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中国人究竟是如何把自己的火箭送上天的 /

中国人究竟是如何把自己的火箭送上天的?

曾经,中国工农红军用双脚走出光明前程,完成长征的壮举。时过境迁,中国航天人用他们的方式传承着前辈的精神,向茫茫宇宙发起挑战,赋予“长征”新的涵义……

钱老的人生传奇

故事还要从中国的“航天之父”、“导弹之父”、“火箭之王”钱学森说起。

上世纪50年代。硝烟散尽,百废待兴,人们正以空前的热情献身祖国建设,国家急需科技人才。“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大批海外学子怀揣赤诚之心,渴望回国效力,其中就有钱学森。

此时的他已是闻名世界的空气动力学家,更是“航空航天时代的科学奇才”冯·卡门的得意门生,麻省理工大学终身教授。为了祖国前途,钱学森生出了返回中国,参与航天事业的心。

但此时美国正掀起一场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反红、排外运动。美国海军部次长丹尼·金布尔扬言“就算枪毙,也不能把他放回红色中国去。”钱学森就这样遭到了无端迫害。

此事引起中国强烈抵制,科学界通过各种途径发起声援,党中央也对钱学森的处境极为关心。

1954年,美英中苏法五国在日内瓦召开国际会议,这已经是钱学森被扣留的第5个年头,周恩来总理领导的中国代表团希望借此机会争取回一批被扣留在美国的留学生和科学家。

中美会谈来来回回开展了十几次,规格从领事级上升为大使级,美国代表约翰逊还是以中国拿不出钱学森要回国的真实理由为借口,拒不放人。

就在局面僵持不下时,一封写在香烟盒上的信出现了,其上署名“钱学森”,说明了自己希望回归祖国的急切意愿。这封信是钱学森摆脱了美国特务的监视后偷偷写下的,几经辗转才交到副委员长陈叔通手中。美国代表团这才认输,选择交人。

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回国。1956年初,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同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中国火箭的发展就此拉开序幕…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旧址

火箭锋从导弹出

同其他国家一样,中国的运载火箭也是从中远程战略导弹发展而来的。

老五院建院之初,正值美苏冷战时期,两个世界霸主剑指太空,尚没有中国的一席之地。这和中国力争成为世界大国,不仰人鼻息的政策并不吻合。太空竞赛当前,党中央毅然决定研究“两弹一星”,毛主席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搞原子弹、氢弹、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

1957年9月7日,聂荣臻元帅和钱学森等人赴苏联谈判,谈判的目标是苏联的导弹技术。一个月后,中苏签署《国防新技术协定》,苏联向我国提供P-2导弹的资料数据。

终于,具备了人才和技术,中国的导弹研究快速上马了。1961年,中国人研制出了近程导弹;1964年6月中程导弹研制成功。1965年,在“东风4号”中远程弹道导弹的基础上,中国火箭的研制工作也全面展开。

东风四号 当年号称要打航母的导弹

1970年7月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送入太空,使得中国成为继美、苏、法、日之后第五个能够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进化出了长征一号

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搭载返回式遥感卫星“尖兵一号国土普查卫星”发射成功。

中国运载火箭完成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随后的一段时间里,长征火箭都主要用以满足通信卫星的应用需求。随着技术发展,老式派生自弹道导弹的运载火箭暴露出诸多问题,长征火箭向着追求运载能力、可靠、低成本的方向发展,具有代表性的有CZ-3、CZ-3A 火箭(采用液氢液氧低温推进剂第三级),以及CZ-4火箭(采用常规推进剂的第三级),长征火箭的发展进入“从有到优”的快车道。

长征家族 越做越强

改革开放后,国家的战略重心逐渐转向经济发展,长征火箭的发展战略也随之做出调整。

1980年,中国长城工业公司成立,主要从事空间技术服务和其他航天产品的外经外贸业务。1985 年 10 月 26 日,中国政府宣布长征火箭进入国际市场。

创业之初,中国团队饱受质疑和挑战。常常是许多外商围着一个中方推销商轮番发问,更有合作公司表示“谈判先付谈话费”。即使有了合同,也要面临欧美政府的干涉,美国运输部曾表示“为获得了大量政府补贴的外国发射公司敞开大门,具有削弱‘极其重要的国家安全利益’的潜在可能性。”创业之困难可见一斑。

