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盘点中国一季度数据 能“活下去”吗? /

赵晓:盘点中国一季度数据 能“活下去”吗?

▍中国一季度GDP萎缩6.8%,怎么看?

4月17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季度的经济数据,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GDP同比负增长6.8%。这是自1992年开始有季度数据以来,中国经济第一次出现萎缩,甚至也是1976年以来的首次严重下滑。

我过去讲过,财富增长或者说涨潮的时候已经过去了,现在正经历财富消灭或者说是退潮的时候,而病毒冲击显然让这一切更加严重,如火上浇油。

一季度中国经济-6.8%增长,这数据是否可信?

法国兴业银行经济学家姚伟指出,1-2月份中国大陆的工业生产总值缩水了13.5%,3月份减少至1.1%。因此目前官方公布的-6.8%的增长水平,只有在3月份已经全力运转的情况下才能做到,但实际上3月份整个中国大陆刚开始逐渐解封,有些地区3月末至4月初才开始逐渐解封。所以,这数据难以置信。

我的一位学生刚好最近在研究中国顶尖11个大城市核心区商圈的经济恢复情况,使用了“客流量”的大数据来建构指数(见下图)。观察他们的研究数据,以2020年1月13-19号为基准100水平,一月份明显是全国各大城市核心商圈客流量崩坍的时间段,相比正常水平最高跌去了80%以上,三月份有所恢复,但也仅仅到“刚刚及格”的水平,和上一年客流量水平比还是相差了约50个百分点。从全国各城市比较看,上海南京路的商圈客流量在4月初超过了上一年的水平,除此之外全国10城仍在疫情挣扎当中,其中北京王府井商圈的客流量和2019年相比,相差了整整100个百分点。

中国城市核心商圈和去年同比的客流量到3月份仍是严重的负增长,其他地方就更不用说了。如果说3月份中国经济已经全面恢复、全力运转,这未免太考验信心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基于中国大陆的工业生产、零售业销售,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推测出第一季度的GDP预计同比萎缩8%;《华尔街日报》调查的14位经济学家的预期中值是-8.3%;高盛的预测是-9%。应该说,外界判断的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显然比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数据有差距,但相差不算太大,因此一季度GDP增长数据还是勉强可以让人接受的。

▍再看“就业数据”

专业人士、高智商人士难以接受的是一季度的就业数据。

据国家统计局发言人称,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29万人,其中3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9%,比2月份下降0.3个百分点。

一季度中国经济创纪录地负增长。工业生产(同比-8.4%)、服务业生产(超过-10%)也全都是负增长,到处停工裁员,实在令人无法想象新增就业从何而来,难道天上掉馅饼了吗?

对比一下:美国疫情爆发仅仅四周,第一次申请失业金的人数已经累计达到2200万,大约占劳动力总数的八分之一,一举抹平了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全部增幅,12年来的就业增长一个月全部付诸东流。如果持续这一趋势,经济学家预测,未来预计失业人数还将增长一倍,达到4000万人的规模。失业率最早将在本月飙升至20%,甚至会达到30%的高位——那将超过上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时期失业率25%的历史纪录。

相比美国的惨状,我们难道有“刀枪不入”的本事,或者存在着一种叫做“中国式失业”的神奇东东?

有人解释是因为企业玩了花招。某高管揭示了他所在企业增加就业的人数来源:先解雇100人,然后再聘请其中20人,这不就等于新增了20个就业岗位吗?而且因为新增了20个就业岗位从而拿到了政府补贴。然而,这显然不符合宏观经济学以及国民经济核算原理。微观或许可以这么玩,但加减结果总失业还是增加了80人,宏观上无论如何玩不过去的。

另一种解释是,的确存在着“中国式失业”。世界上有两种统计:“统计”和“中国式统计”。人家统计的是“马”,我们统计的是“白马”。

比如,国家统计局就业数据其实仅涵盖4.42亿的城镇劳动人口,在经济波动中更容易受害的2.9亿农民工全部排除在外。此外,每月进行调查时只用约12万家(户)作为样本,仅占城镇劳动人口的0.03%。如此,失业数据当然就是“中国式失业”数据。这个解释不无道理。

再比如,2019年12月24日《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意见》中“规范企业裁员行为”的条文,被质疑强制阻止企业裁员,刻意降低失业人数,因为不论是降低薪酬、减少工时,还是所谓“轮岗轮休”和“在岗培训”,都还算“保留劳动关系”。尽管这些人已等同“变相失业”,但依然统计在“就业”之列。

统计口径和定义不同,数据不能完全比较,特别是不能和国外数据简单比较。但即便如此,只要能够以“白马”比“白马”,增长比率也还不至于发生根本改变!所以,还是有不能让人理解的“谜”在里面。希望哪位高人能够指教我。

▍真实、全面的失业数据究竟多少?

