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阅兵陆军方队:日行21公里,首现端枪动作
探访阅兵训练场陆军方队:
日均步行21公里,首次展示端枪动作
中国军网记者 毛志文 李响 通讯员 相甲奇 张桃桃
如果不是那晚的失眠,马瑞可能还真体会不到阅兵训练场的夜到底有多深沉与漫长。
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黑暗中只能听到两种声响——自己的心跳声和同屋战友此起彼伏的鼾声。又是一天高强度训练,大伙儿确实累了,可平日里同样倒头便睡的马瑞却精神得很。
那是所有徒步方队进行单兵考核的前夜。
队员在训练中。
作为陆军方队的副主教练,马瑞负责教练员队伍的组训和管理工作,与此同时还身兼方队第一排面的排头兵。面对进入阅兵训练场后的首次“大考”,双重压力下,这位年轻的干部多少有些忐忑不安,好像一闭眼就会梦到不好的结果。
“自打那之后,每次考核之前我都会失眠,毕竟这是所有徒步方队间硬碰硬的切磋。”说起这些,记者面前的马瑞眉头微微皱起,他是打心眼里希望大家能出好成绩。
此时,距离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只剩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一场阅兵式是对军队战斗力和中国军人精神的检阅,更将成为全体国民的集体记忆。
在举国欢庆之日徒步走过天安门,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承载着百万陆军官兵的期盼,向世界展现新型陆军的形象……对于这些,马瑞和队友们光想想就觉得兴奋不已,与此同时,一种不可言说的力量也渐渐在心间升腾——为了这场盛大阅兵,他们必将全力以赴。
来源自央视新闻视频截图
于是,阅兵训练场的一方场地上,绿色方阵犹如移动的钢铁长城,带着利剑般的气势与家国情怀的精神涌流,日夜操练,披星戴月……
(一)
早6点,军号骤然响起,熟悉的旋律瞬间划破沉寂。
楼道里霎时喧闹了起来,几分钟的洗漱过后,队员们疾走的脚步使制式皮鞋踩踏地面,发出阵阵有节奏的声响。很快,楼道又归于了平静。
这只是集中训练以来,再平常不过的一个清晨。
训练场上,霞光初照。队员们身姿挺拔,清亮的光线下,一个个坚毅的侧脸被勾勒得十分立体好看。
从穿上这身军装起每天都在重复的看似简单的队列动作,在这里却面临着更长的训练时间、更大的训练强度以及更高的训练标准。
初到阅兵训练场,记者就听说了一个不完全统计数据:队员们每人每天在训练场大约行进29000步,相当于21公里。乍一听,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但想想,又觉得合乎情理。
其实,走向天安门的每一步都是艰辛的。
队员磨坏的皮鞋。
在方队中穿行,目光会自然地被队员们的右肩吸引——或是衣服被磨开了大口子,或是已经打上了一块大补丁,有的人干脆在内衬贴了块膏药,以填补衣服的破洞,颜色也恰好与肤色相近。今年的阅兵,陆军方队采用端枪的展示动作,这对手脚协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准星卡肩,枪托卡跨,枪要劈得响,更要稳准狠。无数次的捶打后,队员们的右肩上都留下了“勋章”。
一上午的训练中间,队员们会有半小时的休息调整时间。来到凉棚坐下,紧绷了数小时的腿脚会忽地散发出彻骨的酸痛味道。大家纷纷脱下大檐帽,早已被晒得黝黑的脸庞上,帽带遮挡留下的代表胜利的“V”字印格外醒目。这是烈日酷暑的“馈赠”,在官兵们的脸上留下了特殊印记,看上去还有几分帅气。
此时的马瑞一把端起身旁足足有3升的自制水壶,一口气喝下去了三分之一。实际上,大部分队员们一上午的时间就可以解决掉这一壶水。
再次回到训练场,临近中午,太阳已变得毒辣起来,丝毫没有因为大家的刻苦训练而心慈手软。汗水在脸庞、脖颈、后背肆意流淌,有的沿着帽檐嘀哒嘀哒地落下。
队员在训练中。
