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社区 /
  3. 贾葆蘅关于加拿大华人地位与影响的演讲 /

贾葆蘅关于加拿大华人地位与影响的演讲

2019年5月7日,加拿大华侨移民历史研究者,《加拿大华侨移民史》作者之一贾葆蘅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加拿大研究中心邀请,举行了一场“加拿大华人地位与影响:历史与现状”演讲。主持人社会科学院加拿大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姚朋博士。

左起:贾葆蘅、姚朋

贾葆蘅演讲分为序言、历史回溯、新时期华人奋斗史和现状、侨社问题,最后加以总结。

贾葆蘅指出,从1858年开始,华侨就在加拿大西部打拼,华侨是加拿大国家建设者。可是这些先侨在加拿大地位极其低下,遭受到巨大的侮辱和欺凌,没有影响力。接着她图文并茂介绍了什么是歧视时期1858-1966),华人在淘金和修建天平洋铁路时期所受到欺凌等等。

阿尔伯特半岛(Albert Head)隔离所地理位置

太平洋铁路基本完工后,不再需要廉价和肯吃苦的华工。加拿大联邦政府为阻止更多华人进入加拿大,1885年开始向新来的华人征收人头税。1923年到1946年之间,更是实行禁止华人入境的法案。就是1947年到1966年准许华人入境,也是有很多限制条件。

歧视时期,华人在加拿大人地生疏,又饱受歧视和欺压,为了生存和相互照顾,他们选择了群居生活。唐人街也就由此萌芽和发展,一些华侨华人组织随之诞生,由华人创建的医院、学校等也开始出现。太平洋铁路完工后,由于卑诗省排华严重,很多华工迁移到加拿大东部和草原省份。自维多利亚中华会馆成立后,随着华人的迁移,加拿大几乎所有华人社区都先后建立了中华会馆或中华会所。宗亲社团和县邑侨社也先后在加拿大各华埠成立分支。同时也诞生了一些商业性协会、青年会、学生会和文化交流协会等组织。这些组织也为侨社和中国做出贡献。1905年新宁县旅美华侨陈宜禧为了兴建新宁铁路,曾来到维多利亚集资。宁阳余庆堂就于1905年5月24日认购了200份股,付银1000大元。

1889年温哥华唐人街平面图 资料来源:黎全恩

为了更好介绍加拿大华侨华人苦难历程,贾葆蘅例举了几个例子。1908年,联邦政府于维多利亚市达拉斯街(Dallas Road)和安大略街(Ontario Street)转角处建立了一座检疫所。华人抵达维多利亚后,都要被带到这座检疫所检查身体,接受移民官的审问,及缴交五百加元人头税。通常来加登岸华人众多,他们会被关在所内,等侯办理一系列手续。如查出有传染病或回答问题不实,或没有足够“人头税”,就被关在所里等下班船遣返,或等亲朋戚友支付了“人头税”才能入境。这过程可能要花上几天、几周或数月。在此期间因为怕华人逃脱, 所以将华人关在装有铁窗和铁闸的房间内,宛如监狱,与外界完全隔离。以至有华人在墙上刻写壁诗,来发泄愤怒、彷徨、恐惧和思乡的心情。

黎全恩教授在考证先侨壁诗 资料来源:黎全恩贾葆蘅举完几个实例后,又介绍了白人排华的原因、思潮和排华的几种形式。
资料由温哥华山景墓园提供,贾葆蘅拍摄

黄白分校 资料来自黎全恩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很多华人想参军却被拒绝,直到珍珠港事件爆发后,在英国的要求下,加拿大海陆空才开始陆续取消了种族限制。但是华人需要被审查,不能在战争敏感区域。一些科技课程不能参加培训。有些华人在加拿大之外找到伴侣结婚,战争新娘能不能加拿大,加拿大政府也没有具体答复。

