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九龙达人余震宇 掘九龙史 反思香港现况 /

九龙达人余震宇 掘九龙史 反思香港现况

在反修例百万人游行后不足一个月,社会抗争情绪依然高涨,七月七日,游行从港岛散播至尖沙嘴,迎来九龙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人数以十万计的大规模游行。

入夜之后,示威者沿弥敦道移至旺角,在黑暗之中爆发的警民冲突,难免让人想起五年前的旺角乱象。

但对于花了半年时间梳理九龙历史的余震宇来说,他却想起了一九四八年的九龙寨城——殖民地政府为了收地,安排大批警察到九龙城拆屋,配备头盔、防毒面具、长短枪、催泪弹,还曾经举起"速即离开此地,否则我们放枪"的警告。"社会经过半世纪,应该文明多了,但如今却好像没进步过。"

1. 九龙故事过去被忽略

"战后初年的九龙街道,有数之不尽的政治事件。"在多事之秋的六月,余震宇出版了他第七本书写香港历史的新书《一街一个故事/九龙篇》,以街道故事重构属于九龙的历史。我以为,所谓街道故事,是对昔日街道面貌的刻划、是往时庶民在街道上的生活细节重现,但翻开目录,他从荔枝角写到茶果岭,故事涵盖副领事夫人在大埔道被杀的外交事件、国民党在土瓜湾智夺共产党资产,余震宇写的,有保家卫国的故事、居民被逼迁的故事。"我的选材,都尝试与社会脉络扣连,希望能够以小见大、看到社会变迁,这样的话,历史故事才足以见证社会,才有意义。"

虽说鉴古可以知今,但从去年夏天开始梳理大量历史资料,到今年夏天终于把五十个街道故事写成书,他当然没料到书籍正式面世之时,书中的时空与当下香港的状况的呼应居然会如此紧扣。"国际声援、独立调查、暴动定性及本土运动等,其实不仅发生于今日《逃犯条例》修订事件,亦见于昔日香港。"余震宇说,九龙的故事不比港岛逊色,值得让现今香港人知道的其实有很多,回归以后,香港人开始面对身分认同的问题,愈来愈多人发掘本土历史,而焦点都顺理成章落在发展重心的港岛,才忽略了九龙。

寨城组居民协会 对抗港英政府

"一九四七年,国共内战,英国政府眼见国民政府节节败退,于是伺机再抢夺百年以来抢过多次但都不成功的九龙寨城——"关于九龙寨城的历史,我们并不陌生,清朝建官府驻兵、后来的黄赌毒三不管,中学生尚且琅琅上口,但余震宇说,我们很少留意到,二战后的九龙寨城,上演的其实是一幕幕居民抗争、警民冲突。"一八九八年,清政府租借新界及新九龙予英国政府,当时的《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写明,范围虽包括九龙寨城,但寨城属于清政府管辖。双方本来相安无事,但英国政府又如何容得下自己的领土中央有一个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城池?于是,签署条约后十年,英国政府早已忍无可忍,试过闯进寨城驱赶清政府官员泄愤。"其后,英国政府每隔约十年就图谋收地,屡败屡试,然后终于等到了国共内战这个好时机,"港英政府发声明指条约中的语气说明九龙寨城并不属于中国领土,居民非法占用皇家地段多年,要求在限期前离开,否则清场"。就如现今的香港在中环前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清拆改建豪宅时有了"中西区关注组"、在重建利东街的抗争中保育人士组成了"H15关注组",当时仍有数千寮屋户的寨城为保家园,成立了"九龙城居民协会"。居民协会成立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大张旗鼓邀请传媒采访、自制横额召开记者会,但过于招摇,反而招来警察骚扰打压,全程监察、撕走纸制标语。

2.蒐集旧照短片 贴地教历史

"那年代,当然不是用手机拍摄监察,也当然没有人说他们是‘撕纸狗’。"余震宇本身是个中学教师,主要教中文科与中史科,但他并不走传统古板沉闷的路线,擅长以贴地的方式诠释历史事件,为了提起习惯以视觉影像接收资讯的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他蒐集大量历史照片和短片,数量之多甚至在fb设立了"香港旧照片"专页,还出版了数本以历史照片为主的香港历史书籍。他在访问中曾提及,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教五十年代中国大饥荒、为了求生出现人吃人悲剧的时候,在课堂上展示一张父亲焚烧孩子骸骨的照片,引来学生对历史和伦理的激辩。在他的课堂里,历史事件并不止是发生于过去的大事,透过讨论、透过分享经历,这些事件来到今天都有反思的价值,借古反思身边的人与事,尤其身处在当下愈见复杂的大时代,学生更该拥有独立思考与分析能力,不会人云亦云。教书十二载,余震宇门下学生不乏以关注社会事件为志的年轻人,例如黄之锋。