马瑞不禁用余光看了看自己左前方位置的两位将军领队,汗水早已打湿衣服,但两人依然器宇轩昂。队员们都说,林向阳军长与唐兴华政委是整个方队受阅官兵的标杆与榜样。因为离得近,马瑞就总以他们的训练标准来标齐自己。
站到队伍里,两位将军觉得自己就是普通一兵。
第一次领队考核,林向阳就拿了个第一。刚开始,大家都觉得这是位“冷面领队”。“让兄弟们喝喝水,休息休息吧。”林向阳会在训练一段时间后,主动让大家放松放松。休息间隙,他和唐兴华总喜欢和队员们聚在一起研究动作,而后坐到凉棚,揉一揉戴着护膝的膝盖,再捶上两下。
“看看我这腿踢得怎么样,给我挑挑毛病!”唐兴华因为工作冲突,参训时间较短,为了精益求精,他总跑到队员房间,向战士们请教。也会抱来个大西瓜,和大家边吃边拉拉家常。渐渐地,对于两位将军领队,队员们的尊重与敬爱由内而发。
站在第14排面的李航是队伍里距离领队最远的队员之一,林向阳时常会走到队伍最后,帮他和其他战士们扶一扶帽子,调一下军姿。
李航是名特种兵,还曾在全军特种兵比武单项操作中拔得头筹。在他看来,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特种兵,就要经受住“百般折磨”。“阅兵的训练课目虽然单一,但和特种兵一样充满挑战。”光是压脚尖,就曾让李航疼到怀疑人生。
踢腿最忌讳翘脚尖,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把脚前部韧带彻底拉伸开。只要一有时间,李航就会跪在地上压脚尖,还请来教练员帮忙踩脚后跟。“那感觉真是太酸爽了!”李航说,训练前期身体还有反应,到了后来整个人变得心无旁念,只知道到点集合、训练。
训练场上巡诊。
最让随队军医张元难忘的,还是那次在训练场上倒下的战士。由于腿部半月板损伤,一个踢腿下去,那名战士直接跌倒在地。在方队旁随时待命的张元,立马飞奔了过去。拨开人群,张元发现躺在地上的战士正放声痛哭,泪水顺着眼角簌簌落下。张元心里一阵酸楚,他知道战士根本不是因为疼痛,而是明白自己去不了天安门了。懊恼、惋惜、难过……那一刻,所有的情绪都在这泪水中得到释放。
队伍里的每名成员都深知自己因何而来,因此坚持每日默默训练,而静默却非无声,军旅滋味其实就含在这曲曲折折之中。
(二)
方队长潘守勇喜欢站在方队的不远处看着大家训练,在他眼里,队员们都还是一群质朴可爱的孩子。他经常和大家强调:如果说战场是每一名热血军人的归宿,那么接受统帅的检阅就是一名军人的向往。
陆军方队以第82集团军“铁军旅”为主体,身为旅长,潘守勇看着眼前的年轻面孔,总会思绪万千。如今有多么静谧安宁,曾经就有多么血雨腥风。
1925年11月,在广东肇庆诞生了一支打着国民革命军旗帜,却由共产党员叶挺领导的队伍——国民革命军第4军独立团,又称“叶挺独立团”,这是我党最早掌握的革命武装。一年后,担任北伐先锋的叶挺独立团奇袭汀泗桥、血战贺胜桥、攻克武昌城,人民群众特铸“铁军”盾牌相赠,“铁军”由此得名。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铁军3000余次浴血奋战,功绩彪炳史册。
训练剪影。
青山依旧,几度春秋。训练场上的训练热情一再感动着潘守勇。北京的夏天闷热难耐,为了防止中暑,说好上午早些收操,但刚刚进行单排面踩乐训练的队员们很是兴奋,仿佛身上有使不完的劲,迟迟不肯解散。
进入阅兵训练场后,要进行三次大考。第一次的单兵考核,陆军方队在所有徒步方队中名列第三。一个月后的单排面考核,即摘得第一。最后的方队考核,又一次位居榜首。
“带队伍要掌握好火候”,成绩不理想时潘守勇喜欢给队员们深入浅出地做工作,“人是靠思想站立的,每个人要明确自己究竟应该干什么,标准是什么”。成绩上来后,他又告诫大家头脑要保持清醒,一切只是阶段性成果,我们的终极目标是顺利通过天安门。
在这个集体中,每个人都是靠实力“说话”的。
队员在训练中。
徒步方队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上,队员冯维代表陆军方队做汇报,讲起了自己的故事。
