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吉林封城"惹关注 疫情复发抑或新闻现象 /

"吉林封城"惹中外关注 疫情复发抑或新闻现象

吉林省近日出现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反弹迹象,据《澎湃新闻》5月14日报道,内地5月12日新增6宗本土病例,均与吉林省舒兰市的"聚集性疫情"有关。自舒兰市5月7日通报首例本土确诊病例以来,该源头不明的本地传染链已涉及至少22人,并扩散至辽宁省。

5月13日,有鉴于下辖舒兰市疫情反复,吉林市宣布进一步升级疫情管控措施,除了全面封闭管理之外,出城也需持核酸检测阴性的证明。

"加个‘市’字就更清晰易懂"

吉林市疫情升温,引起中外关注,然而早在其"封城"之前,黑龙江省会哈尔滨和个别边境城市都出现过类似情况,那为甚么吉林市会特别受人注目呢?

虽然看来好像太直白,但吉林情况曝光度特别高,有可能纯属是名字混淆之过,吉林市与所属省份同名,一旦不留神新闻标题和简介的一字之差,下意识以为是封锁了人口超过2500万的吉林省,当然会在扫读互联网资讯时一下子留神起来,以为内地疫情再次大爆发。

实则即使在内地网络,当官方央视在微博推送"吉林"火车站停运,有网民就认为:"这新闻说的虽然没有错,但加个‘市’字就更清晰易懂吧!要不估计很多人以为吉林全省火车站都停运了呢。"

有自称是本地人的网民亦表示:"作为吉林市人每次看到各种有吉林字样的新闻都要分辨半天说的是吉林市还是吉林省……结果每次说的都是吉林省,这回却反过来了。"

两种"封城"不可同日而语

确实吉林市作为吉林省的第二大城市,人口超过4百万,实施"封城"措施也不可说是一宗无关痛痒的小事。可是一如此前4月底黑龙江疫情,其中引发了不成比例的新闻现象:传媒和网络讨论非常炽烈,官方公布情况却不算太严重。

为何两者会脱了钩呢?就拿"封城"一词来说,这讲法源自1月23日起武汉以至湖北全面封锁,进出交通断绝,小区对外封闭,部份市县村更一度执行严格"居家令"。如是者"封城"一词成为"事态严重"的代名词,一出现就代表某地已经进入紧急状态。

毋可否认,舒兰市表明进入"战时状态",但不单官方从未用上"封城"—词,而就算传媒形容管控升级为"封城",与时为重灾区的湖北相比,其防疫措施的严厉程度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吉林市暂停了火车客运服务,但严格来说不是封城,市内民众要前往或返回外地,仍可于48小时内自费检测病毒,凭健康证明离开。市镇乡村严防随意出入,但远未至于强制全城"居家隔离"。其他如停课、暂停举办"聚集性活动"、排查旅居人士,就大致都是出现本地"聚集性疫情"时的常规操作。

国民有防疫意识、官方有应急经验

其实早在2月初,内地官方已使用"封闭式管理"一词,在此范畴下各地可因地制宜,严格起上来可实施"湖北式"封城和居家令,宽松起上来则纯粹是上海市般控制小区人流和加强检疫体温。只不过在大众传媒语境之中,这些松紧不一的做法都可能被统称或被误解为"封城",间中放大了疫情的严重程度。

无论是吉林市传染链1人传22人,抑或是哈尔滨院内感染约80人,与1月底至2月初全国大爆发相比,一则国民和企业都有足够防疫意识和资源,社区传染风险大降,二则官方已有应急计划和经验,例如一旦发现如吉林市般源头不明的大规模传染圈,就立刻重手"封闭式管理"。

身在疫区的国民担忧健康也担心生计,惶惶不可终日是人之常情,但扩大至引起跨网络世界的焦虑感,似乎就源于对疫情破坏力的惨痛记忆,以至于少许暗示都足以触发情绪,也源自传媒报道在化约复杂现象和政策时,表达和用语有意无意间与手头资料有落差。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