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寄养家庭黑幕曝光!别让孩子落到其手上 /

加拿大寄养家庭黑幕曝光!别让孩子落到其手上

刚来加拿大的新移民,或者还没有孩子的年轻人,大概都不太清楚“儿童厅(children’s aid societies, 简称CAS)”这三个字,对于本地华人父母来说,是多么可怕的存在……用一位华人妈妈的话说,“就是一个合法的拐卖儿童机构”。

首先要说明,收养(adoption)和寄养(foster)是不同的。

收养的目的是这个孩子最终成为收养家庭的一员,除非因特别的原因中断关系,否则这个孩子视收养父母为父母,收养父母视孩子为自己的孩子,终身为一家。

而寄养不过是临时替人照顾孩子、由政府出资,寄养的最终目的是将孩子尽可能地归还给他们的亲生父母。孩子最终被寄养家庭收养的例子也是有的,但寄养的初衷不在于此。

由此可知,被寄养的孩子年龄、种族、背景各异,小到初生儿,大到高中生。最短的在寄养家庭待几天,最长的有两、三年。

为什么会有人把自己的亲生骨肉送去寄养呢?其实不是父母主动为之,而是加拿大的儿童保护规定强制执行。

规定的初衷是好的,比如父母酗酒、有精神病症或者暴力倾向,对孩子不利;有的是未成年少女妈妈或者没有经济能力的单亲妈妈,养不了孩子;也有紧急情况,比如说疾病、车祸或者离婚等原因,暂时照顾不了孩子的……这些情况都会有儿童厅的人上门,把孩子带走照顾。

但有时矫枉过正,就变成“政府抢孩子”,骨肉分离了。尤其是华人家庭,一般父母都是很负责任的,反倒是儿童厅太过介入家庭私生活,只是简单地管教孩子却被警告、甚至强迫分离。

原本是应该保护孩子的组织儿童厅,在华人家长眼里,却成了比人贩子还可怕的所在。

那么孩子被儿童厅送入寄养家庭后,就过上幸福新生活了么?

当然不是。

据CBC报道,曼尼托巴省温尼伯市一个警察把一名青少年送回寄养家庭时偶然发现,这里断水断粮,寄养父母也不在。据悉,该家庭受托照顾4个女孩,其中有孩子受到过性侵犯,还有孩子染上毒瘾。

CBC了解到,由于寄养家庭的“父亲”欠费1000多刀才停水,而且已经停了一周了,女孩们只能去邻居家要水,去附近的公司里用公共卫生间。

“没有任何借口,这根本不该发生!”在儿童福利机构工作了30多年的Bev Wiebe说。

要知道,照顾这种情况特殊的、高需求的孩子,寄养家庭每个月可以获得数千刀。

这个寄养家庭因为有4个女孩,每个月可以收到政府给的9100刀,一年就是109200刀,这笔收入还不用交税。

“寄养爸爸”表示,每个月有7220刀拿来支付房租、食物、手机话费,他表示之所以没钱交水费,是因为其中一个女孩的话费花了1000刀。

其中一个女孩的妈妈Kim表示,她经常会去探望女儿,有一次她发现,冰箱里除了一条面包,什么都没有。断网断电话也是常有的事。

对Kim来说,更令人不安的是缺乏监督。她的女儿需要5级护理,该护理主要针对因心理健康或情绪问题而对自己或他人构成危险的青少年。这些孩子也可能成为高风险行为的受害者,包括性侵、吸毒和自残。

Kim表示,她被保证过她的女儿会全天候有人看管。然而“有好几次我去看她,发现工作人员在睡觉,有时甚至没有工作人员,就把孩子单独留在家里。”

而且在曼省,寄养家庭的资质审查只有犯罪记录检查和身心健康检查,不包括财务信用检查。

Wiebe表示,“我们不太在乎寄养家庭的经济状况,因为孩子们的开支完全由我们出,这笔钱是给孩子的,不是给寄养父母的工资。”

听起来很美好,可事实上,很多寄养父母已经“职业化”了,多年来的唯一工作就是做寄养父母,不但寄养妈妈不上班,就是寄养爸爸也辞职在家,全家子都靠政府给孩子的钱养活,有的还拿来还自己的贷款。

安省儿童及青年倡权办事处(Child And Youth Advocate)曾发表报告,指出居住在寄养家庭、群居家庭、司法设施或精神健康治疗中心的青少年们,每天都生活在暴力之中,并且目击暴力事件,同时对自己的生活完全没有掌控权。

