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华人 /
  3. 在多伦多,我遇到的西人和我谈华人印象 /

在多伦多,我遇到的西人和我谈华人印象

生活在加拿大十多年,遇上各种各样的人,我时常被探问:“are you Chinese?”

我甚奇怪,脸上标着英文"Chinese"吗? 这么一下子被人读出?在这里,亚洲各个国家的人可是风起云涌啊!

更好奇,那些肤色及文化各异的人,在他们心里,Chinese 的印象是什么样子?

一个意大利裔中年男人,因为“母亲喜欢家里的味道”, 即使医院对病人提供免费三餐,还是带来家做的食物。他细心地为病床上的母亲喂食喂水,陪她说说话,朗读小说给她听.....他对我这个护士说,“我知道,华人家庭观念也很重, 跟我们意大利人一样”。 这句话缩短了我们的心灵距离。我给他们翻译 “常回家看看”歌曲里的词句,并讲这首歌之所以在中国妇孺皆知,因为“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等歌词, 饱含着中华文化的情和义。

在多伦多的植物园,遇上一位犹太老人。他告诉我,妻子也是犹太人,出生在上海,五岁离开中国。她的家庭四十年代的上海生活,苦涩里有甜蜜。她经常回忆往事,并诉诸笔端。“二战期间,上海和中国人以宽广的胸怀,迎接犹太人”,老人的妻子常常动情地说。

对历史的追怀和铭记,犹太人是执着的。在多伦多Baycrest 医院一个走廊的墙壁上,挂着犹太人在上海的许多老照片。言及于此,老人说,“犹太人珍视自己的历史,你们中国人也是这样做的。”

触动老人和妻子的,是黄素梅等人和加拿大的华社,合力推动在加拿大“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努力。老人坚定地说,“纪念历史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悲剧的重演”。老人夫妇为此一直关注着事情的发展。

我谈到华社支持Bill 79的十万人签名运动;讲到签名处的工作人员看到来自东南亚的老华侨们,步履蹒跚赶来签名,几乎落泪;讲到2017年12月13日的夜晚,多伦多华人冒着零下近二十度的严寒,在冰天雪地的室外,举行“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80周年”烛光悼念;而我的同事胡洁,因为担心那晚实在太寒冷,专门买了加厚帽子和围巾,想送给站在风雪里的同胞.....犹太老人听闻,大拇指高耸。

犹太人和华人对教育的重视,也是我们的话题。多伦多各个医院的医生,有很多是犹太人;而每年夏季,大多伦多区各个教育局公布的高中毕业生状元榜,很多华裔学子出类拔萃,令人骄傲…….

对家庭、对落难者、对历史、对教育,对话者讲述的Chinese 印象,令人回味和深思;而下面一对夫妻的Chinese印象,则带给我很多的冲击和反思。

先生开头:“勤劳,喜欢赌博。”

在国外,说华人勤劳,不会有异议。多伦多营业时间最长的杂货铺,许多是华人开的;在工厂、写字楼、实验室等工作的华人,尽心尽责,不事张扬,有目共睹…… “赌博印象”缘何而来?“因为在尼加拉瓜大瀑布地区,在赌场里,有不少华人 ”。我一时语塞,唯有解释,毕竟是极少数人,不能因为见了树木而忘记森林。尽管我曾听过二例华人家庭的故事,因为丈夫或妻子嗜赌,致使家庭成战场、孩子心灵受伤......

他太太接言:“爱炫耀,喜欢开好车,买好屋。” 她说,一套价值百万加币的靓房,长时间空置,屋主据说远在中国;在她弟弟所住的街道,一个中国女士买了四套房子,用来出租......我也曾见中国留学生开着敞蓬豪车,春风得意。得益于改革开放,确有一些先富起来的人,到了国外依然行事高蹈。

公车上曾有一位陌生的邻座,不揣冒昧地问我,中国人有钱,是吗?我说,中国的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还很穷,一些人收入还很低。几年前,一位加拿大籍青岛女士,经常热心地把中国西部贫困地区的照片,发给民间机构的外国朋友看,希望他们实地走访,帮助扶贫。

谈起中国现今的良好发展,一个商铺的女店主告诉我 ,许多年前,她和丈夫乘坐航行长江的轮船,看到江边耸立的高山之上,有人背负沉重的箩筐,躬身前行。她把望远镜交给丈夫,感叹道,“看那负重前行的人,这就是中国。”

犹记十年前的新年之夜,我听着收音机,行走在积雪的街头。英文电台传来钢琴曲,是朗朗弹奏的黄河。当那壮丽的旋律,像瀑布一样迸裂和奔腾时,我的心,伴着那奔腾的黄河水,多么的澎湃和多情!

以上文章为加国无忧网站有偿征文作品
■ 非合作媒体如未征得加国无忧网站许可,请勿转载此文 ■
诚征写手 欢迎来稿 加国无忧网站有偿征文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