第一位加入加拿大皇家空军的华裔军人黄国雄先生( Thomas Kwok Hung Wong) 贾葆蘅拍摄

刚刚去世的黄国雄,学过飞行。曾经去过征兵站,只因为是华人不被接受。珍珠港事件之后,他才应征入伍。

贾葆蘅在回顾了 1947年,1962年和1967年移民政策后,指出1967年10月,加拿大政府颁布新的《新移民条例》。此条例实行计分制,对各族裔一律平等,可以说是翻开了历史新篇章。但这之前,加拿大华人则经历了一百多年的痛苦。

在新的历史时期,贾葆蘅就政治领域 、文化领域 、教育领域 、历史领域 、艺术领域 、医药领域 、科技领域 、建筑领域和社团等方面,全力介绍华侨华人做出的种种努力。

在政治领域,贾葆蘅介绍了华人参政历史,当选三级政府议员郑天华、余宏荣、梁陈明任、李绍麟和屈洁冰等。

1982 年11月 12日《大汉公报》

加拿大首位华裔女性国会议员梁陈明任

2013年,新当选的卑诗省省议员屈洁冰被委任为国际贸易、亚太策略及多元文化厅长。屈洁冰上任后,鉴于一百多年前华侨华人饱受歧视历史,希望省政府能向华裔社群道歉,她曾多次召开公众咨询会。在屈洁冰等华裔议员和侨社的努力下,2014年5月15日上午,时任卑诗省长简蕙芝(Christy Clark)在省议会正式提出道歉议案。道歉议案获得卑诗省自由党、新民主党、绿党和独立省议员的赞同。

屈洁冰与时任卑诗省长简蕙芝 贾葆蘅拍摄
贾葆蘅与曼尼托巴省前省督李绍麟夫妇合影

鉴于李绍麟先生的卓越贡献,目前在曼尼托巴省温尼伯市,建有以李绍麟先生命名的大道:PHILIP LEE DR。

以李绍麟先生命名的大道:PHILIP LEE DR

在文化领域,贾葆蘅举例介绍了加拿大各地文化交流和发展情况。她举例介绍了快报、《光华报》、《枫华之声》、“华侨之声”电台 和“新时代电视” 及加拿大民族众多的温尼伯民风节等。她还举例介绍滑铁卢大学孔子学院加方院长、加拿大著名的双语作家李彦院长举办的十多次国际学术交流会活动。

2014年滑铁卢大学孔子 学院举办国际学术交流会
北美时报 资料来自黄学昆

加拿大著名媒体人和学者黄学昆。暨南大学经济学硕士。参与编著出版《海外粤籍华人社团发展报告》(暨南大学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等书。《加拿大商报》副总编辑和《北美时报》总编辑,兼加拿大新时代电视台(Fair Child TV) 及中文电台时事评论员。2005年加拿大韦伯斯特新闻奖 (Jack Webster Awards) 得主。 2018年6月在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 《心归何方:媒体人眼中的加拿大华人社会》。

心归何方 资料来自黄学昆

这是海内外一本全面介绍加拿大华人社会生存现状的研究专著,由原中国华侨大学校长、国际关系史及华侨华人问题研究专家丘进教授作序。全书共26章,约30万字,集加拿大华人生活案例故亊、历史、资料、政策法律于一身,其史料性、学术性、可读性强。作者以媒体人的客观根据十多年的采访观察,对加拿大华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婚姻、社团、心理、家庭 、子女教育、行为习惯、社会融入、老人赡养、与祖籍国关系等逐一进行了专题分析,为关注华人华侨问题的读者及准移民新移民奉献了一个真实的加拿大及其华人社会。

埃德蒙顿唐人街上《光华报》董事长李惠琦

《光华报》创建于2002年,2008年合并当地《爱华报》资讯,报刊属自创并独家经营。该报属于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省会埃德蒙顿巿发行的地区性周报。除了纸媒定期投放以外,同时开发了网页版、微信公众号——加拿大光华网、华人头条APP三大网络传播渠道,打造全方位的传播平台。 该报是以广告维持的免费阅读报纸。文章包括﹕国际新闻,加拿大新闻,大陆、港澳、台湾新闻,海外华人,汉语教育,科技新知,饮食健康,娱乐旅游等,以及当地的华人社区重大活动和读者园地。 几年前,光华报开辟了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现在,光华报又联合一家中国新媒体公司——“华人头条”,在生活服务板块,开辟了多达20余个分类。

