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很火的千亿矿权案:背后是陕西们的末路 /

最近很火的千亿矿权案:背后是陕西们的末路

秦岭违建别墅事件引发西安官场地震(图源:VCG)

整起事件成为媒体焦点以来,外界对千亿矿权案的关注再度走向高潮。对于这桩纠纷长达十多年的奇案,类似情形实在已不陌生,但此番最高法也进入风暴眼,大概有助于该案真正迎来结局。

毋庸置疑,千亿矿权案在经济与法治层面的意义都是标志性的,可以被视为中国依法治国的试金石和市场经济的度量衡,不仅曾直接或间接推动司法进步,同样也见证、检验着近十多年来市场经济的健康和成熟。

但思考不应就此止步。从21世纪伊始至今,千亿矿权案还伴随着整个中国社会剧烈而深刻的变革,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变和发展思维的转型,同样也伴随着政治生态和治理方式的调整与整顿。更不可忽略的,是它以管中一斑之姿,映射出陕西乃至整个中国的资源大省们的困境。

多年来,在案件当事人赵发琦的举报下,直接及连带落马的陕西官员有上百人之多,包括原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厅长王登记、副厅长梁枫、总工程师杨建军,原陕西省国资委主任祝作利,原陕西省地矿局局长张宽民,原榆林市委书记胡志强,原延长油田总经理王书宝,以及王咸阳、陈磊等前后四任西勘院院长。

仅千亿矿权案一案,仅赵发琦一人,就牵出陕西能源地矿系统如此多的贪腐官员;不要忘了,就在稍早前,拆了十几年的秦岭违建别墅同样引发西安官场地震。如此情形,已经近于中共十八大后陕西的塌方式腐败了。

这种相似并非偶然,更是某种必然,是中国的资源大省同样正面临的困境。

良好的资源禀赋是一种先天优势,在工业化初期及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可以提供强大助力。但随着资源的消耗,这种禀赋会逐渐贫乏,当面临剧烈的转型改革时,已经趋于僵硬的利益结构就会产生不适,在矛盾的消化过程中,各种问题也就随之而来。若仔细观察,包括陕西省在内,其他中国的能源大省如山西、内蒙古等,莫不如是,都正处于发展瓶颈中,面临旧的发展方式的“末路”。

曾经卖地、卖矿、卖油气、卖环境,资源地矿产业迅速成为这些省份的支柱产业,换来高速增长的GDP与可观的财政收入,但也深刻塑造了当地的利益结构,大量灰色空间和权力寻租随之出现,并且顽固寄生,最终形成链条交织,牵一发动全身,故而不得不也不能不官官相护的局面,外界的监察力量往往针扎不进水泼不进。

必须看到,资源地矿产业不同于其他行业,有着浓重的行政色彩,从一开始就不是在市场环境中充分竞争壮大,其分配方式本身就有巨大的灰色空间,极容易极方便进行贪污腐败。

因此当禀赋贫乏、约束收紧,不能够再支持继续粗放发展时,与经济发展同时进入阵痛期的,还会有激烈震动的官场——已经僵化的经济结构和利益结构开始松动坍塌,则各种纠纷必定会大量爆发。“拔起萝卜带出泥”,曾经山西的塌方式腐败因此而来,陕西也难免重蹈覆辙。

若换个角度看,这种震荡实际上是重新进入秩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之前的必要整顿调整过程。当然阵痛本身毕竟是难堪的,但之于陕西等省份,千亿矿权案这样的事件某种程度上越多越好,唯有将旧的灰色利益链条完全打破,新的建设才会更纯净。

转型是既定的必然的,谁都要面对,是积极坦然还是心虚闪避都躲不过去,期间闪现的众生相,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鲜活描摹。

至于千亿矿权案,随着事件发酵其意义大概还会继续丰富。这场官司也许没有赢家,赵发琦为此消磨十数年,而陕西则跌落官员成批;但或许二者也都是赢家,前者终将迎来正义的回响,而后者则借此镜鉴,照出陈弊和不足。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