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美国能赢得对中国的“新冷战”吗? /

美国能赢得对中国的“新冷战”吗?

近段时间以来,有关美国向中国发动“新冷战”的说法甚嚣尘上。为何会出现这种说法?当今世界有再次发生冷战的土壤吗?鼓吹“新冷战”的美国人有胜算吗?

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战略研究专家休·怀特教授看来,如果美国以为对中国发动新冷战会很容易取胜,那就是大大低估了中国。他在香港《南华早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称,美国对中国的遏制和打压如果是认真的,那么它面临的将是一个异常艰巨的任务。参考消息网编译文章如下:

宣布对中国发动一场新冷战是容易的,但如何作战并赢得胜利却困难得多。

虽然如今在华盛顿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遏制中国是美国战略的重中之重,但这项任务的性质和规模仍笼罩在不确定性之中。

然而,似乎没有人太担心这一点,因为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对中国的新冷战很容易取胜。

从智库的政策论文到国会最近通过的《亚洲再保证倡议法案》,我们所看到的为制定对华战略所做的数次尝试,都显露出一种莫名的信心:只要比数十年来一直在亚洲所做之事再多做一点点,美国就能战胜中国的挑战。

他们谈的是,与盟友建立更密切联系、与朋友建立更积极的伙伴关系、增加军事部署以及加强经济和人员联系。

但是,这正是美国多年来一直的言行,而这些都未能有效阻止中国增强其实力和影响力。

如今的新冷战“战士”期望以这种方式获胜,是大大低估了中国。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是对中国的实力和决心的重大误解。

如果这些因素得到正确认识,那么以下这点就会很清楚:美国对中国的遏制和打压如果是认真的,那么它面临的将是一个异常艰巨的任务。新冷战可能会像旧冷战一样艰难、危险、代价高昂。

美国为何跟中国过不去?

让我们从弄清楚竞争到底从何开始。

美国官员的言论——就像副总统迈克·彭斯最近在慕尼黑所说的——常常让人觉得,似乎美国与中国间的问题涉及的是中国的某些具体政策,例如对南海的主权声索。

如果是这样,只要说服北京放弃这些政策,就意味着新冷战取得成功,然后一切都会恢复正常。

但是,这些具体问题并非美中对抗的真正动因。它们只是一场争端的表象,这场争端对双方都意味着更大规模的利害关系。

很简单,美国希望保持其在东亚地区的主宰地位,而它视中国为挑战。

因此,这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在世界上最繁荣和最有活力的地区展开的竞争。与之相比,围绕海洋法或知识产权产生的争端显得无足轻重。

美国人没有深刻了解中国

需要理解的第二点是,中国面对这场竞争抱有的决心——这源于美国人是否能深刻了解中国是怎样一个国家。

美国人仍倾向于认为,中国是一个又穷又弱的国家,尽管这个国家“出人意料地、暂时地发了财”。

但事实上,在近代以前的历史上,中国一直是大国,中国人将其最近的崛起视为自然而然的复兴。因此,虽然美国人认为美国在亚洲的主宰地位是自然而然的、适当的,但中国人却认为这是不自然的、不合时代的。

要认识到这种对比,请回忆一下亨利·基辛格多年前的敏锐言论:中美关系在较大程度上是由两国的相似处、而非不同处所驱动的——尤其是它们作为国际行为者的相似的自我形象。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中国像美国主宰东亚那样主宰西半球,美国人会有何感受。

中国经济实力已显现

需要理解的第三点是中国的实力。它是美国有史以来面对的最强大对手,而且越来越强。

与任何国家一样,其实力的基础是经济。中国的经济规模已远超鼎盛时期的苏联。也许就在不久之后,它将完全超越美国。

一种一厢情愿的看法是,想当然地认为中国的经济实力——及其迅速增强的技术——不会转化为外交影响力和军事实力。事实上,他们已经做到了。

这一切并不意味着中国会去“统治世界”,但这的确让美国认为中国是一个非常可怕的对手。

赢不了就不该发动新冷战

而在华盛顿目前所做的事情中,甚至没有一件看起来像是为遏制中国所做的认真努力。

被一些人称赞为有力彰显了美国决心的《亚洲再保证倡议法案》,只承诺每年拿出15亿美元来巩固美国在亚洲的地位。相比之下,自“9·11”恐怖袭击以来,反恐战争每天估计花费都要达到约10亿美元。

这也提出了终极问题:美国是否坚决要遏制中国,而且要一心保持美国在亚洲的领导地位,并愿意为此打一场大规模战争——甚至很可能是核战争?

因为如果美国不会这样做,那么它就无法赢得这场新冷战。如果它无法赢得这场较量,那么,就最好不要发动这场新冷战。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