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谈判到最后阶段 美中因协议单词语法争吵 /

谈到最后阶段 美中因协议单词语法争吵或更糟

美国和中国的谈判代表即将达成一项结束美中贸易战的协议。但港媒指出了一个在最终协议之外的问题:翻译问题。

综合媒体4月29日报道,美国财长努钦(Steven Mnuchin)4月28日在接受《纽约时报》访问时称,美中两国快将接近达成贸易协议,但他表示双方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完成,而新一轮谈判最终会有两个可能结果,一是达成协议,二是未能达成协议。他表示:“我们已经进入最后阶段。”

《南华早报》4月29日指出,随着美中谈判人员越来越接近达成一项结束贸易战的协议,双方都将警惕谈判过程中语言、口译和翻译问题可能带来的复杂性。

文章称,双方在同声传译的帮助下,以各自的母语进行谈判,随后的文本将被翻译成英文和中文。然后,这些译文将被律师和技术翻译人员“清洗”,以达成双方都满意的最终文本。但历史经验表明,(现实)很少这样直截了当,因为在国际贸易协议中很难避免模棱两可,而经验丰富的谈判代表曾表示,试图消除有关单词、短语甚至语法的争论,可能“比咬牙切齿更糟糕”

在贸易协议谈判的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有17年贸易协商经验的布莱恩( Elena Bryan)表示,“美国正在不断变化的政治压力下努力推进。(美贸易代表)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正确地聚焦于一项可执行的协议。但中国人执行任何(协议)都很难,因为他们的系统就是复杂又相对不透明的,况且(莱特希泽)身边也没有那么多会说普通话、又懂必要的技术贸易和法律技能的人。”

曾任奥巴马(Barack Obama)政府的美贸易代表助理赫什(Bruce Hirsh)表示,“比赛中90%的时间都在为个别单词讨价还价。这其中有多少是语言和翻译问题,有多少只是关乎实质内容的实际谈判问题,很难说。”

赫什解释称,在某些情况下,不同的语言根本翻译不够好。有些短语、概念和术语在一种语言中被接受,但在另一种语言中却不存在。

此外,文章称,文化差异也不仅限于与中国打交道。众所周知,美国更喜欢在协议中使用准确、清晰的语言,谈判代表被指示在协议文本中不要使用“可能”或“应该”等词语,而是使用更具决定性的语言。

美国白宫4月23日宣布,美国财长努钦和贸易代表莱特希泽将于本周前往北京,出席4月30日展开的新一轮贸易谈判。

白宫在声明表示,下周的谈判内容包括知识产权、强制技术转移、非关税壁垒、农业、服务、购买和执行的议题。

此外,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之后会前往美国华盛顿,出席5月8日展开的下一轮贸易谈判。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