"记者会之后,事件暂缓了数星期,但政府总是趁你松懈就来一个杀你措手不及。"一九四八年一月五日凌晨,在漆黑一片的宁静之中,港英政府调动各区的警力,带备头盔、防毒面具、催泪弹、长短枪和盾牌,还有苦力过百人,由城南道杀入寨城。居民以石头掷向警察,但警察迅速地擒住两个居民头目,在现场还举起"速即离开此地,否则我们放枪、催泪弹"的警告标语。"当年的警察,见有居民举‘捍卫家园’的牌,就一棍打下去,苦力没理居民反抗,一马当先拆屋。有居民喊口号,‘受雇于外人的同胞,不要被人利用!’"七十年前的历史,听起来历历在目,因为这些画面我们都熟悉,有如今天的示威者请警察不被埋没良心。"殖民地的年代,政权这样做都可以理解,警民的对立,可以连带牵起民族情绪,但现在是自己人对自己人。社会经过半世纪,应该文明多了,但如今却好像没进步过。"

3. 借鉴历史 如何定性暴动?

原地踏步让人伤感,因为香港人七十年时间像白白耗掉了;但若我们其实不止是原地踏步,甚至是不进则退了,在强调发展先进的城市,这才更教人痛心,一直以来苦心建立的都被毁于一旦。六月十二日,大批市民响应罢工罢课,早上占领金钟主要干道,至下午示威者冲击警察防线,其间曾向警察投掷杂物及砖头,一度成功闯入立法会示威区,警察随即改用布袋弹及橡胶子弹等武器,把示威者赶出示威区后,再于多条干道发射催泪弹,事后政府称事件为"暴动",引发社会强烈不满,及后多次游行之中的诉求之一就是"撤回暴动定性"。"几万人集会,当中有二百人掟嘢,就是暴动?如果我们不肯定暴动是什么,可以看看历史里的暴动事件是什么回事,九龙也有史迹可寻。"余震宇翻开〈青山道——打砸抢烧的路战〉的章节,一九五六年双十节前夕,李郑屋邨职员撕去中华民国国旗演变为数日动乱,示威者投掷汽水樽、警察发射催泪弹的场面与今日类似,但当年的暴力程度,远不止于此:示威者接受黑社会统领,纵火烧厂房烧车、打劫店舖,消防车应召到场救火被连环袭击、车长被掟死,最后在十月十一日纵火烧死瑞士副领事夫人,事件演变成国际外交风波,警务处长最后下令清场,有需要时格杀勿论。"当时不论是左派抑或右派报章,皆以‘骚乱’形容事件。事件结束后,政府成立调查委员会,其后发表的报告,才把事件称为‘暴动’。同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部分人听见示威活动中有武力就很反感,因为印象早已在几十年前定格了,反示威的舆论也利用这些印象复制经验,这些都有迹可寻。"

4. 背负使命 书写历史故事

余震宇从树仁中文系毕业后,在北大攻读硕士研究清朝文学,回港后一度在大学研究古代文学。如今写书,正是用当年学来的研究技能,长时间在旧报章中掘资料,光是九龙城的历史,就用了一个月时间每天阅读和整理,从一八九○年代有报道开始,直至一九九○年代清拆。但写学术研究文章与写历史故事不同,对他来说,后者还多了一份使命,"想多些人明白历史,如果以故事形式会多点人看,我就写故事。从历史看现今的社会状况,会更立体——一九四八年的香港其实已在谈普选,二○一四年范徐丽泰说普选要循序渐进,事实是早已经循序了半个世纪;毛泽东曾说,要消灭阶级斗争,一定要用武力、用拳头,不是用讲道理,现在的爱国蓝丝也是用这一套;以往历史上共产党总是用完即弃,你看何志平现在就是历史的循环"。

他对九龙的认识,亦是源自发掘历史的过程。"我一直住在港岛,对九龙的印象是人多车多、空气污浊,顶多只偶尔去油尖旺,最远去到深水埗高登。十多年前,我开始在观塘的中学教书,五年前才搬到九龙。"因为写书,他才发现红磡原来就在尖沙嘴旁边。"看九龙,原来可以微观一点,以往油麻地就是油麻地,现在会看得更多层次,从区域到街道,以至是街道上的人和事,光是李郑屋也可以写到一个栏目,九龙城的故事甚至丰富到可以出一本书。"

反思"狮子山下精神"

九龙的故事,远比想像中有更多值得写下来,不少都未能收录在这书,例如反思我们常说的"狮子山下精神"。"港九割让给英国后,英国还要租借新界,是因为本来的土地不足以安顿不断涌来的内地难民,但因为新界有丁权,政府唯有在新租来的土地,划出一个范围,称为‘新九龙’,‘狮子山下’就是这里。这个地方,原居民却没有丁权、农地随时被没收,最后政府在新九龙规划好多公营房屋,我们现在说的竹园邨、牛头角便是。若‘狮子山下精神’说的是上一代香港人有向上流的机会、‘狮子山下’是一个让人安居乐业之地,当我们追溯至强行拆村的历史,就知道那其实是拿了别人本来安居乐业的地方来作为自己安居乐业的地方。"他透露,正计划《九龙篇》出版下集,敬请密切期待。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