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任正非批评下属:你小家子气毁我大计 /

任正非批评下属:你小家子气,毁了我千年大计

“经营之神”王永庆说过一句话,“人有多大胸怀,事业就有多大”。确实是这样,一个企业的格局和命运,其实归根结底是由它的创始人决定的。

1987年,时代的机遇、风口摆在那里,深圳的大小企业何止万千,就是做通信产品的企业也比比皆是。但为什么是资本、资源优势毫不起眼的华为发展壮大?

做企业,一定要搞明白这个问题。不然的话,很多东西都不是靠努力可以追赶成功的。

从两万余元、几个人开始,华为最初也是从事贸易业务,任正非后来自嘲说,做生意就是为了给老婆多赚点钱,没有外面说的那么伟大。

但如果只是为了赚钱,靠贸易或房地产等赚钱又多又快,华为何必千辛万苦的去搞产品研发?在耗时数年的华为管理文化大纲《华为基本法》中,明确提出华为的目标是成为世界一流的设备供应商,“ 华为的追求是在电子信息领域实现顾客的梦想,并依靠点点滴滴、锲而不舍的艰苦追求,使我们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

从1995年到1998年,《华为基本法》的酝酿、编制过程也是华为快速扩张的过程,从几百人到几千人(1998年员工规模8000人,1999年又翻了近一倍),销售额从十几亿到几十亿,如果任正非是小富即安的性格,那么华为很难有这样的成长速度。

1995年,华为还在农村市场辛苦捡西方通信巨头看不上、顾不上的小单子,这时候任正非就早已经把眼光看向海外和未来了。这一年华为在北京成立了研发中心和知识产权部,他认为知识产权为成为以后国家、企业竞争的核心关键。

华为前副总裁说,那几年从公司的组织结构调整就可以看出来,任正非从来没有只满足于做好交换机,在交换机刚有起色的时候,他已经在考虑在其他产品上进行扩展。“事实上,任正飞从来就不会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从来不会坐下来享受已经取得的成果。这正是华为不断扩张的原因。”

做企业的人只有永不满足,才能不断前进,当然,你要先有这个思想意识才行,人没有办法做自己没有想到的事情。

这两年年海思芯片非常火,而它的前身是1991成立的华为集成电路设计中心,2004年才整合为海思。

华为海思CEO何庭波曾对《浪潮之巅》作者吴军说,“她讲刚开始接手海思的时候,任正非老骂她,在每年年终总结时说,“我有一个长远的打算。你小家子气、花钱太少、太慢,毁了我的千年大计”。 ”

当年的华为北京研究所负责人也被这么骂过,任正非叫他使劲招人,结果任正非来了一看人太少,负责人说招人太多没活干,任正非勃然大怒,“叫你招你就招,没活干,洗沙子也是可以的”(洗沙子只是比喻哈,意思是一些基础的测试类工作)。

这样的事例有很多,著名的“2012实验室”就不用多说了。

什么叫战略大师?就是走一步看十步,任正非实际上在推着整个华为往前走,特别在华为过去30年,华为整体的进步是跟不上任正非思维布局的。当然人多了企业大了自然会动作迟缓,这也是客观规律。

而小企业的优势就是快,如果企业老板没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很难相信这个企业能有多好的发展。

“俄罗斯的大环可不是网通的环能所比的,要大好多倍,俄罗斯国土实在太大了! 这就是大公司与小公司的不同,大公司在于输得起,赢得起,一定要有这种气派。”

2001-2002年,华为在俄罗斯蛰伏了六七年后,终于打开了局面(2002年华为取得了3797公里的超长距离国家光传输干线的订单),如果没有极强的战略视野和定力,谁能熬过这么长时间的等待。

1999年,华为在印度班加罗尔设立研发中心;2000年,华为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设立研发中心;2001年,华为在美国设立4个研究中心。2008年的时候,任正非说过这样一件事:“八年前我们用400万美元,收购了一家美国濒于崩溃的小公司,从而使我们在长距离光传输上技术成了世界第一。也从这个例子看到,要努力去吸收已经成功的人类文明,不要过分狭隘地自主创新,那样会减缓我们的速度。因此,我们的研发,应该强调集成开发,多吸收别人的一些先进成果。”

据说当年买这个公司时候,任正非主动加了50万美元,很多人不理解,因为这个公司当时明显不赚钱,跟华为业务也不大沾边。但任正非认为在华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这个公司的业务会给华为有很大帮助,结果果然如此。

做企业的人没有不想要基业长青的,任正非考虑过这个事,马云也考虑过这个事,他们的思考或许不同,但在企业发展的理念上是相通的。

企业要想长久存在和发展,就必然要为社会、用户创造价值,你创造的价值越多,你扛起来的责任越重,你的企业就越有生命力。

任何一个企业都是如此,所以,一定要想明白自己的价值能力是什么。

最后,任何一个人要不被时代所淘汰,唯一的办法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只有取长补短,否则你一定会被淘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