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韩国人很纠结:汉字人名地名该怎么念 /

韩国人很纠结:汉字人名地名该怎么念

韩国益山高铁站 " 益山驿 " 几个汉字,在夜幕下显得格外明亮。笔者心情大好:" 你好,益山!" 原本醉倒在地的金教授顿时坐起,用磕磕绊绊的汉语说:" 益山不能读‘益山’,要读‘ Iksan ’。"

一个发音居然能让金教授这么敏感。这一幕其实提示了一个问题:韩国人希望中国人用汉字的韩国发音来念他们的人名和地名。进而牵出了一个有趣的话题:韩国人该怎么念汉字人名和地名?

譬如 " 朴钟国 " 这个名字,中国人很自然就会读出来,"Piáo Zh ō ngguó",声韵调齐整,抑扬顿挫、琅琅上口。

可名字的主人若是一位中老年 " 阿加西 "(大叔),他听了可不一定乐意:你怎么能用汉字的中国读音来读我的名字呢? 应该念成 "Pak Jongkook",那才是我名字的发音啊。

不管在哪里,只要见到汉字,中国人当然会按照中国发音去念。可是,相当一部分韩国人对此非常敏感、非常抵触。这种态度甚至影响到一些国家层面的政策与措施。

例如,韩国地铁会同时用韩、英、中、日 4 种语言报站,每当用中文报站名时,会出现一种奇异现象:在中文语流里,偏偏汉字地名用的是不带声调的韩式发音," 下一站是江南站 ",听起来却是 " 下一站是‘ Gangnam ’站 ",中国游客往往会被弄得一头雾水:我是不是坐过江南站了?使用中文报站名,本来是为方便中国游客的一种国际化举措,可是在关键字眼上却设了一道坎儿。

既然是用中文表达给中国人听,最简方案就是把地名翻译成中文、直接读汉字的拼音,把 " 江南 " 读作 "Ji ā ngnán",自然又合理。可韩国偏偏不这么做。

上面说的是韩国人说汉语时用韩语发音读韩国人名地名。当他们说韩语时,又是怎么念中国的人名和地名呢?

以前,韩国对中国地名和人名有一套韩式读法,就是照着汉字词的韩国读音去读就行," 北京 " 不读 "B ě ij ī ng" 而读 "Bukkyoeng"," 四川 " 不念 "Sìchu ā n" 而念 "Sacheon"。

但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韩国的 " 原音主义 " 者认为,韩文是世界上优秀的记音文字,可以很接近地记录世界上各种语言的发音,所以他们主张用韩文直接拼写记录中国人名地名的 " 普通话发音 "。

这种意识强势来袭,以致韩国文教部《外来语标记法》也规定,所有外来语标记原则上要以外来语本来的发音为准。

不过,笔者的切身体会是,用韩文记录中文地名人名发音,效果实在不理想。像 " 泽 "" 日 "" 淑 "" 人 " 等大量汉字的普通话发音,是没法用韩文来准确标记的。

如果一个韩国人坚持《外来语标记法》的 " 原音主义 ",那么当他读中国人名地名的时候,用韩文来标记汉字的普通话声韵,就会有两个绕不开的小苦闷。

一是,很多中国地名和人名用韩国的所谓 " 中式发音 " 念出来,既不像中文又不像韩文,因为既没有声调,声韵也不完全一一对应,所以只能是大致模糊地记录。

二是,要用韩文标记人名地名所用汉字的中国式读法,韩国人就得了解所有常用汉字的中文发音。

中国常用汉字约 3500 个,涉及地名人名的还有很多不是常用字。在朝鲜李氏王朝末年,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金允植在清政府学习洋务、商谈联美对策时,不用口译人员就可以与清朝重臣李鸿章直接用汉字进行无障碍笔谈。

但现在的韩国人若要标记中国人名地名,光认识汉字还不行,还得知道它的中文发音,而且需要通晓所有的拼读方式。

以前,韩国人念北京、深圳、四川,根据汉字直接念成对应的韩语发音就行;但现在,他们的法规规定,辛亥革命以后出现的中国人名与地名,必须换成无声调且相似度不高的韩式中文发音。

但是,辛亥革命以前就存在的中国人名与地名,又必须一如既往地念成汉字对应的韩文发音。

于是就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一句话中的同一个词却得用两种念法," 四川人吃四川菜 ",第一个 " 四川 " 得读成 "Sichu ā n",第二个 " 四川 " 得读成 "Sacheon"。

有趣的是,如果反过来,中国人也按照韩国的 " 原音主义 " 原则标记韩国人的汉字名字的话,韩国人也不一定就受得了。

比如韩国明星丁一宇," 丁 " 念 "Jeong"," 一 " 念 "il"," 宇 " 念 "Woo",整个姓名听起来就像是 " 郑日佑 "。估计韩星自己也不愿意,我丁一宇到你们中国怎么变成 " 郑日佑 " 了?

不过,对韩国年轻人来说,这些纠结现在是越来越少了,青年有更加开放与宽容的心态来面对这些问题。笔者在韩国教了十多年汉语,在课堂用中文发音读韩国学生的名字时,他们好奇欢喜的表情至今仍深深烙印在笔者脑海里。

其实,韩国高校中文系的学生,早已习惯了在说汉语时用中文读音读韩国的汉字人名与地名。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即使固执敏感如前面提到的金教授,笔者也注意到一个细节——每次在中方的正式场合介绍自己时,他都会很认真地说 " 我姓‘ J ī n ’ ",而不是 " 我姓‘ Kim ’ "。

在此,笔者向韩国文教部门提一个小建议:在韩文系统里,就照着汉字的韩文读法去读;在中文系统里,就照中文发音来读。这是最自然的选择。

(作者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曾任韩国圆光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 @ 2018-12-26 22:41
    您已点过赞
    万事都要争宇宙第一的蠢货。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