“不能在部队平平淡淡地过,我要出来见世面。”9年军旅生涯两次入伍,两次参加阅兵,两次征战国际军事比赛,冯维的确兑现了自己的小目标。
11年前那场8.0级地震把冯维的家变成了一片废墟。由于公路全部被切断,就在全村快要“弹尽粮绝”的时候,是前来救援的解放军徒步15公里把食物和水送了进来,并为他们搭建起救灾帐篷,而自己却坐在地上背靠背地休息。
那抹鲜艳的迷彩绿,带来了生的希望,也成为冯维心中最刻骨铭心的色彩。
2013年7月,某特种部队到北川征兵。冯维立即报名,顺利二次入伍来到陆军某特战旅,之后的日子里他打破了所在单位多项训练纪录。在成为特战尖兵的同时,冯维还成为了特种装备修理的行家里手。出征国际军事比赛单课目竞技,最终夺得第一名。
队友王文选觉得冯维抗压能力特别强,是个非常有毅力的人,这种劲头也感染着身边人。在单排面考核中,冯维所在排面取得第一名,他也被方队评为“训练标兵”。
日复一日的训练,或许会让人忽略这群官兵场外的精彩。但无论是比武场还是阅兵场,每个人都始终保持冲锋姿态。
(三)
训练场休息区,方队主教练贠波用制式凳子当书桌,正俯身埋头批改着,像这样的“现场办公”,对于他来说再平常不过了。远处的队员们依旧挺立如峰峦。
记者走近,贠波从大腿上厚厚的文件里又抽出一打纸张,这是已经批改好的每名队员手写的训练问题自我分析,每份上都有贠波用红笔写下的批语。
作为方队主教练,贠波和队员一样每天扎在训练场。由于长时间的暴晒,他的皮肤比许多人都要黑,嗓子在一次次的嘶喊中变得沙哑,说起话来甚至还有些吃力。贠波和其他教练员们经常聚在一起开“诸葛亮”会,既从总体抓训练,也注重点对点帮带。
队员在训练中。
在教练员队伍中,有一位有四次阅兵经历的老兵,他就是负责第9排面的宋乃龙。阅兵虽苦,但在宋乃龙看来,付出的同时也会收获无上荣光,但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才真让人觉得心里苦。
新兵下连不到3个月,宋乃龙就参加了汶川抗震救灾任务。地震第二天,他与战友飞进震区。由于物资进不来,一周时间里,宋乃龙和其他救灾官兵靠随身带的一些干粮维持,到最后只能吃着榨菜就凉水。白天从山里把伤病员抬出,晚上就直接躺在路边休息。
那天,他们从集结地赶赴其他任务区时,道路两旁聚满了当地群众,有的伸出大拇指不停地朝官兵们比划,有的双手合十频频表示感谢,好多人都热泪盈眶。此时坐在车里的宋乃龙浑身热血沸腾,好像有种上了战场又载誉归来的感觉,作为新兵的他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是身为军人的责任感。
新兵第二年,听说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阅兵要选人,宋乃龙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经过层层选拔,他如愿成为了装备方队的一员。
经受四次洗礼后,如今的宋乃龙习惯左手拿着喇叭,右手持DV跟着队列小跑,一会儿爬上梯子看整体,一会儿又蹲坐在地上一遍遍细抠队员们的动作。用宋乃龙自己的话说就是,要把自己所有的经验都传授给兄弟们。
今年是宋乃龙当兵的第12个年头。离开军营之后打算做什么?记者把问题抛向这位即将满服役期的老兵。宋乃龙先是一怔,随即莞尔一笑,仿佛自己从没考虑过这个问题。“可能会当一名教师吧,为国防教育出一分力”,说这话时他撇过头,目及远方,在灯光的映射下,记者看见他的眼底在闪光。当然,在离开前,带领队员圆满完成任务必定是宋乃龙为军旅生涯画上的最后一笔。
阅兵后同样准备离开的,还有方队最老一兵翟向选。
训练剪影。
训练场上的翟向选目光如炬,专注而稳健,仿佛周遭空无一人,只有他一个人在和自己较劲。翟向选说,动作成熟之后尤其要防止偷懒,千万不能自废武功。
在翟向选的训练问题个人分析中,出现了多个十分精确的数据。他爱琢磨,对于每日训练那些事儿,早就翻来覆去思考了不知道有多少遍。
队伍刚集中的时候,翟向选觉得自己基础较弱,学东西也比较慢。单兵考核时,他的分数很低,排名倒数。为了不给队伍拖后腿,他几乎向队里的所有人都请教过。最后练到脚后跟磨掉了一大块皮,动一动就钻心地疼。在翟向选的字典里,老兵,是绝不能服输的。
