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中共党校报刊这个时候突重登一篇旧文 /

中共党校报刊这个时候突重登一篇旧文

伫立在福建晋江的施瑯石雕像高达16.83米,象征施瑯于1683年统一台湾。

由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21日于微信公众号登出一篇逾4500字的长文:“清朝是如何统一台湾的”。文章称,康熙朝时,“清政府之所以能顺利统一台湾,在于顺应历史大势,展现了国家统一不容置疑的决心与力量”。

这篇文章原刊登于今年5月4日“学习时报”第3版,文章从:清朝为什么要统一台湾、清朝如何统一台湾、统一台湾后的策略等面向回顾这段300多年前的历史。

对于“清朝为什么要统一台湾”,文章称,台湾“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直隶、奉天、山东等沿海七省必达之咽喉”,地理位置重要,关系到清代中国整个东南地区的安危。

“三藩之乱时,郑氏政权派兵袭扰东南沿海,给清政府平定三藩造成了牵制。如果台湾迟迟不能统一,可能为外国所利用”;“台湾必须在清政府手中,才能够成为沿海海运的要道和节点,成为沿海地区的屏藩”。

至于“清朝如何统一台湾”,文章表示,康熙统一台湾的策略,并非是纯粹的武力统一,而是优先招抚,积极争取台湾郑氏政权及其兵民的归附,但清政府的招抚效果比较有限。

文章指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固然是至善之策,但亦应将伐兵和攻城作为万不得已之策。”清政府在力行招抚的同时,也在筹备武力统一,以备他日之需。

在平定三藩叛乱后,清政府国力日益强盛,反观台湾政权,从三藩之乱爆发后就陷入困境。郑经在三藩之乱末期去世,台湾内部陷入内斗,康熙得知后,认为收复台湾的时机已趋于成熟。

清政府出兵台湾,战略目标十分明确,即并不打算直接派兵进攻台湾本岛,而是先取澎湖,再以澎湖为突破口,“以战逼统”。

康熙廿二年八月,施瑯率清军进入台湾,台湾农业商业依然如旧,未受惊扰,“民众扶老携幼欢迎施瑯所率部众”。

对于清政府“统一台湾后的策略”,文章称,澎湖之战后,清军兵不血刃地进入台湾。算上招抚时间,清政府共计耗时两个月便统一台湾。这一局面的实现,除采取了正确的军事和政治策略外,也同郑氏政权当权者能顺应形势、归附清朝有关。

因此,清政府统一台湾后,对郑氏政权官兵采取了优容的政策。一方面命郑氏家族和郑氏政权的权臣迁徙到北京,使他们安居;另一方面对于郑氏政权四万多普通士兵,施瑯建议让他们愿入伍或归农,都各听其便。

文章表示,清政府战后善后之策,重在安民和休养生息。除确保台湾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清政府还免除了台湾的正赋和杂饷。

在清政府治理下,台湾经济继续发展、民生继续改善,如乾隆、嘉庆时人所评价:“台湾雄峙东海,横亘千余里,土田膏腴,家多殷实。”可见彼时台湾已为清朝的富庶之区。

文章总结,“清前期国力强大、君臣团结以及台湾地区的内耗为统一台湾创造了条件和契机。清政府在统一台湾时,恩威并施、剿抚并用,善用人才,积极争取台湾民心,使得以较小代价实现了对台湾的快速统一。”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