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疫情防控 中国还有哪些漏洞没堵上? /

疫情防控 中国还有哪些漏洞没堵上?

随着媒体的宣传报道以及武汉封城消息传出,全国各地对新型肺炎病毒防治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行动。

我一直在关注疫情发展和各地防控情况。近几日,笔者通过电话、视频、微信等方式对亲友、老乡、同学、学生和熟悉的县乡村干部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了解其所在地区的疫情防控及民生情况,人员所在地域范围涉及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陕西、山西、安徽、四川、重庆、云南、新疆、内蒙古、青海等十多个省份。

综合分析后认为,当前疫情防控工作应当重视农村地区这一薄弱环节,关注疫情信息治理,加强民生保障,核心在于提升地方政府的疫情认知和行动能力。

一、疫情防控网络中的薄弱环节

截至1月25日晚,全国30个省市启动一级响应机制,各地政府迅速发布相应政策,明确要求各地停止集市、集会、演出等人群聚集活动,实行交通和流动人口管理,加强采集和关注近期从武汉返回人员的信息和情况,并采用官方媒体、电视、新媒体等方式宣传疫情防控措施。

从全国来看,除湖北省之外,河南省的疫情防控反应较为迅速,该省26号起大多数农村地区开始封路封村拒绝外来车辆进入和穿行,乡、村工作人员在路口开始值班排查流动人员,乡村干部在有武汉返乡人员的家门口贴警示语。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笔者了解到,同一时期的安徽合肥、广东惠州、新疆阿勒泰等地也有不少村子自发封村拒绝外来车辆进入;河南、河北唐山、陕西榆林、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和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云南昆明市等地于25-28号之间停运了公共交通工具。

1月28日,钟南山院士在接受新华社采访中指出,中国疫情之所以能够得到迅速控制,很大程度上在于采取了“早发现、早隔离”的举措,隔离虽然是最原始但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在流动速度愈发快的时代,全国范围内自城市到农村形成的人员流动控制网络,对于截断“病毒人传人”、控制疫情传播起到很大作用。政府采取的停运公共交通、流动人口排查,号召的“戴口罩、勤洗手、少出门”以及进出超市药店等公共场所必须戴口罩的措施,几乎在所有城市地区(包括县城)实现。

但总体而言,农村(乡镇和农村)地区仍是疫情防控的薄弱环节。例如政府虽然强制关闭了棋牌室、KTV、酒店、餐馆等餐饮娱乐场所,但有的乡镇农村人口仍然聚众打牌、打麻将、喝酒;虽然政府明确号召大家不要走亲访友、串门聊天、举办宴席,但有的农村近几日仍有这些操作;甚至有的村民对疫情不以为然,绝大多数人(包括村干部)出门不戴口罩,有的武汉返乡人员照常到邻居家里打麻将,而负责给武汉返乡人员测量体温的村医也不戴口罩。

农村是外出务工流动人口返乡的聚集地,也是公共医疗卫生基础薄弱的地带,一旦发生疫情后果将不堪设想。

如上现象的出现,有两个直接原因:

第一,村民的认知程度存在差异,不少村民认为事情没有发生在身边,与自己没有关系;还有村民碍于情面,不好意思戴口罩、拒绝来访的亲友;也有村民存在侥幸心理,觉得不会被病毒传染。

第二,地方政府对农村疫情防控重视程度不够,疫情防控措施和宣传劝导工作不到位。有被访谈人表示,“村长家隔壁就是(私人)麻将场,他只通知大家不要打麻将,但还是有人打麻将,他也不制止。”

二、居民疫情认知和日常生活问题

从访谈情况看,居民对疫情的认知基本上是清晰正面的,更加关注“少出门、戴口罩、勤洗手”等疫情预防性知识,也更加相信官方媒体发布的信息。

但是,很多地区确曾出现“某地确诊一例”“某地发现疫情”“某地发现病毒感染者”,造成一定的社会恐慌,甚至导致地区民众“谈(武)汉色变”,对武汉来的人、车一概排斥;也有不少关于疫情防治的不实信息,例如“四点到四点半飞机洒消毒水”“白酒消毒法”“熏艾草消毒法”“滴香油抗病毒”等;还有一些悲观言论,例如“2020中国大灾难”“新冠病毒导致中国经济倒退20年”;也有不少关于武汉疫情的不实言论,例如“武汉医院里有三具‘尸体’没人管?”等。

