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对一带一路 BBC、纽约时报又打这张牌 /

对一带一路 BBC、纽约时报又打出这张牌?

最近,BBC 和纽约时报不约而同地关注中国 " 一带一路 " 煤电站项目的污染问题。

美国自己的总统特朗普就是一个全球气候危机的怀疑论者,去年美国退出了《巴黎协定》,但是纽约时报却关注中国在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所扮演的角色。

纽约时报给出了中国在南非的一座煤电站的卫星图。并称中国在世界各地出资修建了至少 63 座这样的发电站,其污染总和超过了西班牙。

这样的指责合理吗?其实中国在过去 10 年里实施的海外发电厂,按纽约时报自己的统计就有 199 座,包括核电、天然气、煤炭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纽约时报却把煤电站单独拎出来,抓住污染的问题来做计算。

成本更高的新能源发电,常常需要补贴,但如果中国补贴新能源发电,美国人依然会站出来指责。

据国家能源局专家委员会主席张国宝回忆,财政部曾经出台一个政策,对于 1.5 兆瓦以上前 50 台国产化风机,每千瓦补助 600 块钱。这件事被美国人抓住了,美国人就指责中国政府给补贴,对中国进行类似 " 双反 " 的调查。后来大家发现,美国对新能源补贴比中国多很多,在网站上都能查到各个州出台的新能源补贴政策,简直多如牛毛。

美国甚至还这样卡过中国,中国风电设备要出口到美国,就要求中国公司在美国本土有 100 台以上的运营业绩。看来," 环保 " 只是一张牌,不好用的时候,美国就会换一张来打。

BBC 则报道了塞尔维亚最大的煤电站之一正由中国帮助扩建,将增加 35 万千瓦的发电能力。接受采访时,负责这一项目的官员表示,和中国工人 " 现在已经合作得非常好 ",而项目 " 符合欧盟对于粉尘、二氧化氮和硫等污染物的全部标准 "。

但是 " 符合欧盟标准 " 这个结果显然不是 BBC 肯买账的,他们立即抓住了问题:这个煤电站将不会配备碳捕集和封存技术设备。BBC 认为,这会成为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一个因素。

碳搜捕和封存技术是什么?很必要吗?这就需要做一点科普。

将二氧化碳捕获和封存的技术(CCS),就是将 CO2 和工业或有关能源的源头分隔开来,运送到一个封存地方,然后长时间地和大气隔离。顺序上就是先捕捉,后运输,最后封存,这么多步骤加起来,是一项系统工程,虽然中国科研人员也正在全力钻研,但是成本和风险问题都还没有解决。

先算经济账,以碳运输来说,管道运送一次性投资成本很大,而罐装运送只适合少量的短途运送。受限于技术水平,碳封存的成本也很高,每吨 CO2 的埋存成本达到 10 美元左右。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研究提出碳捕捉处理二氧化碳的成本约 30 美元(19 欧元)每吨,也就是说,发电厂每向大气中排放一吨二氧化碳就要支付 30 美元。美国伊利诺伊州的 " 未来发电 " 项目就因为成本问题取消,预计成本从 8 亿 3000 万美元猛增至 18 亿美元。

按照美国的发电厂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美国需要建 1500 个 CCS 项目,而实际情况是只有数个示范项目成功运作。根据美国 Energy Innovation LLC 的计算,2017 年美国建设超超临界煤电站的度电成本为 9.2 美分 / 千瓦时,高于陆上风电 ( 5.8 美分 / 千瓦时 ) 、太阳能光伏 ( 7.1 美分 / 千瓦时 ) 。如果超超临界煤电站加装 CCS 设备,那么度电成本将攀升至 15.1 美分 / 千瓦时,完全没有竞争力,难以成为减排的有效手段。

说完了成本,再来说风险。

碳封存上的风险是,假如送进地底下的 CO2 不小心发生规模性外泄,则 CO2 和盐水将会流入蓄水层,不但会对地下水产生影响,还会污染饮用水。

碳捕捉过程也有环境污染风险。碳捕捉过程必然耗费大量的能源,焚烧大量的燃料,也就会产生大量的 NOx、SO2 等其他污染物;另外,也会耗费大量的化学药品,如氨和石灰石等,控制 NOx、SO2 排放的耗费也将会上涨。

碳运送同样有风险。为便于 CO2 运送,高浓度压缩过程存在很大的风险。此外,如果 CO2 包含水汽,则对管道腐蚀后泄露的风险也要考虑。

除了成本问题和风险问题,再来说效果。MIT 的一项研究指出,本来期望大部分的二氧化碳都能变成固体矿石。实验却表明,能达到这个要求的量非常少。

也就是说,科学家无法保证深埋的二氧化碳长时期来说一定不会泄漏。实验发现,将二氧化碳注入地下深层盐碱含水层,只有跟盐水池接触的那层二氧化碳才变成了固体,而这导致其立起了一道 " 城墙 ",进而导致其他二氧化碳无法跟盐水接触,所以仍旧保持其他的状态。

综上所述,碳搜捕和封存技术在现阶段仍然是很不成熟的,存在诸多缺点。在符合欧盟环保标准的情况下,BBC 用没有碳封存相关装置来指责中国煤电站的污染问题,就完全是吹毛求疵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