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90后可能是最后一批集体听粤语歌的人 /

忧伤...90后可能是最后一批集体听粤语歌的人了

张国荣,谭咏麟,叶丽仪,许冠杰,林子祥,陈慧娴,Beyond....

对于今天许多20岁左右的年轻人来说,你可能听过其中一些人的名字,可能也听过其中一些人的歌,但你可能只是觉得旋律熟悉,不太清楚歌名叫什么。

如果你偶尔有参加KTV唱歌这种中老年活动,你会很容易注意到,那些上了年纪的人可能会唱谭咏麟的《朋友》、陈慧娴的《千千阙歌》,再年轻点的会唱Beyond的《海阔天空》,但这些粤语歌,都不在你的演唱范围内。

网易云音乐 林子祥的《分分钟需要你》底下,有人赌气地评论:“90后听这首歌的有多少”;而在张国荣的《倩女幽魂》底下,有人仿佛不服气地回应:“有95后的和我一样听这歌吗”。类似的评论常常会获得高赞,这也从侧面说明,粤语歌的影响力可能不如从前了。

事实上,粤语歌曾经极大影响过一代内地年轻人。为什么粤语歌这么好听?为什么粤语歌在短时间内达到了一个不可逾越的巅峰,又迅速地消退?

粤语歌的巅峰时刻

香港歌手叶丽仪当年受邀到上海演唱《上海滩》,她看到前排观众在笑,以为是观众听不懂粤语的笑。演唱完了跟观众交流,才发现不是。观众只是觉得很好听,原来他们已经很熟悉这首歌。电视剧《上海滩》引入内地时,改成了普通话配音,但主题曲保留了原声。

这首歌有多热呢?1980年录制之后,不光红遍香港,还令东南亚为之疯狂,叶丽仪频繁登台演唱,还创造了在马来西亚2周内连唱34场的纪录。

这也正是粤语歌开始的黄金年代。

70年代之前,香港乐坛是英语歌的天下,本地原创谱曲也会填英语歌词。1974年,已经凭唱英文歌成名的许冠杰为电影《鬼马双星》 创作主题曲, 并发行同名专辑,短短几年之内粤语歌走向热潮。1974年也被视为粤语流行音乐的诞生年。

当时香港电视台有限,在这种垄断格局下,香港的影视剧影响力巨大,很多粤语主题曲借此风靡,比如由许冠杰演唱的、电影《半斤八两》插曲《浪子心声》

到80年代,粤语歌完全取代英语,占据流行歌市场,原来的英语歌手都得改唱粤语歌寻求发展。粤语歌曲不仅在东南亚流行,还传入了中国内地。

2018年8月15日,香港红磡体育馆,许冠杰、谭咏麟演唱会。红磡体育馆建成于1983年,座位数超过1万,它促使演唱会成为音乐演艺盈利的又一方式/视觉中国

粤语歌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年内就俘获大量听众,一个重要历史因素是,香港经济当时已经经历多年经济腾飞,人口繁荣。1949年,香港人口有220万,到80年代,已达到500万人口。

而高压力的社会让人们热衷于消费娱乐产品,上世纪后期,时传香港被评为继贝鲁特和贝尔法斯特之后,世界上第三压力大的城市。

同时香港还有东南亚市场。而当时唱片有良好的市场环境,谭咏麟出一张专辑,很快货架就被扫售一空。

市场广大也带来丰厚的利润和更精良的制作。70年代的歌曲几乎没有和声,而80年代开始普遍使用。据当时为几乎所有明星当过和声的团队贾思乐回忆说,唱和声的费用是按歌来算,不是按句,和一句就相当于和了一首歌。

徐小凤声音澎湃,是非常喜欢和声的歌手,她的歌和声少则6个,最多的则有9个/视觉中国

广阔的市场也反过来吸引了各地的人才。那时香港不但有菲律宾的乐师,英国的经纪人,优秀的作曲人、歌手也愿意到香港谋求发展。当时的香港歌曲市场,流行歌可能是一种轻快的、旋律流畅的软摇滚风格占主流的市场,但也不是没有包容度。

制作电视剧主题曲、配乐也需要作曲人。而这给了风格独特、不属于市场熟悉的任何流派而不能出唱片的卢冠廷机会,为《大话西游》的制作的主题曲《一生所爱》深入人心。也给了顾嘉辉探索用中国古典传统的五声音阶宫商角征羽创作歌曲的机会,如《沧海一声笑》。

