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中国女人找对象结婚 从来都是看条件的 /

历史回顾:中国女人找对象 从来都是看条件的

要说现在年轻男生最发愁的事情,估计就是找对象了,现在的女生似乎眼光越来越高,也越来越现实。即使有了对象,准备结婚也让人发愁。不仅要操心遥遥无期的首付,还要面对丈母娘要彩礼的要求,常常感到压力山大。

这样的你,听到父辈谈论自己当年靠几封情书抱得美人归的光辉事迹,或者祖辈描述当年只谈觉悟的纯真革命感情。可能都会情不自禁感慨自己生不逢时,错过了那些美好的年代。

那么,当年的女性真的啥都不要吗?如果不看钱,那中国女人都看上了什么,嫁给了什么?

当工人,不愁找不到对象

老人回忆过去,总是隔着美化的滤镜,似乎在过去那个朴素的年代,结婚都是只看感情和觉悟,从来不谈那些庸俗的条件。然而实际情况不是这样,即使是朴素的计划经济时代,女性选对象也要看条件。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人地位高待遇好,是婚姻市场上女性眼中的“香饽饽” 。当时还流行着“ 一工、二干、三教员,宁死不嫁农民汉”的择偶口诀,嫁给工人“又有面、又有油,将来还要住大楼。”这么一比,现在的女生倒是挺含蓄的。

一家机械厂里吃饭的工人们,曾几何时,这里的工人可都是姑娘们眼中的理想结婚对象/视觉中国

即使是干部,比起工人也有些逊色。干部最早实行的是供给制,几乎没有什么经济收入。后来虽然有了工资,但县级干部的工资仅仅与八级工相当,而且工人还有奖金。因此干部不如工人吃香,当时流行的口号是“宁嫁交通员( 薪金制),不嫁海昌蓝(干部)”

工人也很清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当时一位拖拉机厂工人,就规划找对象之前,先买齐大皮鞋、料子服、手表,自行车这四大件高级装备,准备借炫富撩妹。当时的官方报告还很看不惯,称这种行为是用“金钱引诱女方”。

香港历史博物馆展出的70年代结婚必备“老三件”,缝纫机、自行车和收音机,如果加上手表就是常说的“三转一响四大件”了/Wikipedia Mk2010

不过选工人还是选干部,和该考清华还是北大一样,是少部分幸运女孩才能够考虑的问题。在当时严格的户籍控制之下,城乡通婚几乎不可能。如果一个来自农村的女孩爱上了城市里的劳动模范,那这基本是一个爱情悲剧的剧本。

当时洛阳某棉织厂女工结婚条件就很现实,“不是城市人不要”,如果男方回乡就断绝恋爱关系。也有农村女孩一心想嫁到城市,结果却被骗子骗婚。

60年代的彩色结婚照。这对夫妇双方都是石油工人,可以说是“门当户对”/视觉中国

不过,尽管农村姑娘在城市里很受伤,农村的小伙子想得到她们的青睐还是很难。当时年轻女孩找对象,和现在一样也看工作身材长相人品,而且还多了一样,看政治成分。如果出身中农家庭,就很可能招致女方家里的反对。

当时男青年最头痛的还不是这些,而是彩礼。和通常的说法不同,让不少男生头疼的彩礼,并不是改革开放后死灰复燃的,而一直是结婚必备的条件之一。

根据调查。1972年,北京市大兴、怀柔等县70% 以上,想结婚就得给彩礼,在广东甚至更普遍。有时候彩礼甚至多达500元以上,至少相当于现在的几万元。不仅要钱,还要送东西,包括自行车、缝纫机、粮食,甚至要负责老人的寿衣和棺材。

1985年,花市东街,一个男人在搬木材装修结婚新房。即使在那个年代,婚房和彩礼也给了男方不少压力/视觉中国

其实早在50年代,彩礼就已经被明令禁止了。而且彩礼还是封建旧俗的代表,官方文件里直接把收受彩礼叫做“变相买卖婚姻”,每次运动都少不了改造它。可彩礼却是越改越坚挺,逼得当时的男青年只能干点私活赚钱,还要被批评“到处搞私捞,搞投机倒把”。

概括来说,改革开放前,中国女性还是非常看重男方的条件。只不过当时钱不够万能,一个工人身份,一张城市户口上有着很多有钱也不能买到的福利,这才是当时姑娘们最看重的。当然,没钱是万万不能的,否则你连彩礼钱也出不起。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