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疫情之下华人商铺整体歇菜,但... /

疫情华人商铺整体歇菜,但有人私下赚得盆满钵盈

意大利疫情累计确诊超20万,对于只有6000万人口的意大利来说,数量是非常庞大的,和大多数国家一样,意大利全国进入紧急状态,除药店和超市这些民生行业坚持营业之外,其他行业也陷入停摆。再高峰期,意大利医疗系统也曾经经历过混乱,但并非想象中的一塌糊涂,他们大部分轻症患者都是在家隔离,而非全部涌入医院,在医院治疗的都是重症患者。对于他们来说把每一个确诊患者都收入医院治疗是不现实,只能按照医学伦理,有选择的治疗。事实上轻症患者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靠得是其本身的抵抗力而非治疗,这一点毋庸置疑。

受疫情影响,在意大利的几十万华人也陷入了停工居家的困境。由于其从事的工作基本上非民生必需行业,同样在禁工范围内,在加上华人本身的忧患意识,就算没有禁工命令,同样也会关门居家了。但有一个行业却脱颖而出,反而赚的盆满钵盈,那就是中国食品店。

(当地华人储备物资)

我们知道中国人无论去哪个国家,自己的饮食习惯是难以改变的,在意大利的华人也不例外。在意大利吃的还是大米饭,烧的还是中国菜,其他菜品只是作为辅助或者第二选择。随着人数增多,对于中国食品的需求与日俱增。贸易的便利也为这种需求提供了可能,于是当地的中国食品店应运而生。在华人聚集的地区,你可以在中国食品店买到大部分中国食品,包括我们经常吃的中国面条粉丝,包装类菜干以及豆腐乳等等,只要想得到基本能买得到。进货途径除了当地采购,剩下的都是从中国发出去的。有些常用的,比如中国面条,华人干脆就在意大利开厂自己生产,中国蔬菜干脆在意大利种植,用以供应特定的华人群体。

这种中国食品店虽然卖的是吃的东西,但未属于规模性超市,最多只能算杂货铺之类的,所以也在这次禁工范围之内。对于拥有保质期的食品,无疑多关门一天其使用时间就会少了一天,这是致命的。意大利对食品的监管是非常严格的,一旦发现过期或者不合格的食品,可以罚你倾家荡产,这是一个不得不重视的问题。其实很多时候,中国食品店都在游离于这种灰色边缘,被查被罚不是没有,而是避免不了。本以为疫情之下停工停产,中国食品店也难逃厄运了,但一直建立起来的生活习惯和华人圈子救了他们,营业额不降反升,好多年的存货一扫而空。

从疫情初期,商铺工厂并未立马歇业,特别是相对封闭的华人代工工场是最后一批停工的。代工工场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少则五六个人,多则几十上百人,并且大部分工人都是华人,工场老板是提供一日三餐的,可见其对中国食品的需求有多大。这一部分人在中国食品店还在营业期间就备了很多货,除去顾客上门购物之外,中国食品店也提供送货上门服务,相互之间都留有联系方式,这种“熟人经济”在接下来的日子发挥的淋漓尽致,为中国食品店在关门期间反而销量大增提供了保障。

随着停工范围进一步扩大,中国食品店也不得关门了。而这种街上空无一人,所有商业停工的状况,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疫情的担忧甚至产生了恐慌的情绪。出现食品和生活必需品抢购是普遍现象。原先华人储备食品还算正常范围,到了这个时候几乎达到疯狂的地步,有些人买光了货架上所有的面包,所有的牛奶,而作为主食的中国食品自然是必备的选择。这一部分需要被恐慌性囤积释放出来,中国食品店作为供应商,虽然关门了,但是比平时更忙了。在不违反禁令的情况下,只能通过通讯联系,送货上门。而这一部分顾客都是以前建立起来的客户群体,这时候发挥作用了。

在禁令期间,就算送货上门,出行也不方便,需要填写自我声明表格,还不能被查到自我声明不诚实。所以送货上门必须一次性大量采购才会送,并且还必须现结。即使这样,中国食品店还不想送,因为让他送货的人实在多,商品本身就不够卖,电话抢购,讲关系套人情,才会让他们留着给你,完全是卖方主导的市场,话语权卖方独大。只要是货,谁还计较什么时候的货,什么品质的货,甚至称重之类的货,几斤几两根本没有人计较,十斤给个七八斤照样收十斤的钱。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华人囤积了够吃几个月的食品,中国食品店虽然关门,私下里还是赚的盆满钵盈,真是命也运也。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