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美国伊朗陷战火边缘 世界都成了火药桶 /

美国伊朗陷战火边缘 中东乃至世界都成了火药桶

分析评论撰文:叶德豪

在西方,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特朗普对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圣城军”指挥官苏莱曼尼(Qassem Soleimani)的刺杀,就好比那个引发一连串蝴蝶效应的“钉子”,接下来“坏铁蹄”、“折战马”、“伤骑士”、“输战斗”甚至是“亡帝国”似乎已在预料之中。至少目前来看,以苏莱曼尼之死作为引线,整个中东乃至世界都成了火药桶,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阴云已开始密布于各个角落。

中东会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战吗,苏莱曼尼是谁,美军为什么要刺杀苏莱曼尼,美国得到了什么,伊朗会进行怎么样的报复,是谁在乱局中渔利,中国和俄罗斯打算如何做,中东局势将往何处去,这些是各方普遍关心的话题。本组议题将围绕以上问题展开讨论和阐述,请敬关注。

【苏莱曼尼之死】系列

“游戏有输亦有赢”是大家常听到的话。不过,自特朗普上周五(1月3日)下令杀死苏莱曼尼后,除了引起伊朗周三(1月8日)向伊拉克美军驻点作出攻击报复外,也在伊朗停止遵守所有核协议条款后,逼得欧洲各国急忙寻求一致回应。环顾全球,大家似乎只看到输家,而没有找到赢家。

事件爆发后,全球各国一致要求各方克制,连伊朗死敌沙特也不敢公开认同特朗普的决定。美国欧洲“盟友”的主旋律,还是要求各方不要让局势升温。德国是“各打五十大板”的表示伊朗也要为局势升级负责;被特朗普本人“称赞”为“英国特朗普”的英国首相约翰逊(Boris Johnson)则只敢说“由于苏莱曼尼带来以千计平民及西方人员的死亡,我们绝不会为其死去而难过”,“不过再谈报复只会引起更多暴力”。

大批民众出席1月8日苏莱曼尼遗体入土良为安的仪式。(路透社)

环宇奇葩:以色列与巴西

表态较为“特别”的两个国家领袖,只有以色列和巴西。首先,人称“热带特朗普”的总统博尔索纳罗(Jair Bolsonaro)领导的巴西政府声明:“得知美国近几日在伊拉克的行动后,巴西政府表明支持(美国)对抗恐怖主义的灾难。”此说正如配合了美国在2007年将“圣城军”订为恐怖组织、在2011年以恐怖活动为名制裁苏莱曼尼的做法。

不过,巴西远在天边,在中东也没有重大利益,其表态只是意识形态上的表忠,并不表示巴西在此中有何实际利益。

另一方面,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却是把特朗普的鞋底当成蛋糕,毫不脸红的直称:“特朗普总统行动坚定、有力而迅速,值得高度赞扬。我想重伸,在安全、和平及自卫的正义挑战中,以色列完全跟美国站在一起。”

遭贪腐起诉的内塔尼亚胡,本年3月将面对以色列一年之内第三次大选,似乎想藉区内不稳定之机,重新凝聚国人支持。(路透社)

可是,内塔尼亚胡在事件爆发后马上从希腊匆忙赶回国,又将以色列驻外使馆提高戒备状态,而以色列其他官员,甚至内塔尼亚胡本人的闭门表态,也表明“这不是以色列的事,而是美国的事,我们不想被卷入其中”。

虽然如此,如果一场游戏必定有赢家亦有输家的话,以色列可算是特朗普这次躁动中唯一算得上是赢家的国家。

以色列与伊朗的不解之怨

在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冲突中,理论上所有伊斯兰国家也与巴勒斯坦站在同一阵线,然而在诸如沙特等国经常“口惠而实不至”的情况下,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的伊朗,可算是站在对抗以色列的最前线,其中最明显的战线在于伊朗支持的黎巴嫩真主党自1980年代以来与以色列连年不止的冲突。

自以色列于1982年入侵黎巴嫩南部清剿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之后,真主党军事势力逐渐形成。此后在1993年、1996年和2006年,以色列三次入侵黎巴嫩,也是出于其清扫、报复真主党军事人员的意图。

以色列军队与真主党的交战,数十年来几乎从无止息。最近较为突出的交锋在出于去年8月底和9月初,当时以色列以制止伊朗向真主党等武装组织运送精准导弹为由,对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多个地点发动攻击,期间造成真主党人员伤亡,后者因而以反坦克导弹射入以色列境内,以色列继而炮轰南黎巴嫩村落还轰。类似的你来我往,基本上是常态。

到了去年11月,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Ayatollah Ali Khamenei)意图向国际社会解释伊朗并非主张反犹太主义的时候竟说:“主张铲除以色列这个国家,不等同于主张要铲除犹太民族。这只代表,在巴勒斯坦这块土地上的人民,无论是穆斯林、基督教徒,还是犹太人,也应该选择他们的政府。”然而,在以色列已将其国家的宪政地位定义为犹太人的国家之后,铲除以色列对不少以色列人而言与消灭犹太人无异。可见,伊朗与以色列之间的矛盾有多深。

海湾局势造就以色列“先发制人”借口

广泛被认为拥有核武的以色列,一直担心伊朗最终能发展出核武,总想找一个不会被报复的机会,一举“先发制人”去除伊朗所有武装。这显然要靠美国撑腰。

特朗普得知伊拉克军事基地遇袭的消息后,声言“明早再发声明”。(Twitter@realDonaldTrump)

然而,在2015年奥巴马主政美国的时代,作为以色列传统盟友的美国,却成功拉拢伊朗签下“伊朗核协议”,容许后者逐步和平发展核技术,又解除原有制裁,使以色列“先发制人”的路途愈走愈远。当时盛怒的内塔尼亚胡就直指协议是“历史性错误”。

遇上将核协议形容为“灾难”、“史上最差协议”的特朗普,内塔尼亚胡当然跟他一拍即合。在特朗普于2018年5月退出核协议之前,以色列就突然得到有近10万份文件的“伊朗核档案”,指责伊朗一直有意发展核武(而非止于核能技术),为特朗普撕毁协议的动作先做好铺垫。(根据后来的分析,有关档案只显示伊朗曾经意图发展核武,并在2003年中止大部份工作,没有证据显示伊朗有违反核协议的条款。)

如今特朗普杀死在伊朗声望极高、无论支持政府还是反对政府的人士也对之极其尊重的苏莱曼尼,迫得伊朗无法不得不直接报复(而非透过与伊朗亲近的区内武装组织),已逐渐造成以色列“先发制人”的借口。若果美国对伊朗的飞弹袭击,进行任何规模的报复性攻击,这很可能就足够以色列作为主动出击的理据;然若美国仍以谋定而后动的做法应对,在这种紧张局面之下,以色列要寻得开战的借口,似乎只是早晚之事。

当然,即使以色列能先发制人一举消除伊朗的武力威胁,这只会是“一时之利”,长远将造成以伊两国之间更大的仇恨,让以色列人永远只能活在不安稳之中,无论对以色列这个国家,还是巴勒斯坦这块土地上面的犹太人,也谈不上是什么真正的利益。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