《一生所爱》的演唱者卢冠廷曾透露,他1977年参加在美国举办的创作人作曲大赛,得了冠军;后来他去日本参加歌谣季的竞选,排名第四,排第三的是陈百强/《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截图

此外,音乐可以没有正式教育,很多歌手是自学成才,但完全缺少濡染和启蒙是不行的。60年代,香港年轻人已经知道披头士、猫王,他们跟上了布鲁斯、爵士、摇滚的兴起。

粤语歌为什么好听

你可能听说过一种说法:中岛美雪养活了半个港台歌坛。这种说法可能是夸张,但说顾嘉辉影响了1/3的香港歌坛可能没那么夸张。

香港作曲家顾嘉辉被视为粤语流行歌曲奠基人,创作了2千多首歌,《上海滩》、《东方之珠》、《狮子山下》等经典等身。

当然,香港的动听旋律并非全部来自本地作曲家,还有来自其他地方的和其他语言的旋律,最广为人知的是日本旋律。但香港的眼界开阔,也有很多其他语种歌曲。

陈慧娴的代表作之一《傻女》翻唱自一位委内瑞拉歌手的西班牙语歌曲;林子祥的《敢爱敢做》则翻唱自《Nothing's Gonna Stop Us Now》

2010年10月10日,香港,梅艳芳生忌。很多粤语歌前辈都是唱英文歌出身,梅艳芳的成名曲《坏女孩》原曲就是一首苏格兰歌曲/视觉中国

事实上,开启了日语歌翻唱风潮的人是谭咏麟,他翻唱了很多五轮真弓的歌,如《忘不了你》、《雨丝情愁》;他也翻唱其他日本歌手,如因幡晃的《迟来的春天》;这些歌取得辉煌成功。

1980-1989年间,谭咏麟有11首歌获得香港十大中文金曲奖,其中7首是翻唱自日语歌,间接证明了日文歌的魅力。同时代及后继者继续翻唱,并形成中日歌坛之间成熟的经纪产业,也使得中文歌手得以去日本发展成为可能。

当然,不止是谭咏麟,张国荣等人都翻唱过日语歌。张国荣 -《 风继续吹》山口百惠 - 《さよならの向う侧》

翻唱本身可能对音乐艺术的贡献比原创小,但在商业上是成功的。当时市场供不应求,原创不够,出翻唱歌是一种合宜的选择。

2012年9月15日,上海,谭咏麟演唱会。谭咏麟的原创能力其实很强,但他认为“歌曲只要动听,犹如一名美女”,不管这个美女是不是二手的/视觉中国

而如果没有好的演绎,歌曲可能是不好听的。在当时修音技术、剪接技术不发达的时候,对歌手的硬唱功要求很高。录制唱片时,一首歌必须准确、完整、吐字清晰地演唱成。并且,在早期职业歌手要做现场演唱,也对唱功做了同样的要求。

那些年代的粤语歌手,大都是行走的CD的水平。

当时有比赛来选拔出高素质的歌手,如香港无线电视台举办的选秀比赛《声宝之夜》选拔出的歌手叶丽仪。

2016年2月21日,《我是歌手》第四季节目录制。李克勤的现场唱功是顶级水准,但常常被人忽视/视觉中国

在好歌手、好作曲人都就位后,还要合适的人演绎合适的歌。据汪明荃回忆,顾嘉辉熟悉各个歌手的音域、声色,像《上海滩》那么澎湃的歌曲,不会给汪明荃唱。

另外,当时还有俗称“一鸡四味”的做法,就是一首歌曲让不同的歌手录制后,交给电台自由选择播放,看谁比较幸运,一首歌谁能唱红。这种做法让歌曲得到了更好的演绎,歌手也不得不磨练唱功。

在旋律、演绎之外,歌词在增加粤语歌粉丝方面,也有一功。

粤语歌的微妙在于,会华语的人都能看懂歌词,虽然未必能准确演唱。因而粤语传唱在华人中相对外语肯定是更容易的。在70、80年代的香港作词人,这一代大都有良好的古文功底,他们重视押韵,字句整齐,音韵铿锵,有古雅之风;注意让歌词适应曲调,避免“倒字”。

《夜来香》谱。“倒字”指的是中文发音本有声调,如果填词的对应旋律与词的原本声调不一致,称为“倒字”。如《夜来香》里“清”和“凄”原本是一声,但在歌曲中因对应旋律先降后升,已转为三声,是“倒字”。黄霑认为填词允许倒字,但应在听众不致误会的范围内/胡又天.华语流行歌词的演变[D].香港浸会大学,2017.

