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中国登上月球背面种菜?外媒不淡定了 /

中国率先登上月球背面,还种菜?外媒不淡定了

1月3日北京时间10点26分(格林尼治标准时间02点26分),中国发射的无人驾驶人类探测器“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由此,中国成为了有史以来首个成功登陆月球背面的国家。

由于在月球上没有直接的通信网络,为了这次的着陆,中国在去年5月就发射了一颗中继卫星绕月飞行(名为“鹊桥”),以解决通信难题。而这次的成功登陆也证实,各种技术难题已解决,可算是把世界震惊了。

▲嫦娥四号探测器发回的月球背面照片

而且,除了顺利登月,中国这次还携带了地球上的六种生物,准备将其发扬光大。看看是哪六种?棉花、油菜籽、土豆、果蝇、酵母和拟南芥(一种花)……

咳咳,不知道带土豆是不是从《火星救援》获取的灵感,不过想想未来宇航员可能会在太空上吃上酸辣土豆丝儿,还是挺值得激动的。

▲带往月球的六种生物:棉花、油菜籽、土豆、果蝇、酵母和拟南芥

此事件不仅增强了世界华人的民族自豪感,也被国外主流媒体争相报道,看看外媒们对此怎么看?

外媒惊呼:人类太空探索的“第一次”

英国广播公司(BBC)称此次中国软着陆月球背面,是人类太空探索的重要里程碑。之前的月球探测器都是在月球正面着陆,月球背面从未被探查,“嫦娥四号”是首个在月球背面着陆的探测器。

其余外媒也纷纷将此事件放在头版头条。

《卫报》报道称:《“一次巨大飞跃”:中国嫦娥四号‘玉兔二号’执行月球任务》

《旗舰晚报》称,《月球背面:令人惊叹的图像显示中国嫦娥四号取得的进展》

美国《天文学》杂志网站指出,“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既是人类空间探测史上的首次,也是中国探月工程的一项重大成就,将为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个有关月球上未知区域的新的数据宝库。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局长吉姆·布里登斯廷(Jim Bridenstine)也发推特表示:“祝贺中国嫦娥四号团队成功登陆月球背面。这是人类的第一次,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

当然,除了赞誉,也有媒体提出了疑问,比如为什么中国选择飞到月球背面?

为啥要飞到月球背面?

好问题。中国是世界首个登陆月球背面的国家,这次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为什么中国要费这个劲跃入这一未知世界?

月球背面也被称为“月球的黑暗面”,其实月球背面并不是真的黑暗,只是因为“潮汐锁定”现象,导致月球背面从来没有面对过地球,以至于人们对这片神秘之地的探知原先只能通过想象。

▲此次中国登月的着陆点位于月球南极-艾肯盆地内的冯·卡门环形山撞击坑内

英媒ITV报道称,此次中国登月,触及到了月球南极-艾肯盆地内的冯·卡门环形山的撞击坑内。在这里,如果能够放置一个低频射电的频谱仪,天文学家便可以收集到很多此前从未见到过的数据,以填补人类太空研究的空白。

据新华社介绍,“嫦娥四号”此次登陆月球背面的主要科学任务主要是开展月球背面低频射电天文观测与研究;开展月球背面巡视区形貌、矿物组份及月表浅层结构探测与研究,充实和完善月球最古老时期的演化历史;试验性开展月球背面中子辐射剂量、中性原子等月球环境探测研究。

看不懂?没关系,总之就是很厉害,创下了人类历史。

其实近年来,世界各国执行了多次登月任务,但绝大多数进入了星球轨道、飞走或遭到了撞击,上一次成功登陆月球的还要属1972年的阿波罗17号。中国这次登月的成功,不仅是综合国力在国际影响力上的体现,也引起了其他国家的警惕。

中国登上月球背面,其他国家为什么紧张?

《每日电讯报》科学记者托马斯·摩尔表示,“这是中国航天局第一次走入美国人、俄罗斯人和欧洲人尚未驻足的地方——是真心令人印象深刻的第一次。”

不过因此也有英媒提出了“威胁论”,有专家甚至紧张兮兮地说,“中国月球登陆对英国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太空威胁日益增加。”

“中国可能会发现矿物质和其他化学物质,从而告诉人类更多关于月球起源的信息,这也可能增加未来采矿任务的可能性。同时,中国正在计划用嫦娥5号跟进此次登月,届时将收集岩石和尘埃样本返回地球,以进行更全面的分析。”

▲过往几十年的月球登陆“大拿”为美国人和俄罗斯人

托马斯·摩尔不无担心地表示,这显示了中国在外太空的野心。几十年来,主要是由美国人和俄罗斯人探索月球,而随着日益增长的技术与实力,中国成为了探索月球的后起之秀。

国际条约规定,任何国家都可以自由探索外太空,任何国家都不能在月球上提出主权要求,插上自己国家的小旗子也不行。所以此次嫦娥四号的登陆,在外媒看来,中国不是要求外太空的权利或领土,而是为了怒刷存在感。这对其他国家来说,或许是“威胁”,也可以视作激励吧。

目前外媒们对“中国登陆月球背面”的态度一部分表示欢欣鼓舞,另一部分则“充满忧患意识”,对种菜倒是没啥意见,或许他们对中国食材基因走向宇宙,也充满了期待与向往?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