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北京混淆视听 制造2025只是规划指南 /

北京混淆视听 制造2025只是规划指南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陆慷接受日媒采访的内容12月28日公之于众。在采访中,记者问及了有关“中国制造2025”的话题,陆慷称,“中国制造2025”目前只是规划指南,还不是正式的行业政策。外界的报道有偏差。若要形成政策,需要经过充分论证。

陆慷将“中国制造2025”定性为“规划指南”而非“政策”令人困惑。2015年3月,中国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同年5月,中国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这一通知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的“文件政策”一栏中。

2016年、2017年、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制造2025”都被提及。李克强在外访时,比如访问德国时,提出要将“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对接。

“中国制造2025”接连四年出现在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并得到中国高层的站台和宣传,北京对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北京明显是将其看成是一种长期的计划来看待的。陆慷为何只将其放在“规划指南”上?

一方面,这是在给“中国制造2025”降温。

中国推进“中国制造2025”是将其看成是助力中国崛起的一个工具。但当下,中美结构性矛盾愈发突出,“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美国认为北京是借此来挑战自己。在愈演愈烈的贸易战中,美国将“中国制造2025”当成了重点针对对象。白宫贸易顾问纳瓦罗(Peter Navarro)3月28日直言“301关税”毫无疑问就是针对中国制造2025。

4月,美国政府发布的征税产品建议清单,在1,300多个产品名单中,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行业,比如信息和通信技术、航天航空、机器人、机械等在列。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11月还称“中国制造2025计划很放肆,具有侮辱性。这意味着到2025年中国会在经济上称霸全球”。

不只是美国,欧盟对“中国制造2025”也颇有微词。早在2017年3月,中国欧盟商会就发布了长达70页的报告,批评中国推动落实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诸多政策手段存在问题。2018年6月,中国欧盟商会再次发布一份针对532家在华欧洲企业的《商业信心调查》,称有43%的受访企业表示他们在“中国制造2025”政策中一定程度上面临不平等待遇。

并且,中国国内对“中国制造2025”的认知出现了一定的偏差,认为中国已经成为工业大国、强国,譬如“厉害了我的国”等等声音背后是中国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体现,无视了中国与他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是相当不理性的。

“中国制造2025”引发了不少关注,而美国带着敌意看待中国的这一计划

“中国制造2025”引发争议后,北京调整了宣传方向。6月,中国互联网上流出了一份疑似中宣部下达的文件截图,内容称“再次强调不再使用中国制造2025,否则追责”。自此至今,中国国内媒体很少会提及这一词。12月12日,中国国务院印发给地方政府的指导意见中,称对那些推动工业稳步增长和升级的地方政府应给予优先支持,而2016年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及要对那些推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并促进工业增长和制造业升级的地方政府给予优先支持。

陆慷如今将“中国制造2025”的定义也是延续了北京为之降调的策略,毕竟,对北京来说,发展高新技术还是要少说多做,采取“韬光养晦”的策略仍很有必要。

另一方面,按照中共的风格,“政策”通常都是长期的、稳定的,“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提出已经有4年的时间,这期间出现问题自不可避免,北京也会适时调整其内容和方向。《华尔街日报》和彭博社近来纷纷传出消息称北京可能会调整这一计划,甚至可能会将“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部分领域的目标延迟十年,即2035年左右达成。陆慷在访谈中也谈及了中国政策调整是正常的过程。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