让我们放下官方数据,来参照、对比一下其他相关数据。

天眼查,中国一家专业的企业数据公司。其数据显示:一季度有超过46万家企业倒闭,其中逾三分之一营业不足三年。46万家企业倒闭,那多少人失业呢?百万、数百万有木有?

相关消息:一季度有2996家影视公司破产,12000多家教育培训机构消失,5万多家餐馆关门……这又有多少人失业,自己想去吧!

“中小微”活不了,不少大企业也难!据报道,3月18日起,富士康停止深圳、郑州等多个厂区的招工;同为苹果手机生产代工的上海昌硕,现在也不加班,员工只领底薪2,500元;拥有1200多名员工的港资玩具制造商东莞泛达玩具公司,3月18日宣布结业,目前还有拖欠员工工资的情况;更有今年前两个月100多家房企裁员;4月初,碧桂园传出裁员30,000人。碧桂园内部人士确认,集团2019年员工数比上年末减少约2.9万,其中2.5万人“转岗”。

病毒冲击下,中国企业的招聘需求锐减,北上广用工需求跌破三成。猎聘大数据研究院《2020应届毕业生春招求职报告》显示:截至3月31日,在春招季(2月3日以来)活跃求职的2020年应届生较2019年增加了56%,但企业对应届生的招聘需求规模同比下降22%。其中,北上广深的应届生招聘需求近三年来首次跌破三成。

工作不好找,薪水必下降。中国招聘网“智联招聘”3月中旬对超过7,000名工人的问卷调查显示,超6成受访者表示遭到降薪、迟发薪或欠薪的情况;BOSS直聘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年应届生岗位的平均招聘薪资为5838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4.1%。

真实、全面的失业数据究竟多少?

学者判断,截至3月底,全中国仍有7,000万至8,000万人尚未复工,其中7成以上是农民工,人数约在5000万左右,约占全部2.9亿农民工数量的17%(张斌,2020)。

有人估计,今年头2个多月来,服务业没有复工的人数就达到了2.2亿人;加上中小企业3,000万无工可复人员,再加上规模以上工业的500万无工可复人员,全部加起来大约2.6亿人没有复工(《财经冷眼》2020)。

另有估算,病毒冲击下,中国最多可能2.05亿工人失业(刘陈杰,2020),即中国全部7.75亿劳动力的25%,也就是意味着失业率将高达四分之一,与美国的情形较为接近。这是危言耸听还是真正可能发生、需要未雨绸缪的情形呢?希望是前者,但显然要按后者作准备。有道是,朝最好处作设想,朝最坏处作准备。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去年底曾向媒体解释为什么国家要将2020经济增长目标定为6%,因为就业需要,“中国若要基本满足1100万就业需求,需要GDP增长保持在6%左右,一旦低于6%,就业问题恐怕恶化”。现在超过6%的负增长,就业居然还增长了200多万,那还用得着保6%的正增长、费那么多辛苦干嘛?!

诚信是建构现代文明大厦的材料,谎言是通向地狱的第一步。我们什么时候能够真正做到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呢?

从朱镕基总理世纪之交题词国家会计学院“不作假帐”到今天,已经20年了;从毛泽东1942年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批评一些人写文章“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到今天,已经近一个世纪了;从班固《汉书》指出“河间献王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中华书局标点本《汉书》2410页)”已经2000年了;实事求是对于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政府,我们的民众,依然在路上!

为什么这么难,因为我们从不把说真话当信仰,既没有古希腊“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毅然决然的信念,也没有希伯来-基督教视说真话为生命,“作假见证”为罪恶的坚定信仰。

▍我们,能“活下去”吗?

2020是庚子年。上一个庚子年也就是1960年,中国出现数千年万饿死的大饥荒。过去说是天灾,现在承认是“人祸”为主。2020又一个庚子年,“活下去”再次成了中华民族、中国企业以及中国百姓的最大挑战!

“活下来”,需要了解真实的情况,需要政府及时“救死扶伤”,需要社会各界同舟共济、全力抗疫!

