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南水北调相关人士:根本没听过天河工程 /

南水北调相关人士:根本没听过天河工程

最近,一项名为“天河工程”的星箭研制计划,遭到多位知名气象学家的一致公开反对,引发的公共讨论持续发酵。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管,中国科学报社主办的科学网,发布了《气象学家实名批“天河工程”不顾质疑仓促上马》一文,报道称,多名气象学家实名质疑“天河工程”,批评其是“既没有科学基础也没有技术可行性的荒诞幻想项目”,“居然得到立项支持,不可思议”。

南水北调工程相关人士则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之前从没听过这个项目,“天河工程与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没关系”。

“天河工程”,要调长江雨至黄河降

“天河工程”的公开资料来源最早可以追溯到2015年。据青海省气象局官网,2015年8月,清华大学、青海大学、青海省气象局在三江源地区联合开展“天河工程”人工增雨科学试验。

“天河工程”想干啥?青海省气象局官网称,“天河工程”是由青海大学校长王光谦院士提出的中国南水北调西段工程中的科学实验项目。项目利用三江源区天然的水汽输送格局,“采用人工影响天气技术,把一部分天然落入长江流域的降水截留在或诱导到黄河流域,实现空中调水。”

青海省气象局官网截图

翻译一下,也就是说,“天河工程”起初因南水北调西线陆地调水难,而设想出“能否考虑天上”。利用人工影响天气的技术,实现利用空中“河流”在三江源地区跨流域调水,向黄河流域补水。说的更明白一点,也就是一个升级版的“人工降雨”。

“天河工程”的科学基础也正是源于王光谦院士的一篇论文。在这篇题为《天空河流: 发现、概念及其科学问题》的论文中,王光谦院士团队提出,在大气边界层到对流层范围内存在稳定有序的水汽输送通道,可将其称为“天河”(Sky River)。三江源地区的上空的云水资源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依据这一理论提出的“天河工程”,是一项创新性空中水资源开发利用专项工程。将通过科学分析大气中的水物质分布与输送格局,采取新型人工干预技术,实现不同地域间空中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的统筹调控和利用。

通过发射火箭卫星,人工干预空中水汽资源,从而把长江流域降雨调往黄河流域,实现水资源的空中调配。听起来确实十分美好。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工程被列入了青海省的“十三五”规划,确定为重点创新项目,获得大量财政资金支持。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天河工程”有望每年在青藏高原的三江源、祁连山、柴达木地区分别增加降水25亿、2亿和1.2亿立方米,中远期有望实现每年跨区域调水50亿立方米,大约相当于350个西湖的蓄水量。

它确实可行吗?

青海省每年为“天河工程”所在实验室提供至少600万元经费

先撇开质疑不谈,“天河工程”确确实实获得了真金白银的支持。2015年底,科技部和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共同建设了“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青海省人民政府将每年为实验室提供不少于600万元的专项经费”。该实验室主任是王光谦院士。

根据该实验室官网发布的简报,“天河工程”是该实验室重点工程之一。工程由该校校长王光谦院士领导,青海大学和清华大学联合科技攻关,项目旨在科学分析大气中存在的水汽分布与输送格局,进而采取人工干预手法,实现不同地域间大气、地表水资源再分配。

另据青海省科技厅官网,2016-2017年,青海省科技厅对该实验室投入1200万,青海大学投入3890万配套建设经费(包括中央财政800万,省级财政3090万),清华大学水沙科学和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伙伴实验室每年投入100万。

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官网则披露,全球水循环及“天河工程”理论与关键技术国际大科学计划是该实验室承担的国家级课题。项目负责人为王光谦,项目类别为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项目起止时间为2017年9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

南水北调相关人士:“根本没听过这个项目”

这样一个看起来前景美好,还获评重点创新、拿到了真金白银的项目,却遭到了许多质疑。

南水北调工程相关人士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根本从没听过这个项目”。也就是说,这个锅,南水北调不背!

作为我国战略性工程,南水北调分东、中、西三条线路,东线工程起点位于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中线工程起点位于汉江中上游丹江口水库,供水区域为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个省(市)。截止到目前,只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一期)已经完工并向北方地区调水;西线工程尚处于规划阶段,并没有开工建设。

上述南水北调工程相关人士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此前由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后改制)负责前期工作,但从公开报道来看,天河工程并不是水利部负责的项目,他相信“天河与西线没关系。”

某资深水利专家亦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直言,天河工程并不是其所谓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中的试验项目,“纯粹是有些人喜欢搞噱头,博眼球。不科学,不可行,没必要。”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据科学网报道,多位气象学家公开表示反对,直言该工程是“荒诞幻想”,应当珍惜“人民的血汗”。在他们看来,“天河”并非新概念,现有技术也很难实现大规模干预天气。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孙继明认为,科学上对人工影响天气的云降水物理过程的认识还不完善和全面,还没有人工干预晴空大气形成云和降水的理论和技术。

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教授陆汉城更是直接指出,“这是一个既没有科学基础也没有技术可行性的荒诞幻想项目,居然得到立项支持,是不可思议的。人民的血汗要珍惜!”他直言,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发展100多年来,仍然是一项不成熟的技术。

一位在人工影响天气领域工作多年的资深院士更是一阵见血地指出,在气象学界集体缺席前期论证的情况下,有关部门不顾气象学家的诸多质疑,执意迅速推动“天河工程”。重大工程上马应征询各学科科学家的意见。

中国大气动力学和气候动力学家、中科院院士吴国雄则指出,科学争论是正常的。当一个理论还不成熟的时候,科学家有责任去完善理论以更好地为决策服务。作为一项工程计划,“天河工程”应组织多学科的专家充分讨论后再启动工程项目。国家的投入要为纳税人负责,要研究这些钱是不是值得花。

“天河工程”相关方未公开回应

其实,“天河工程”可以说是在质疑声中不断推进的。据科学网的报道,2016年,“天河工程”团队申请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也就是原“973项目”,经过17位专家投票后,并没有通过。

不过,来自业内的质疑并没有影响到“天河工程”项目的顺利进展。据新华网报道,“天河工程”已正式启动卫星和火箭工程研制,计划2020年完成“天河一号”卫星首批双星发射,开展“天河工程”的应用示范;计划2022年完成六星组网建设,届时将实现三江源地区一小时的卫星监测重访能力,为构建“一带一路”水汽传输的“空中走廊”提供技术支撑。

截至发稿时,青海省科技厅、青海大学、清华大学并未就相关质疑进行公开回应。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