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从最重要到最紧迫 习近平对香港在说什么 /

从最重要到最紧迫 习近平对香港在说什么

前后不过10天时间,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两次就香港局势表态。这已经相当不同寻常。须知,香港修例风波从6月初开始延烧数月,北京姿态一直较为克制,甚至被认为“超脱”,包括示威者在内,香港社会上下恐怕都一直采取边走边看策略,密切关注北京“出手”的迹象。而今天香港街头到校园都变身“战场”,局势已然彻底失控,北京已经到了不得不亮明底线的时刻。

习近平11月4日晚在上海进博会会晤林郑月娥。(资料图片)

习近平11月14日在巴西利亚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期间发表讲话。(AP)

外界多注意到,习近平11月14日在巴西利亚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期间,以及11月4日晚在上海进博会会晤香港特首林郑月娥期间,两次就香港局势发表讲话。从表面看,两次讲话都明确重申了“止暴制乱、恢复秩序”这八个大字,表明北京的最大关切或者说“底线”就是一条——香港不能乱。在北京看来,稳定是基础,否则一切无从谈起。

这一关切自然是北京一贯主张的,习近平的两次讲话在这一点上也是一致。但是在这相似的外衣下,却是北京截然不同的姿态。

官媒《人民日报》将习近平的讲话制成图片,在微博上广泛传播。(微博@人民日报)

其一,发话者身份与场合的不同,这可以从前后两次表态的措辞看出来。事实上,11月14日《新华社》受权发布的新闻通稿暗藏玄机。这甚至可以看作是中央政府对香港局势发表的官方声明。全文具有相当的严肃性和“刚性”约束,虽是以习近平名义发表,但是通稿明确声明这是“就香港局势表明中国政府严正立场”。而且,一个完完全全的内政问题,在如此重要的国际场合去谈,本身就说明了习近平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

相较之下,11月4日习近平当面告诫林郑月娥,则带有相当的个人色彩。当时《新华社》通稿披露了习近平的三段讲话,既有安抚也有勉励,却唯独没有“警告”,甚至“连反对外部势力干预”都没有出现在当时的通稿中,这不是偶然的。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当谈到当前的工作要求时,习近平“止暴制乱、恢复秩序是香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的说辞,而本月初习近平在上海接见林郑时的用词是“止暴制乱、恢复秩序是香港最重要的任务”。从“最重要的任务”到“最紧迫的任务”,显见随着最近局势升级,中央政府的关切也在随之提升。

其二,习近平对事件的定性。习近平在讲话中指,香港持续发生的激进暴力犯罪行为,严重践踏法治和社会秩序,严重破坏香港繁荣稳定,严重挑战“一国两制”原则底线,代表中央政府对事件进行了完整定性。

其三,习近平还强调,“中央将继续坚定支持行政长官带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坚定支持香港警方严正执法,坚定支持香港司法机构依法惩治暴力犯罪分子”。这三个“坚定”,事实上等于对香港所有管治力量提出了明确要求。这里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司法机构”。过去一段时间,围绕司法机构在止暴制乱中扮演的角色,社会上存在很多讨论,甚至是中央级媒体喉舌及部分本地人士对此也多有抱怨,认为司法机构作为不力,无法和其它管治力量形成合力。这一次,习近平对此等于提出了明确要求。

其四,习近平罕见地将矛头对准了外部势力,这是在其11月4日对话林郑时所没有的内容,然而外部势力却是形成和平息香港当下乱局的关键因素,也是北京迄今一直在忧虑的隐患。而在所有外部势力中,毫无疑问,美国是最重要的、也介入最深的外部势力,就在习近平发表对港讲话的同时,《香港民主与人权法案》还在美国参议院过关。习近平选择在美国的后院拉美就此做出表述,反对外部干涉的用意和决心不言自明。

与这次声明所瞄准的全都是迅速平息香港当下的各方力量不同,对比之下即可发现,习近平11月4日晚和林郑的讲话则是立足长远,近期平息乱局,远则呼吁全港上下尤其是香港采取有效措施化解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其立场不同,措辞的紧迫性当然是不一样的。

鉴于香港事态紧急,已经从街头袭扰到瘫痪公共秩序、暴力夺取高校“阵地”乃至酿成人人自危局面,这实际上已经将港府和北京逼到了一个“死角”。10天之内,这一背景的变化,成为“止暴制乱,恢复秩序”先是被习近平定性为“最重要的任务”,尔后演变为这次“最紧迫的任务”的原因。而且更重要的是,这已经不是北京定调差异的问题,而是北京的最高指示已经足够具体,足以让人们听明白,更具可操作性的实际行动将迅速铺开,街头暴力已经进入倒计时。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