如果只是一季度受疫情冲击统计数据差一点,问题并不大,但政府有关方面特别是决策者必须了解真实情况,并且敢于面对最严峻的挑战。如果数据不真实,就像一开始断言病毒“可防可控”那样,恰恰是最容易出问题的。

一季度过后,真正需要担心的是,接下来还会不会有第二波——国际需求的冲击,以及第三波——中国国内需求的冲击;真正需要担心的是,中国的中小微企业在政府救济力度不足同时市场需求崩溃的情况下,一口气接不上去,会不会出现大面积崩坍;更加需要担心的是,中国缺乏社会保障、缺乏“软基建”(教育、医疗、失业、养老防护网)的底层收入群体会能不能“活下来”(不出现病毒的二次爆发,不感染病毒)、“活下去”(基本生存有保障)。

我一再强调,如果中小微企业垮了,底层群体完了,那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就真的掉进深渊了!这个时侯,统计数据必须及时、真实、全面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状况,从而避免掉以轻心,贻误时机,铸成大错。

目前判断,第二波冲击的可能性很大。西方各国疫情次第爆发后,中国的订单明显一个个国家都在减少。中国人现在越来越多的认识到,我们和国际共存亡。独立机构TS Lombard预测,中国大陆第二季度出口恐暴跌40%。如果后续订单跟不上,中国的涉外需求就业6000万就可能出现危险,将影响到约2亿的中国家庭人口。

第三波冲击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甚至在目前的情况下几乎是必然的。原因就在于,虽然有些人富可敌国,但多数老百姓本来就没什么钱,现在经济下行就更没钱了;不仅没钱再加上对未来收入增长预期极度悲观;在这种情况下,消费将出现前所未有的收紧趋势,从而引发国内市场的趋势性低迷。

据国内权威机构数据:2018年底,我们国家共有13.95亿人,但却有5.6亿人存款为0。对此,专家解释称,0~15岁的人群就高达2.486亿人,而16~20岁的人群,多数人也无存款,如此就是3亿人;还有2.6亿的城市低收入群体、农村老人、残疾人或低保户等,也都没有多少存款。所以,我国有5.6亿人存款为0。

2019年上半年末,中国住户存款余额77.66万亿,人均储蓄存款5万多人民币。请千万注意,这是“人均”,说你和马云人均收入多少,不见得有意义。所以,这清楚地意味着,中国家庭抵御突发性风险的能力相当薄弱。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主任甘犁等调研发现,约4成接受调查的中国家庭表示今年会减少消费,有36.2%的家庭表示如果失去收入,目前的储蓄仅能维持3个月以内的家庭开支。

一季度,国家统计局报出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下降3.9%。不难想象,实际情况只会更糟!老百姓没有钱,何谈消费?中国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5.8%,1-2月下降20.5%。短期只是病毒冲击,长期却必然受收入拖累!

雪上加霜的是,当前高企的物还将进一步削弱消费动能。一季度,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增长4.9%,收入降,物价涨,老百姓怎么消费?

疫情的冲击消失了,中国经济放缓的长期力量还会起作用,包括传统增长动能消失、人口快速老龄化,体制障碍、全球化3.0引发的国际自由贸易和投资的壁垒等,这些都会导致中国普通民众的消费意愿长期性下降。

如此,情况其实非常严重,并且可能日益严重!如果考虑到疫情可能根本改变世界格局,疫情后某些经济冲击和演变可能常态化,那目前以及未来两天年内最大的问题显然不是别的,正是中小微企业与底层收入者“活下来”的问题。

我们,能活下去吗?

中国每年需创造1100万新增就业才能满足学生毕业和农民转向城镇工作的需要,其中主要是满足700万至800万新毕业大学生就业。2020年将新增40万毕业生,创下历史新高。大学生们如何就业,也是一个头疼的问题。

4月17日中信改革发展基金会官员的消息,地方政府2020年全年基建总投资可能高达22万亿至26万亿元人民币。基建在发力但远水不解近渴,且会加剧“国进民退”以及“国富民穷”的痼疾。然而,笔者等一直呼吁的政府向民众和民企直接发放紧急救助资金到目前为止还只是意思意思,连“毛毛雨”都谈不上。

基础建设引导的经济刺激是对的,但“救死扶伤”行不通,直接保障中小微以及直接提高消费者收入才能迅速奏效!

4月17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一季度统计数据的同一天,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首提出“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其中“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放在第一、第二位。

“六稳”变“六保”,保就业第一,表面中央已经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政策措施何在?全世界都在发钱稳定民生,我们是大国,除了发新闻外,理应做得更多,再次建议简单、粗暴、大放、有力地发钱,至少保障底层收入群体能靠国家救济活上三个月,此外,放贷、减租、降税,能使的招全使上!

有位省级官员近日疾呼,要有一场“政策的革命”,加大“救助力度”!

我同意!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