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从关税清单起底贸易战 中美兵法截然不同 /

从关税清单起底贸易战 中美两国兵法截然不同

中美贸易战在8月连续两次升级,首先是美国总统川普(Donald Trump)在8月初把对华征税范围扩展到所有中国输美产品,中国在8月23日对此宣布反制措施,祭出价值750亿美元的关税清单,川普立即反制,宣布分阶段提高对中国实施的所有关税。

关税升级,两国皆伤,全球市场因此恐慌,对经济增长的预期更为悲观。这种时刻,全球都在密切关注中美如何出招、下一步是什么,代价如何。

两国对垒已是既成事实,从这一轮关税清单,结合此前两国一贯的政策思路,可以看到中美贸易战的“兵法”。

750亿 vs. 5500亿 拳头怎么比

中美在贸易上“开战”,拳头的大小显而易见。

此次关税战升级,中国的关税清单针对约75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而川普则宣布从10月1日开始,对来自中国的2,500亿美元产品关税税率从目前的25%提高到30%,对余下的3,000亿美元中国产品,原计划从9月1日起加征的10%关税将提高至15%。

体量上,美国的关税清单比中国长的多,中国输美受影响的商品也比美国要多得多。这是中美之间的贸易结构决定的,不可否认。

但是,拳击选手比赛,不能看谁的拳头更大,而是更要看出拳的节奏和准确性。

川普显然是在怒气之下决定对中国加征关税。从中国的反制措施出炉,到川普在推特(Twitter)上大发雷霆,不过几个小时的时间。至于庞大的关税清单,川普也没有做过多区分,基本上是把所有产品就原来的基础上再加征5%的关税。

而中国的反应则完全不同。在8月初,中方并没立即宣布对美国的反制措施。最终的这份750亿的清单,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

根据最新的分析,这750亿美元反制清单只新增了62亿美元的商品,有671亿美元的商品和前三批的反制清单是重合的。重叠清单中被征税最重的商品,就是中方集中“火力”攻击的领域。加征10%关税的商品主要集中于水产品、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以及日常生活用品,而5%关税的商品多为动物、豆类和化工产品。

其中,9月1日生效的关税清单中,备受关注的大豆又一次出现,这意味着对大豆和其他多种农产品的关税叠加后高达30%。而新加入的商品中,原油是第一次出现在关税清单。清单之外,中国宣布从12月15日起恢复对美国的汽车关税,让当时美国汽车股大范围下跌。

回头来看,这几个领域正是中国反复利用的谈判工具,大豆的采购、汽车关税的降低和原油购买,贯穿贸易谈判的始终。中国之所以延续以往的策略,是因为农业和能源行业是川普大选票仓所在,而美国作为“车轮上”的国家,汽车制造业更是川普最关注的领域之一。在美国从石油进口国到出口国转变的过程中,石油市场更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可以说,现在的贸易战是美国“全面开火”,而中国“集中打击”薄弱环节,这是双方进攻上的巨大差异。

中美决策依据不同

当然,战争中不仅要善于进攻,更要懂得防守,保护后方的“大本营”。贸易战更是如此。关税虽然是双方的弹药,但是实际上最先伤及的是本国的企业,进而伤害本国的消费者。

美国的关税“弹药”充足,同时也意味着美国消费者将因为对华关税而受到更大影响,对所有中国产品征税,完全找到替代品短期内毫无可能。当关税战已经蔓延到直接进入零售市场的消费品,那么企业成本就很难不转嫁给消费者。

川普在3,000亿美元的关税加征之后,决定要推迟部分消费品加征关税的时间,比如手机、笔记本电脑和部分玩具,说明美国官方很清楚这对消费者的伤害。

从美国“先征税,后推迟”的动作来看,保护本国企业和消费者并不是白宫最先考虑的优先议题。当然,以川普对美国的自信程度,大概他也不认为这对美国经济有何伤害。

美国对华关税对消费者的影响将非常大。(VCG)

然而,并不是所有美国人都这样想。曾效力川普的白宫前首席经济顾问科恩(Gary Cohn)说道,贸易战对美国经济的打击更大,关税让美国生产商的成本提高,消减了减税对经济的刺激作用。美国行业协会、美国零售协会都对目前的情况感到担忧,呼吁川普政府使用关税以外的手段将中国带回谈判桌。

反观中国集中打击美国的领域,农产品、汽车,都有着共同特点——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美国大豆的最大进口国,美国在这些领域对中国市场依赖较强,而中国有替代方案可选,并且早已开始行动。

大豆关税开征之初,外界认为中国不可能找到大豆采购的替代方案。然而,2018年美国向中国出口大豆吨数骤降49%,但从巴西进口大豆同比增长30%,从俄罗斯、乌克兰和印度等地的进口量大幅增长。中国实际上从2017年下半年就有意识地提高了从南美的大豆进口。总体来讲,中国进口农产品的替代方案很多,且其他国家的生产成本更低。

中国在对美国汽车加征关税的同时,下调了对其他国家的汽车关税至15%,这和中国汽车市场开放、竞争力提升的需求是一致的。

对于中国的确对美国依赖较高的高科技产品、药品、医疗机械等,中国的征税范围则缩小很多。据中国官媒宣称,并未对“需要进口”的药品和医疗器材征税。而实际上,中国进口药品在2018年呈现出“数量上升,价格下降”的现象,可见整体壁垒并未上升。

这背后更深层次的差异,在于中美政府内部的决策过程。

可以想象中南海技术官僚在制定关税清单时的依据——不止是征税的效力如何,更是通盘考虑中国经济和贸易结构现状的情况下所做的决策,他们的目标是把征税对经济民生的影响降到最低。

然而对川普来讲,从头至尾在贸易战想要的就是让中国“投降”和“让步”。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则被美媒称为是川普“意识形态的伴侣”。据称,他曾说服川普用强硬姿态“改变中国的贸易行为”。总统顾问纳瓦罗(Peter Navarro)和国安顾问博尔顿(John Bolton)更是习惯于用零和博弈和冷战思维看待中国。

川普要的是“赢”得贸易战,而中共最关心的是如何维护自身发展。然而,贸易战何来赢家?今天的僵局,可能正是来源于美国未能预料强硬施压下中国能如此运筹帷幄。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