这些青少年普遍有种被遗弃的感觉,似乎被“关禁”在寄养家庭中,在那里他们遭受欺凌、身体被束缚,却又无能为力。作者Irwin Elman在报告中指出,“许多居住在寄养机构的青少年表示,欺凌、打斗、受拘束(包括物理及化学药品方式)的情况亦十分普遍。”

据报道,儿童厅管理下的儿童也相互侵犯,监护者对此疏于干预。萨省曾发生一起令人震惊的事件,一名6岁男童Lee Bonneau在寄养家庭被十岁儿童杀害一案,10岁的小凶手被指有行为问题,原本不应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出没社区。此案发生于2013年8月21日,6岁儿童被害时他的寄养母亲正在玩游戏。死者父亲指责社会福利部门因他家发生“平常”的争执就把他的儿子接管,最终孩子被杀,令他的家庭破碎。

Bonneau的母亲被问到为何有社工带走她的孩子时,她称与家暴无关,她和丈夫没有动手打过孩子一巴掌。据母亲介绍,她曾经告诉社工 自己有精神健康问题和自我伤害的想法,因此从孩子一出生社工就开始介入,她对把孩子的照顾权交予儿童厅懊悔不已。

另一起发生在BC省的悲剧是,一位年轻母亲状告省儿童厅。这位母亲称女儿是在出生后两个月被省儿童厅抱走的。“他们说我有学习能力障碍,不是合格的母亲,是危险人物,对孩子有潜在危险。于是将孩子抱走,放到寄养家庭。可结果呢,19个月之后,他们告诉我说孩子死了”。

母亲说她在去寄养家庭探望女儿时,曾发现孩子身上有瘀伤,纸尿裤里面也常有湿疹。她把这些问题报告给儿童厅,可他们没人把这当回事。幼女死亡后验尸官发现,她的胳膊,腿和脸都有瘀伤,左臂还有骨折。

这简直是件令人发指的事件,相关机构声称亲生母亲照顾不好女儿,把孩子抱到他们选择的寄养家庭,却造成这样的惨景,实在是天大的讽刺。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 @ 2019-07-14 20:20
    您已点过赞
    本帖最后由 rebecasmith 于 2019-7-14 20:23 编辑

    在这里任何事情都和利益相关!有人将此作为一种商业行为!CAS有事情干,可以申请更多的政府经费,寄养家庭有收入,至于如何分配政府给的钱,鬼知道!这些孩子只是他们的摇钱树!
  • @ 2019-07-14 21:10
    您已点过赞
    这是条黑色产业链,跟难民一样变成一门生意,用纳税人的钱去给纳税人制造问题。
  • @ 2019-07-14 20:53
    您已点过赞
    cas,司法系统,政府,浪费纳税人的时间和金钱是最擅长的。
  • @ 2019-07-14 18:59
    您已点过赞
    学习木木,拿把枪突然精神病
  • @ 2019-07-15 06:04
    您已点过赞
    加拿大儿童保护协会一副早该被撕碎的假面
    原创 2016-03-10 鹤面 加拿大第一生活
    一天,一个宝宝在家里不小心磕到了头部,年轻妈妈为以防万一,带着宝宝来到医院检查。医生检查时,年轻的妈妈显得很紧张,并且不停的问一个问题:宝宝只是不小心磕到的,不是我虐待他,你不会向CAS举报我吧?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重复,因为在加拿大的家长心中,CAS已经成为了“夺走孩子,破坏家庭”的象征。

    加拿大儿童保护协会(Children’s Aid Society,以下简称CAS)于1985年成立,此组织的初衷是保护儿童,为儿童提供福利。

    假如一个家庭中出现体罚孩子、性侵、精神虐待、疏于照顾、家长和孩子的沖突等情况时,一经举报,CAS便有权介入调查。必要情况下,他们还可以把孩子带离这个家庭,送到别处。

    他们本应成为孩子们的守护天使。但正如所有和世俗沾染上的事物一样,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这个曾经的天使正在缓慢的被金钱与权力侵蚀。

    去年12月,安省省长韦恩公开发声谴责CAS,表示她宁愿“炸掉”这个“残破不堪”的CAS制度也不愿意继续让更多家庭被破坏。省长发声

    可这个新闻却无人关注,原因很简单:那时ISIS风头正劲,人们更害怕恐怖分子,没有人愿意相信自己家门口这个叫“儿童保护协会”的组织会如此可怕。

    但当笔者翻阅过庭审案例、政府调查报告、新闻报道,将一块块碎片拼接到一起后,一个庞大的官僚机器终于展现出了它的冰山一角。

    并非政府公益机构

    首先,我们要谈一谈CAS的基本性质。一个很简单的问题:CAS(儿童保护协会)是一个政府公益机构吗?

