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对华制裁一意孤行 美元霸权的终结之路 /

对华制裁一意孤行 美元霸权踏上终结之路?

随着中美角力持续不断,美国针对中国通信巨企华为进行无理打压的行为愈发升级。上周二(3日),路透社引述消息指,美国今年稍早曾考虑将华为加入财政部的指定制裁名单(SDN),启动经济制裁的"核选项"。消息指虽然当时一度搁置此选项,但此手段可能在未来数月重启。

在当今之世,基于美国庞大的经济体系及美元的广泛应用,美国经济制裁可算是其非军事手段中的核弹选项。毋容讳言,假如美国将华为加入SDN,将阻止一切美国企业与人与华为进行生意,更会将其踢出美国金融体系,禁止其使用美元交易,亦必然对华为造成无可估计的巨大伤害。不过,美国使用单方面制裁并非全无后果——这些单向制裁往往都是为了一己利益,难以服众,久而久之各国亦自然"人心思变",最终可能反过来威胁到美元的主导地位。

美国对华为的制裁则表明,贸易战的战场已经延伸到科技领域。(资料图片)

美国与中国全面角力的意图已昭然若揭,必然会重点针对中国科技巨企"出招",使中国产业无法继续向上流动并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使其落入经济学所谓的"中产陷阱"中。在此背景下,美国内一些对华鹰派亦会出尽全力,无所不用其极地针对中国5G巨头华为。故此,美国据报将华为列入制裁名单,似乎是"虽未至,亦不远矣"。不过,这亦不代表中国只能挨打,甚至最终得向美国屈服,因为美国经济制裁虽然效用强硬,但亦是一把双刃剑,不可以随便乱用。

美国的单方面经济制裁之所以能如此有效,是建基于在二战后的国际局势。美国乘着欧洲衰落及中国陷入内乱等有利环境,成功将美元推展成为"国际货币"。由于各国亦多以美元为储备货币增加了美元需求,而国际交易又以美元为主,形成了有利美元主导世界的良性循环。国际交易既以美元为主,一旦美国决定制裁某国或某实体,即使其只是按美国一己之需要,完全未有经过如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认同,亦几乎代表某国或某实体无法进行任何国际交易。

经济战上的穷兵黩武

然而,美国近年推出不少单面制裁,都是为了一己之利,无视国际意见而一意孤行。例如退出"伊朗核协议"重启伊朗制裁,又或是对委内瑞拉制裁。究其原因,都是两国不愿配合美国,美方希望施压或是扶植亲美政府上台。这些制裁并非国际上人人赞同,但由于美元的地位而被迫配合。不过,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有其历史形成的客观条件,美国利用美元地位作制裁同时,亦等同在"消费"其地位。如果这种制裁是各国心服口服,还不至于有太大负面影响;但如果各国多有不满,则恐怕不能不思考如何"绕过美元"继续进行交易。

去年美国重启伊朗制裁时,欧盟曾动用"阻断法令",令美国制裁令不能在欧盟区内生效。今年初,法、德、英为首三国更开始构思"支援贸易兑汇工具"(INSTEX),允许这几个国家以"物易物"方式绕过美元与伊朗交易。系统在6月28日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联合委员会会议上已证实正开始运作。除了中国和俄国这两个非欧盟国家一直想加入外,另外六个欧洲国家(比利时、丹麦、芬兰、荷兰、瑞典和挪威)本月初亦发声明加入INSTEX。另一方面,极之依赖石油出口的委内瑞拉在被制裁后,新创的"石油币"又被美国禁止企业使用,逐转而以人民币作石油结算货币,更甚至推销至其他国家使用。

英伦银行行长:须减少依赖美元

更甚至,像中俄这些没有被制裁、但却被美国针对的国家,也很有意识地开始"弃用"美元。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学院发展中心早前发表报告,俄罗斯2019年第二季度对华出口欧元结算比例提高至53%,从中国进口人民币结算比例提高至25%、而卢布比例则提高至5%。

将贸易放回国际秩序的大框架来看,各国在"核震慑"的影响下,热战已是"买少见少",尤其是大国之间根本不可能不惜代价直接军事冲突。经济战取而代之,惟其本质亦与战争相似,同样亦要消耙金钱和资源等。美国持续使用美元作武器,"穷兵黩武"的最终下场,可能是强迫其他国家加快绕过美元交易进行"去美元化"。

按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的统计,美元作为国际交易货币的普遍程度近年已有下跌趋势——美元占跨国交易的总量由2015年的47.87%下跌至2017年的41.27%;反之欧元交易则大幅增加,由2015年的29.75%,增至2017年的39.45%,与美元相差不到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亦反映美元占全世界储备货币的比重亦有下降趋势,在2018年第四季为止连跌两年(8季),2019年第一季轻微反弹后,第二季又创近年新低,只占61.63%。

正如今年8月英伦银行行长马克卡尼(Mark Carney),在美国出席Jackson Hole全球央行行长年会上表示,各国须减少对美元的依赖。虽然他当时并非针对美国滥用单方制裁而发言,但无疑各国对美元已开始产生怀疑,而擅用美元有恃无恐的时代也许会开始改变。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