其实,接受检阅的有时并不仅仅是方队官兵。
得知阅兵消息时,妻子正带着两个孩子来队看望翟向选。为了不影响参加选拔,家属只在部队待了6天就回去了。平日里聚少离多,尚年幼的孩子到现在都不知道他们的爸爸是名军人。
明年是翟向选当兵整16年,他说退伍之时一定会向孩子“坦白”,告诉他们爸爸曾经是一名光荣的共和国军人。
(四)
洪国庆最大的愿望就是合练时在夜色中从天安门前走过,毕竟在这之前,他还从没有到过天安门。
8月20日晚,腹部一阵剧痛袭来,吃过药后没有丝毫好转,洪国庆被送进了部队医院,并被诊断为急性阑尾炎。打了两针止痛针后,依旧疼痛难忍,医生为他做了紧急手术。为了不耽误训练,伤口拆线后,洪国庆第一时间归队。
重新走上训练场,伤口在踢正步时还会隐隐作痛,换气也愈发困难,这无疑会影响动作的标准度。最终,在阅兵前的最后档口,洪国庆成为了预备队员。
“我要坚持到最后一刻”,面对记者他满脸淡定。这位年轻战士仍然在等待着最后的机会。
与洪国庆相比,来自新疆边防的黄宣航则要幸运得多。
训练剪影。
在新疆,黄宣航领略过边关的绝美风景,也体验过边疆的残酷与寂寥。到北京参加阅兵,这是他之前想也不敢想的事。初来乍到,黄宣航需要从调整时差做起。知道自己基础差,他甚至利用方队组织看电影的时间,溜出来找教练员给自己纠正动作。
方队一轮又一轮的淘汰后,黄宣航掉到了危险边缘,并最终被淘汰。买好回原单位的车票后,黄宣航在方队的时间进入了倒计时。他不甘心,自己偷偷跑去没人的地方练习踢腿,没成想被教练员撞了个正着。或许是觉得动作还有可塑性,或许是被他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打动,在教练员的引导下,黄宣航竟然成功留队了。
难得的休息时间里,黄宣航喜欢听听音乐、翻翻书,尤其是那本《阅兵手记》。
训练间隙,方队的“灵魂歌手”高源不经意间“走红”了。自带喜感的他一直对外“宣称”,自己的梦想是当演员,而理想则是参加阅兵在天安门前走一遭。
高源入伍时,正赶上“9·3”阅兵刚刚结束,单位受阅归来的战友们到新兵连给大家做队列示范,惹得高源好生羡慕。朱日和沙场阅兵,因单位移防,高源错过了。而今年为了成功报名,他都没敢休假。这个苗族小伙子训练时敢于吃苦、努力勤奋,平时还发挥文艺特长,给大家带去欢乐。
7月,高源的家乡遭遇了特大洪灾,家里的农田都被淹了,可父母为了让他安心训练,一直对他隐瞒,直到他从新闻联播中得知消息后询问家人才了解到了情况。而彼时方队早已和家中取得联系,了解到了受损情况,并联系原单位对高源家中进行了救济。
训练场上的热火朝天和场下精细化的保障是分不开的。
方队保障人员利用休息时间组织活动。
婉转动听的“地表之声”广播,随队军医演示关节放松操,妙趣横生的吃西瓜比赛和小游戏,炊事班精心调配、送到训练场的各种间餐,温馨的集体生日……方队保障人员变着法地利用休息时间让队员们真正放松下来。
炊事班精心准备。
晚饭后短暂的空闲,阅兵训练场的大片电话亭就会被队员们占据。结束一天的训练,他们需要一个情感的宣泄渠道。
由于不能与家人实时联系,队员郑坤连儿子的降生都不知道。方队了解到情况后,主动联系到他的家人。那天晚饭前,饭堂的大屏幕突然播放起视频来,画面中郑坤的老婆抱着刚出生的儿子正向爸爸打招呼呢。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惊喜”,郑坤喜极而泣……
队员郑坤喜得贵子。
离开前,记者再次走进训练场,绿色方阵不躁不惊,如坚固的城垛,在等待着最后的检阅。此刻,已真正进入到了阅兵倒计时。
阅兵过后,有的人可能会再去天安门好好看看,骄傲地和同伴说国庆当天我从这里踢正步走过;有的人可能会休个长假去到大好河山,感受70岁祖国母亲的豁达与壮怀;而有的人则会脱下军装、离开军营,从此开启第二人生……
但无论如何,未来,他们中的每一个都会创造属于自己的英雄史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