《枫华之声》 资料来自王虹

《枫华之声》创建于2012年初,为加拿大国家民族传媒协会理事单位。《枫华之声》至今已经七次获得加拿大全国民族传媒协会大奖。《枫华之声》目前除出版双月刊杂志以外,还拥有网站,脸书,读者群,公众号以及推特等新媒体。并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培训青年义工,成立读者之家等方式服务社区,也获得主流社会各机构的支持和协助。

大温地区第一家最有影响力的华语广播电台节目“华侨之声”于1973年在温哥华创立。报道两岸三地和加拿大华侨新闻。

现任华侨之声董事长贺鸣笙
温尼泊民风节中的大使们 贾葆蘅拍摄

中加两国文学领域交流也是遍地开花。1997年7月,中国著名作家陈建功和著名文学评论家陈骏涛,应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邀请来到温哥华两周文学交流访问。2001年,魁北克华人作协举办了加拿大“詹锯辉文学奖”的评选,该活动通过《明报》、《世界日报》等全加拿大华文报纸进行宣传。中国作协应邀委派评论家何镇邦到蒙特利尔参与全程评选,王蒙担任评委会主席,并亲笔题词“以母语寻找和缔造心灵的家园”。中国作家王安忆、杨文瀚等参评,参加颁奖典礼500余人,盛况空前。

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主席郑南川

在教育领域,贾葆蘅简单介绍了加拿大中文教育历史,并介绍了卑诗省中文协会、温哥华北京中文学校、渥太华天天中文学校和卑诗省府在2015年推出“竹笋”(Bamboo Shoots)教材等。

北京中文学校王志光校监 贾葆蘅拍摄
最右边为渥太华中华会馆主席薛金生

资料来自屈洁冰

继卑诗省政府向华人作出道歉之后,为了汲取历史教训,很多华人希望在学校内教授华人历史。在屈洁冰等议员和华人社区努力下,卑诗省府又在2015年推出“竹笋”(Bamboo Shoots)教材,供卑诗省5年级与10年级师生选修华人历史。采用“竹笋”这个名称,其寓意是华人已经在卑诗省他落地生根,并且四处长出竹笋,茁壮成长。

在历史领域,贾葆蘅介绍了“加拿大唐人街研究之父”黎全恩教授、加拿大著名社会学家及皇家院士李胜生教授和维多利亚大学历史系陈中平教授、《加拿大华侨移民史1858-1966》获奖情况及影响力、一些历史协会和华侨华人博物馆等。

黎全恩教授
陈中平教授 资料来自陈中平

2017年,加拿大著名评论家丁果就积极推动兴建华人历史博物馆,他曾强调,博物馆应该建在大温哥华。

加拿大著名评论家丁果

2018年9月17日温哥华时间早晨9点,加拿大卑诗省省长贺谨(John Horgan)在温哥华大中华文化中心林思齐礼堂正式宣布启动华人历史博物馆建设。卑诗省政府及温哥华市政府还在这一天签署备忘录,确定省政府会支持市政府把温哥华唐人街申请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

卑诗省省长贺谨和时任温哥华罗品信市长 贾葆蘅拍摄

目前加拿大东莞(美洲)总商会会长叶建伦先生正在和一些侨界人士筹划华人多元文化展览会。

加拿大东莞(美洲)总商会会长叶建伦先生 贾葆蘅拍摄

在艺术领域,贾葆蘅介绍了著名策划人郑胜天、原中国广州美术学院院长郭绍纲和一些艺术活动。

加拿大著名华裔艺术家和策展人郑胜天先生与贾葆蘅

2013年,原中国广州美术学院院长郭绍纲极其家人在温哥华举行画展。

在医学领域,贾葆蘅介绍了1985年多伦多大学麦得华教授(Dr.T.W. Mark) 因分子免疫学上成就、多伦多大学徐立之教授(Dr. L.C.Tsui) 因纤维里肿遗传基因成就。1986年,麦吉尔大学张明瑞教授(Dr.Thomas Chang) 因医学与研究发明人工细胞、1989年安省癌症研究所林重庆教授(Dr. Victor Ling) 因对癌症研究的杰出成就、1993年,多伦多病童医院丘良才博士(Dr. C. L. Hew) 鱼类防冻蛋白质的研究成就获得加华专业基金会颁发大奖。

