿瘤科医生还没有跟上新的医疗形势,或没有经过足够严格的培训训练。我们要加强医生知识体系和观念上的更新,这实际上是人命关天的问题。本来病人能多活几年,你用错了方法,结果就变得糟糕了。

网易科技据您看,癌症这种疾病它有可能完全被人类医学攻克么?

王小凡:癌症是很复杂的疾病,但仍然有它的基本规律。我相信随着人们对癌症生物学的不断深入研究,管控癌症的目标是一定能实现的。但这很可能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

与病毒、病菌等外来物引起的疾病不同,癌细胞是起源于人体自身细胞的,它借用了许多亿万年来人类自身进化得来的精巧分子机制。同时因为基因组的不稳定和持续分裂增殖的能力,它可以充分借助进化的力量来“趋利避害”,逃脱各种治疗干预手段。癌症生物学中还有很多重要的基本问题没有清楚的答案,这些需要有更深入的基础研究来回答。就像PD-1抗体疗法的基础是阐明了PD-1分子通路在免疫系统中的功能一样,更深入的基础科学研究才有可能在癌症治疗方面产生更多突破。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