谣言信息传播多数是通过微信、微博、QQ群等网络新媒体,而更容易被谣言蒙蔽的人是中老年人以及对疫情非常敏感的人,有的人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转发未经证实的信息。

而最有力的辟谣者是政府和有影响力的媒体。在这次疫情谣言治理中,各级各地政府的反应是及时有效的,真实信息能够让广大市民和农民以更加从容、科学的心态应对疫情。

而在社区和家庭之中,辟谣者多为社区或村干部以及知识文化程度较高的年轻子女,他们对网络信息更加有辨识力,也更加注意信息的来源渠道,也会到官方媒体求证。

可以预见,谣言在未来一个时段仍会随时兴起,而失控的谣言会引起群体极化行动,影响社会政治秩序和疫情防控工作,因而各级各地政府应当对此保持警惕状态。

政府一级响应机制的启动以及各地封城信息的传播在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疫情的同时确实也引起人们的情绪紧张,个别城市个别地段的个别超市也曾出现物资抢购现象,个别农村地区超市也曾出现面粉断货现象,就连笔者本人也曾去超市大量购物“囤货”了。

超市里部分食品被抢购一空(图/界面新闻)

然而,政府对市场物资价格的控制以及对居民生活物资的充分保障很快缓解了大家“无粮过冬”的担忧。例如26日郑州市民反映二七路大商超市白菜价格涨至一斤7元,27日郑州市市场监管局对超市作出50万元的行政处罚,就大大缓和和稳定了市民情绪。政府有必要继续做好市场物价监管,确保市民农民生活物资供应,不能让疫情影响居民正常生活,如此才能获得群众对疫情防控工作的最大力度支持和参与。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全国各地区普遍出现了口罩、酒精等防疫用品售罄、短缺的现象,各地居民对此的需求也日趋迫切。政府应当督促相关企业加快生产,在保障重点疫情地区所需物资的同时,尽快向全国各地输送相应物资。

三、不同群体和地区疫情防控的差异与治理

在疫情防控实践中,我们看到不同群体、不同地区的重视程度、防控效果也不同。

从个体层面看,城市居民相对农村居民,更多人愿意采取官方推荐的疫情防控措施,对疫情的重视程度更高;在家庭里,年轻人、女性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相较中老年人、男性和受教育年限较短的群体更加愿意采取防疫措施;同时也存在,越是距离武汉地区或武汉返回人员远的民众心态越是从容,对疫情的重视和防控可能会较弱;但本县区有患者确诊或病毒感染的消息(无论是否属实)都会引起人们的紧张和对疫情的重视。针对不同群体的差异化、精细化疫情防控措施有待加强和完善。

从总体防疫措施和效果看,同一地区的城市比农村措施更健全、落实更到位、工作更细致,这主要与城乡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差异有关;而从不同省市地区看,政府重视程度越高、管控力度越强(治理能力强)的地区效果更好。不同地区(省市)政府的重视程度主要体现为,省市及地方政府相关政策发布、宣传、落实、监督是否及时到位,人力物力动员和保障程度是否到位,各类举措是否得当;而同一地区(省市)不同区域政府的落实情况不同主要取决于,县乡、区街的基层政府官员对疫情的认知程度是否准确到位、对政策的理解和执行能力是否足够。

据初步了解的情况看,全国各地政府都在防控疫情,但有的地方举措得力、效果明显,有的地方却防控松懈、防控举措似有似无;有的地方疫情防控过度、方式方法欠佳,例如挖坑、堆积泥土或砖石封路妨碍正常交通,再如将武汉返乡人员视为“异类”“敌人”“举报对象”,在武汉返乡人员门口拉醒目的横幅标语,引起当事人的反感甚至反抗心理,等等;有的地方的疫情防控工作却流于形式,例如乡村干部在聚众打牌、吃酒等方面仅宣传而不劝导制止。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这场防疫战斗中,没有人是旁观者。在并肩抗战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疫情防控中存在的一些漏洞和问题,只有我们将短板补齐,才能迎来疫情防控工作的胜利。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