多伦多大学徐立之教授成功将白种人最普通的遗传病(Cylic Fibrossis)的质子分离出来,对遗传质子学有很大贡献。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张明瑞教授,发明一种化学制成品,可以代替人体内的血红素,对医学有极大贡献,因此二人于1991年获得授予加拿大官佐勋衔(Officer of the Canada,O.C.) 勋衔。

贾葆蘅还简单回顾了加拿大中医针灸发展历史,介绍了1970年在多伦多创建了安省传统中医针灸协会的林文耀医生、UBC大学牙医学院首任院长梁苏华、安大略中医学院现任校长及著名中医专家吴滨江医生。2018年,由中国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基地北京外国语大学加拿大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2017加拿大政策发展报告》 ,其中由加拿大著名评论家丁果先生和贾葆蘅合作的论文《从江湖走向立法——中医药和针灸在加拿大的发展史简论》(1858-2017)被特别推荐。

林文耀医生与贾葆蘅
吴滨江医生 贾葆蘅拍摄

2019年,由加拿大著名中医专家于卫东博士提议撰写加拿大中医发展历史,目前这个项目正在运作中。

在科技领域,贾葆蘅介绍了在科技领域有杰出贡献而获加华专业基金会颁发大奖的华人: 1987年,加拿大国家研究院黄崇贯教授(Dr.George Wong) 因研究空气中声速的校正、1990年麦马斯特大学卢伟高教授(Dr. Victor Ling) 炼钢学科技的成就、1991年黄家正教授(Dr. Andrew Wong)因机械人及人工智能成就、1996多伦多大学许竞鸣教授(Dr. J. M. Xu) 因光电肌体电路发展研究成就、1997年,滑铁卢大学李明教授(Dr. M. Li)因电脑科学理论研究、1998 皇后大学尹国声教授(Dr. Jeffrey Wan)因引用化学概念解决工业上各类问题的研究获得加华专业基金会颁发大奖。

2018年6月11日,中国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率全国人大代表团访问UBC大学和中加生物能源中心,中心主任毕晓涛院士接待来访。UBC校长Santa Ono教授、UBC国际事务副教务长Murali Chandrashekaran教授、中国驻加拿大大使卢沙野、中国驻温哥华领事馆总领事佟晓玲及多位使领馆人员和中心成员陪同接待。毕晓涛主任详细介绍中心在两国政府及有关院校的支持与配合下,拥有来自中加两国全国范围的36个成员单位和71位科研人员,其中包括12位院士。

加中科技协会创会会长陆见明和阿尔伯塔大学李华周教授等。

加中科技协会创会会长陆见明 贾葆蘅拍摄
阿尔伯塔大学李华周教授与贾葆蘅

在建筑领域

随着华人的增多,中国建筑文化在加拿大的唐人街也得以保存和弘扬。具有中国特色的牌楼和牌坊,在加拿大唐人街也常见到。

维多利亚唐人街同济门建于1981年。意思西人和华人同心协力,共同建好维多利亚 贾葆蘅拍摄
蒙特利尔唐人街 贾葆蘅拍摄
埃德蒙顿唐人街“喜临门” 贾葆蘅拍摄
多伦多唐人街中华门 贾葆蘅拍摄
渥太华唐人街 贾葆蘅拍摄
温哥华唐人街千禧门 贾葆蘅拍摄
温尼泊唐人街光华门 贾葆蘅拍摄
多伦多加拿大铁路华工纪念像 贾葆蘅拍摄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