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体娱 /
  3. 《少年派》“你挣死人钱不配做我爸!” /

《少年派》热播“你挣死人的钱,你不配做我爸"

电视剧《少年派》热播。最近的剧情有点劲爆,时不时就惹起众怒。这两天的剧情更是令观众们在气愤的同时,感到一些心寒。主人公林妙妙的确太过分了。林妙妙与自己的好朋友邓小琪吵架,翻脸后邓小琪挑衅地拿出手机,嘲讽地对着林妙妙说:本来林妙妙就在和好朋友“搞对立”,好朋友还当着别的同学面说出了这件事,并且她发现,同学们好像都知道,就她自己不知道。林妙妙感到面子尽失,并且殡仪馆三个字,让她觉得非常“恶心”和“丢人”。一回到家,林妙妙就指着父亲的鼻子破口大骂。并手指着父亲,直呼其名:

被女儿指着鼻子骂的父亲,没有反驳一句,还语气温柔得让女儿先吃饭,结果女儿直接拍开了他的手:

父亲不发一语满眼都是难过,母亲生气的教育她,说这是人本服务,而且父亲赚钱都是为了即将上高三的她,可林妙妙异常暴躁:

林妙妙的一番发飙气得她妈妈直接扇了她一巴掌:

看下来真的让人气愤、心酸又寒心。

看到这里很多人开始骂了:林妙妙对父亲太过分了吧!心疼林大为。

但是,冷静一下想想,好像林妙妙嫌弃父亲工作这个事情,又很真实,离我们一点都不远。

只是电视剧里,用了一个相对极端,戏剧性的手法来表达出矛盾。

现在这个社会多得是利欲熏心的人,如今更是一个从出生就开始攀比的社会。

家长和家长会攀比,孩子和孩子其实也会攀比。

而最扎心的不过就是:家长拼尽全力想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可有些孩子心中也早已将你和你所给予的分成了三六九等。

青春期的孩子习惯了接受爸妈的各种无偿给予, 虚荣心也开始成长,哪里能懂得爸妈的辛苦不容易。

相对于你的好,你的付出来说,他们有时候更在意的是你的给予能不能让他们在同学朋友面前抬得起头来。

01

谁该对虚荣心负责?

中国有句古话: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狗嫌不嫌家贫,我们不知道,但孩子嫌母丑的却大有人在,不光嫌母丑,也会嫌家贫。

在孩子们还未形成成熟的金钱观和价值观时,便已懂得和其他小朋友比较谁家的房子更大,谁的妈妈长得更漂亮了。

就连小S也曾在节目里坦露:小时候爸爸骑摩托车接她放学,她因嫌父亲的车有点破旧,就让爸爸把摩托车停得离学校远些。

每每此时,家长们总是感慨现在的孩子们只知攀比却不懂赚钱艰辛,只知责怪父母没有提供优越物质生活却毫无感恩之心。

屡屡教诲:你不要跟别人比吃得穿得,他们的钱也是爸爸妈妈的,你以后要靠自己,不要依赖父母。

道理说尽,却还是有不少孩子甚至是大学生不惜为了一个新手机去借高利息校园贷,甚至卖肾,只是不想自己在其他同学面前“丢脸”,而这些饱受虚荣心折磨的孩子们有时还是一些成绩优异从不闯祸的好学生!

家长们有时觉得孩子之所以这么虚荣多半是受同伴的影响,或者就是被自己宠坏了,果真如此吗?

也许有时候孩子们的虚荣心恰恰来自家长的教育,只是家长们不自知罢了。

上图这位15岁的小美女,是国外一个过惯优越生活的富二代,由于平时出手太阔绰,母亲有点看不下去了,便将她每月5000的零花钱降至1000美元。

女儿不满意,认为1000美元会让她活得像个农民,而自己早已习惯富贵生活,如今怎能可能改变。

僵持不下之际,母女俩决定上节目调节,女儿理直气壮地提出了自己对钱的诉求。

看到此处,大家是不是很想痛骂女孩虚荣贪婪没有责任心。

其实,女儿也知道自己是个被宠坏的孩子,她在节目上直接回怼母亲:是你把我养成这样的。

对,就是这句话:是你把我养成这样的。

原来,女儿生活在单亲家庭中,母亲很少陪伴她,只肯用物质财富来代替身为母亲的责任。

哪怕活得像个公主,女儿依然没有感受到母亲的爱,她不愿去学校上学,也没有朋友,陪伴她的只是一堆没有温度的奢侈品。“包包就是我的朋友,它们永远都会陪着我”,女儿告诉主持人。

当我们看到一个过度执着于物质财富的孩子时,往往忽略了TA空虚的内心。

而这种空虚大都来自于爱的缺失,而对爱的渴望有时会转化为物欲,有时却会转化为食欲。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孤独的孩子会陷入暴饮暴食的不良习惯中的原因之一。

身为家长,如果选择用物质来代替自己本该付出的耐心和陪伴,就不要怪孩子越来越欲壑难填。

02

传递焦虑的家长们

上面这些话是不是很耳熟?

并不是某个特定家长说的,而是很多经济状况不佳的家长会跟孩子说的话。

这话有错吗?并没有。

当家长反复表达出希望孩子改变贫困命运的意愿时,是否也意味着,家长们对自己的生活也是不满意的?甚至可能是鄙夷的呢?

儿童心理专家指出,生活较为拮据的家长,如果在孩子面前频繁抱怨说自己没有钱,没有能力。看上去是谦卑的表现,但实际上给孩子传达了强烈的焦虑感。

这种对自我生活的否定,会影响到孩子,该孩子只能从贫困的焦虑中越来越讨厌自己的处境,甚至鄙视造成他处境的父母!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父母。

其实,孩子们对财富的虚荣心,也很多时候来自于社会中约定俗成却又不会明说的规则——成年人普遍用财富来衡量人,而在社会中更有地位名望的人往往也是富人。

作为家长,似乎很难违背周围环境,让孩子去相信“不要攀比,做好自己”的重要性。

上图中的案例可能很多人都看过,曾有一位网友称这是“当代社会对望子成龙的反噬了”。

图中提到的小侄子,尚且不是寒门子弟,却依然摆脱不了渴望成为社会精英的焦虑感,这种焦虑感令他全然无视自己已经拥有的家庭资源和非常爱他的爸爸妈妈。

最新一集的《少年派》,林妙妙的父母也似乎有所感悟。

面对贫困,面对不如意,也许会焦虑不安,毕竟,很多人也是第一次当父母。

可是,在外灰头土脸,回家横眉冷对,就能改变现状吗?

你的正确姿态,不是跟孩子抱怨自己的苦难,而是应该展现自己的坚强,让孩子找到适合他们的人生。

最后,还是那句话:理解万岁。

孩子学会理解父母的不易,而父母也要理解孩子的压力。

毕竟,我们都是第一次做人啊,互相体谅一下!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