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南海有哪些优势 能成为中国的"堡垒海域" /

南海有哪些优势,能成为中国的“堡垒海域”?

南海东连太平洋,西接印度洋。这两大洋正好是美国海军新世纪两洋战略的两大必守之地。

南海也是至关重要的海上交通大动脉,每年有超过5万艘次的大型远洋船舶途经南中国海前往世界各地,其中仅集装箱船就有2万艘次以上。穿越南海的原油运输流量是苏伊士运河的7倍,巴拿马运河的17倍。南海是连接两洋的最近通路,然而并非唯一通路。军舰和商船可以通过印尼和澳大利亚之间的其他海峡绕行,阻断南海对航运影响并没有苏伊士运河或者巴拿马运河那么显著。

以中国海军的视角观察,则南海的战略重要性陡然上升。南海的总面积超过350万平方千米,比地中海和加勒比海都大,地理位置上相对远离美日联军兵力较为集中的东北亚战区,并且海面较为开阔,除了海南岛之外不存在能够要塞化的大型岛屿,是目前及近未来中国海军远洋机动编队最为理想的集结水域。南海平均水深1212米,中部是一个深度在4000米左右的海盆,最大水深达到5567米,为执行战略威慑巡航任务的中国海军弹道导弹核潜艇提供了充足的垂直机动空间,完全可以作为战略核潜艇的“堡垒海域”。

“堡垒海域”是冷战期间苏联海军提出的一个概念,是一个依托水面舰艇和岸基航空兵掩护,让战略核潜艇安全机动的一片近岸海域,这是苏联二次核反击战略的最后底牌,一旦被突破则意味着国家核战略的彻底失败。典型的“堡垒海域”有鄂霍次克海和巴伦支海两处,然而这两片海域的深度较浅,。然而掌握制空权和制海权的北约舰队也对此心知肚明,美国的攻击性核潜艇及其搭载的核鱼雷可以说完全针对苏联“堡垒海域”而设计的。一旦有攻击核潜艇突入堡垒海域发射全部核鱼雷“烧开水”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苏联的"堡垒海域",以及巴伦支海的海域示意图。

那么,如何将攻击性核潜艇阻挡在“堡垒海域”之外呢?这就要说到反潜作战这个大话题了。反潜作战的进行都是从探测开始的,无法探测就无法攻击。由于海水对电磁波的吸收极为强烈,因此对潜艇的探测都是从噪声探测入手的。

海水对声学信号的影响非常复杂,主要包括吸收和变速两个方面。随着噪声频率的上升,海水的吸音能力剧烈增强。海水对100khz噪音的吸收能力是10khz噪音的30倍,是1khz噪音的3000倍。而噪音的传播速度则随着海水的温度、压强和盐度变化:压力每提高1个大气压音速就增加0.17m/s,温度每提高1℃就增速3m/s,盐度每增加1/1000就增速1.3m/s。此外,潜艇的噪声信号在水中传播时会向低速区域的方向弯曲,就会在低声速水层产生一个噪音信号汇聚的通道,以较低的损耗远距离传播。这也是美军在海底山脉上部署水声监听系统就可以监视上千海里外苏联核潜艇在北极活动情况的原因。

和北极冰海不同,南海的水温明显更高,水声通道会深达千米,而且在南海中央海盆边缘会出现剧烈的通道高度变化(因为边缘海水盐度变化剧烈导致),给探测海盆内活动的战略核潜艇带来很大的困难。要想掌握这种水文变化需要进行长期的数据积累才能应用。

而中国在南海水域布设了一系列水下监听系统,这些坐沉海底的水听器负责监听自身上方接近垂直区域内的噪音变化,足以捕获以静音航速前进的潜艇信号,为“堡垒海域”提供足够的外围预警。

然而要进行反潜作战,海底水听器提供的信号精度并不足以直接引导反潜武器的攻击。毕竟现代潜艇的最大下潜深度也难以突破1000米,而处于4000米深海底的水听器的探测精度并不如从反潜机和水面舰艇上投下的各种主被动声呐。而进行大范围搜索和攻击效率最高的反潜兵器无疑是固定翼反潜机。而从南海海盆周边的地理而言,南沙群岛无疑是这些固定翼反潜机最好的起降平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