    在安大略省,CAS共有47个分机构,遍布多伦多,伦敦,滑铁卢等地。2015年,这些机构收到了总计15亿加币的政府资助(比警方预算还多出5亿)。

    而这些讯息蒙蔽了所有人:人们误以为CAS由政府组建,由政府管控。但答案是否定的。

    CAS其实是一个私人企业似的全国性组织。读者们可以把CAS想象成一个可以加盟的品牌,类似于麦当劳,肯德基等。CAS是一个很响亮的名号,但是在全国各地的分机构其实都是由当地的人员负责,他们之间没有从属关系,各自为王,都只不过是打着CAS的旗号而已。

    他们的员工素质也参差不齐。一名前CAS员工就曾被指控性侵,法院要求该员工自首,而该员工则在第二天便畏罪潜逃。


    但这个故事也很快的被公众遗忘。而这正是这个组织的可怕之处:一.它的权力之大,甚至高于司法。二.它与政府的关系极为密切,受到政府与警方的庇护。

    就算出现重大错误也不会被起诉

    CAS的运作过程如下:假如怀疑一个儿童被虐待,那么CAS的员工可以在没有搜查证的情况下进入一个家庭并展开调查;他们可以直接访谈一个儿童而不准这个孩子的家长在场旁听;他们可以强制要求警方对家长进行逮捕;如果家长拒绝配合,那么他们便可以将“拒绝配合”列为罪证,将家长列为“有嫌疑”。

    在有些家庭中,父母决定不送孩子去学校接受教育,而是自己在家里教育孩子。就算在这种情况下,CAS员工也有权将孩子带离这个家庭。

    2012年的一份第三方调查显示,CAS只有66%的逮捕案例和《儿童和家庭服务法》相契合,也就意味着34%的逮捕案例都是违法的。

    显然,很多家庭会奋起反抗,他们可以上法庭据理力争,也可以对CAS员工进行起诉。而这时,CAS的可怕就会体现出来。

    法庭的普遍看法是:假如CAS的员工的行为是“出于好意(Act on good faith)”的话,那么就算他们错了,也可以不承担任何责任。在这种情况下,无数CAS员工的错误都被视而不见。

    那么究竟如何确定一个CAS的员工的行为是否出于好意?这个在文章后面会提到。

    不受隐私法案的监管

    CAS凌驾于司法之上的证据不止这一条,下面要提到的,就是他们另一可怕之处:隐私权。

    安省有两大隐私法规,分别名为《信息自由与隐私保护法》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nd Protection of Privacy Act (简称FIPPA)和《市级信息自由与隐私保护法》Municipal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nd Protection of Privacy Act (简称MFIPPA)。

    这两条法规详细规定了一个组织或公司有哪些隐私权,哪些文件必须公之于众,哪些文件不需要公开。但是当笔者翻阅CAS的手册时,却看到了这一条:安大略省的47家CAS不受FIPPA 和MFIPPA的监督。(Ontario’s 47 CASs are not governed by FIPPA and MFIPPA)

    这句话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就算出现冤假错案了,就算CAS导致家破人亡了,司法部门也没有权力调查CAS的档案,因为CAS不受隐私法案的控制。

    但反过来,CAS却随意窥探一个家庭的隐私,他们可以调查家族成员的病史,甚至可以翻看调查这家人的网站浏览历史。


    内部文件泄露

    纸包不住火,就算不受隐私法的监管,CAS仍然在2013年的一天,暴露在了公众眼前。

    2013年3月14日,CAS高层发给员工的一份内部备忘录遭到泄露。而在该备忘录中,高层管理人员通知员工们不要急于结案,因为这样会导致政府资金的减少。

    这番话什么意思?还要从CAS的运作方式说起。

    CAS是一个资金充裕的组织,员工年薪普遍在6-7万之间,其主管也被曝光过多次:开名车,住豪宅等等。CAS的资金来源有多种渠道:捐款、基金会。但是他们最大的资金来源,还是政府的赞助,也就是纳税人的钱。