目前商业化使用已经相当成熟

但中国航天人依靠扎实的技术和不懈的精神向国际市场一步步试探,机会总会有的。

把握机会迎头赶上

1986年是美国航天界的灾难年。

1月28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生严重爆炸事故,7名航天员全部罹难。4月18日,一枚搭载着军事侦察卫星的“大力神34D”运载火箭发生爆炸事故,星箭俱毁。5月3日,一枚搭载气象卫星的“德尔塔”火箭失控脱轨,再次发生星箭双毁的事故。美国不得不取消了航天飞机和多数火箭的飞行计划。

挑战者失事 美国宇航员魂断高空

同年5月30日,欧洲的“阿里安2号”因为火箭第三级未能点火也发射失败了。欧美的接连失利,使得国际上出现运载火箭供不应求的现象,等待已久的长征火箭终于获得了证明自己的机会。

为了取得外商的信任,我们先是在自己的返回式卫星上提供搭载服务,直到1990年4月7日,才首次为国外用户发射商用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成功将美国休斯公司的“亚洲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并打破了休斯公司的卫星入轨精度记录。

长征三号的历史使命 在西昌完成

首战告捷,中国用实力在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上抢占了一席之地。在市场的牵引下,中国又陆续研发出“长征二号E”(长二捆)、“长二捆/EPKM”、“长征二号丙/SD”和“长征三号乙”四种型号。长征火箭开辟出一条以商业带动发展的道路。

1992年9月,中央提出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正式进入载人航天时代。

为了满足可靠性、安全性的需求,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出“神箭”长征二号型火箭。

“神箭”模型

CZ-2F是两级液体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8.6 t,在火箭待发段及上升段设置了航天员逃逸救生系统。这是我国第一种也是目前唯一一种载人运载火箭,飞行可靠性达到0.97,航天员安全性指标达到0.997(1000次故障所采取的救助措施只允许有3次不成功)。

1999年11月20日首飞成功,2003年搭载神舟5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把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

截止至今,“长征二号F型”火箭13次发射,全部成功。大家在直播中看到的搭载着神舟飞船、天宫一号、二号升空的明星火箭就是它。

一丝不苟 分秒不差

尽管长征火箭已经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这个强手如林的赛场上,停下脚步就会失去竞争力。我们与世界上一些先进技术相比还有差距。

21世纪以来,为了适应环保与国家战略的需要,新一代的长征火箭贯彻着“通用化、组合化、系列化”的设计思路,向提高可靠性、适应性和运载能力,降低成本、采用无毒、无污染的推进剂的方向发展,长征火箭的综合能力大幅提升。

2015年9月20日,“长征六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一箭20星”首飞成功,刷新了我国一箭多星发射的记录。

长征六号火箭运输车

同年9月25日,“长征十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飞成功,这是第一型四级全固体运载火箭,首次实现了运载火箭的全箭整体储存、星箭快速对接、环境自主保障、高效快速发射,具备全天候数小时内完成发射的能力。

“长征十一号”首飞成功

2016年6月25日,“长征七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首飞成功,采用了全新的发动机系统、增压输送系统、控制系统、测量系统、伺服系统、结构系统等等,可谓是长征火箭的一次脱胎换骨。

同年11月3日,“长征五号”在文昌首飞成功,成为中国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

在不远的将来,长征八号、九号也将陆续升空,“长征”系列日益壮大,国人无不为之振奋。

长征火箭合影

拍摄于国博改开40周年展览

到目前为止,“神箭”已经成功地将4艘神舟号无人飞船和神舟五号、六号、七号载人飞船、天宫一号、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载人飞船送入太空预定轨道,发射成功率达到100%。

今天,中国的运载火箭已经具备发射低、中、高不同轨道和不同类型卫星的能力。从一无所有到拥有较完整的谱系,长征火箭的成就让世界侧目。

六十年来,中国航天人风雨兼行,迎头赶上,流血流汗,书写着中国人的宇宙长征史诗。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