而另一些填词人除了中文水平好,本身也懂作曲。许冠杰会谱曲,也能自己填词。而给《倩女幽魂》配乐和主题曲作曲的黄霑,曾说:“拿到一首歌,我就知道什么字能填进去,什么字不能。”

盛极而衰的粤语歌

粤语歌的辉煌时代大约只持续了15年。

根据国际唱片业联合会制作的统计数字,粤语专辑的销售量从1996年的920万张减少到1998年的490万张;销售额从1995年的18.53亿港元下跌到1998年的9.16亿港元。而之后,这种局势没有扭转过来。

一些常被列举的原因是亚洲金融危机、CD取代唱片导致盗版兴起、卡拉OK兴起得给歌曲制作MV导致成本上涨、张国荣、梅艳芳、罗文、黄霑等巨星和创作人逝世、翻唱过多本地原创能力不足等。这些原因可能都是促成因素之一,但不是全部。

金融危机和技术变革的冲击后,没有反弹回来的是粤语歌,而同受影响的普通话音乐业又回来了;巨星逝世让人叹息,但江山代有才人出;而香港并非缺少原创作曲能力,内地同样不乏知名歌曲是翻唱之作。还要寻求其他解释来说明独独粤语歌坛衰落的现象。

1997年3月25日,北京,黄霑旧照。不同人士对粤语歌衰落做过分析,包括著名作词人黄霑。他在高龄到香港大学念博士,写了博士论文《粤语流行曲的发展与兴衰》/视觉中国

对此,谭咏麟的看法可能是相对公允的。

谭咏麟曾在访谈节目中说:“香港在世界华人乐坛中,曾经风光一时,直至资讯开始发达。从前内地市场还没开放,很多卧虎藏龙,很多。他们只是欠缺包装,以及有系统的推广。”

而主持人再问是否整体上内地流行乐坛已经超越香港,谭校长直接说:“绝对是,根本不能相比,因为市场大。”

谭校长作为过来人,可能非常清楚商业社会,市场、人才、包装的重要性。

90年代,包装的成本和重要性已经被技术革新和市场竞争被推高了,香港唱片公司不得不集中精力打造少数歌手。而且歌手直接凭借唱歌赚钱的方式不再能继续,得把歌手往明星打造,在四大天王时期就存在这种情况。

2017年10月4日,香港中文大学,张学友出席讲座。张学友透露,早年他参加歌唱比赛,常唱关正杰的歌。只有在巅峰时刻的香港乐坛,关正杰这样小众歌手才可能生存下来/视觉中国

香港还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台湾地区、东南亚、内地这些市场自己开始成长、成熟,粤语歌逐渐失去了这些市场。

香港歌坛本身也迅速转向市场更广大的普通话歌曲生产。在内地市场打开、而内地音乐尚未成长起来的早期,普通话版的利润与粤语版的平行增长,为粤语歌坛贡献了部分利润。叶倩文的一张专辑粤语版卖了约30万,而普通话版卖了50万。

香港失去了市场,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有才华的人才。而内地在经济、对外界的了解跟上后,音乐人才也很快跟上。

粤语歌想要进入内地市场,可能会选择翻唱成普通话版。陈奕迅的很多歌曲都有两个版本,例如《好久不见》与《不如不见》、《爱情转移》与《富士山下》/视觉中国

何况,香港的竞争,也不光是跟内地竞争,也跟台湾地区竞争。台湾地区出现了周杰伦、五月天这样巨无霸级别的音乐人/团体,很多东南亚的歌手不是谋求在香港发展,而是谋求在台湾地区发展,如马来西亚歌手梁静茹、新加坡歌手陈洁仪。

事实上,不是所有人都认同粤语歌已经衰落,只是它失去曾经相对垄断的生产者地位后,影响力不那么如前了。属于粤语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你可能只能是在很偶然的情况下,听到一两首粤语歌,然后发现自己是少数幸运儿。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