    而政府赞助,则是根据CAS监护的儿童数量而来。

    举个例子:CAS觉得一个孩子在家里受到了虐待,把这个孩子带走,这个孩子便在CAS的监护下。这个孩子如果最终被返还给了原本的父母,或者被别的家庭领养了,那么这个案子就算了结。

    而CAS获得的政府资助,就和他们监护的孩子数量成正比。换言之,他们手上的孩子越多,他们得到的钱就越多,他们当然不想结案。

    很多有善心的家庭想要领养这些被虐待的孩子,而他们最终都表示自己受到了CAS的重重阻挠,CAS以各种借口拖延和拒绝,因为CAS不想把孩子交给他们。因为一旦一个孩子被领养了,结案了,那么CAS就要反过来定期给领养的家庭以经济上的支持。

    在这种体制下,孩子,便成为了CAS的经济来源。

    漏洞百出

    如前文所说,CAS是一个地方性的组织,每个分机构的规章制度都参差不齐,冤假错案频发。其中最令人震惊,骇人听闻的,当属去年的多伦多motherisk丑闻以及2013年的养父性侵丑闻。

    Motherisk是多伦多Sickkids儿童医院的一个实验室,这个实验室也是CAS长期的合作伙伴。

    假如CAS怀疑一个父亲或母亲酗酒或者有毒瘾,那么他们便有权提取这个人的唾液毛发,然后提交给Motherisk实验室让他们进行检测。

    如果Motherisk的检测显示毒品测试为阳性,那么就证明此人吸毒,CAS便有权将这个人的孩子带走。


    而就在2015年年中,第三方的独立调查报告显示:Motherisk实验室的器具不达标准,极有可能出现错误,而且在重新审查过去的案例时,已经出现了数十例错误。这意味着CAS已经破坏了数十个无辜的家庭。

    此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引起轩然大波,CAS在表示不知情的同时,立刻终止了他们手上的数百例检测,数百名儿童就此滞留。

    这数百位儿童的何去何从尚待定夺,但之前那些已经被带离父母身边的孩子们最后去了哪里?

    2013年,5名曾经被CAS安置在养父母家庭的孩子联合起诉他们的养父母,称他们都在自己的童年时期遭到了养父母的虐待和性侵,而4名被告中,已经有3名认罪。

    这些孩子们在他们原本最纯洁的孩提时期被陌生人带走,他们从未享受过家庭的温暖,而他们不知鼓起多大的勇气才能站在法庭上,和曾经的恶魔对薄公堂。

    抗争的声音

    那么究竟为什么?为什么这样一个腐败、无情、不负责任的组织居然今天还活跃在每一个角落?为什么曾经正义的CAS会沦落至此?

    现在,笔者就会回答之前所有的问题:我们到底怎样才能停止CAS的敛财?我们到底如何确定一个CAS的员工究竟是好意还是恶意?我们如何让CAS重新回到他们应有的岗位?

    答案:第三方监管。

    从1980年开始,加拿大国会就出现过无数类似的法案: 88号法案、93号法案、 130号法案、 131号法案、 183号法案、 110号法案、42号法案。

    这些法案由正义善良的国会议员们提出,而这些法案的目的都只有一个:赋予第三方对CAS进行全面调查的权力。只要这些法案中任何一个通过,那么司法部门都可以对CAS进行档案调查、财政调查、案例调查并最终收集证据,从而达到起诉的目的。

    但上述所有的法案都已经失败,它们在其他议员的反对声中消失。

    而离我们最近的,便是2013年,由Hamilton的保守党议员Monique Taylor女士提出的42号法案:将监察法案用于儿童保护协会法案(An Act to amend the Ombudsman Act with respect to children’s aid societies)

    42号法案也是所有法案中最接近成功的一个,它成功地越过了第一轮和第二轮辩论,但自那以后便无人问津。

    Monique Taylor女士是一个慈祥的母亲,在正式提交法案前,她收集到了来自1200个家庭的联名信,但她最终却也没能成功。

    在第二轮辩论中,这一法案得到了55票支持与34票反对。

    为什么反对者会反对,也许他们有他们的理由。CAS的面具,也许终有一天会被揭开,在我们抗争的同时,也请不要忘记那无数孩子深夜的哭声,那无数永远凑不齐的全家福,无数父母们被击碎的心。

    假如要靠所有人的团结才能保护我们的下一代,那么也要有所有人的冷漠才能对孩子们的痛苦视而不见。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