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中印冲突:流血事件的偶然与必然 /

中印冲突:为何失控?流血事件的偶然与必然

分析评论撰文:纪澜

6月16日至17日间,在加勒万河谷的冲突中,中印两国士兵爆发严重肉搏冲突。起初有3名印度士兵死亡,而后又有17位重伤者不治死亡。解放军方面伤亡暂时不明,但有印度媒体称解放军有43人伤亡。

这是自1975年以来中印首次发生致命冲突。以至于中印外长随即于6月17日通话,缓和局势。但此案的异常和突然,依旧令人费解。

从过去一段时间中印双方的表态来看,两方都有管控分歧的意愿。5月,中印新一轮对峙发生之后,双方都呼吁克制。6月5日,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吴江浩同印度外交部东亚司联秘史耐恩(Navin Shrivastava)举行视频会议,双方提到要妥善管控分歧。

6月6日,印度第14军司令辛格(Harinder Singh)与中国南疆军区司令柳林少将会谈,双方达成“努力维护边境地区和平”的共识。之后,传出了中印双方军队后撤的消息。

问题随之而来:为何此次双方的默契被打破了?对峙为何上升为流血的冲突?

前线的“冲动”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和西部战区新闻发言人张水利在回应此次事件时都提到,中方要求“印方严格约束一线部队”。中国并未将矛头对准印度高层,而是直接点名印度的一线部队,说明这场冲突不是来自印度高层或者说印军高层的授意,而是对峙前线士兵失手了。

中印在包括拉达克地区在内的分界线非常模煳。由于中印边界没有一条双方都认可的实际控制线,随着边境地区基础设施提高,两国军队巡逻频率增加,相遇的机率上升,所以对峙其实频繁发生。

印度士兵曾拉横幅要求解放军撤出争议区域。(网络视频截图)

不过,多数对峙能通过两军一线军官对话机制得到妥善处理,只有少数对峙事件被透露给媒体才引起两国公众的关注。在2017年的洞朗对峙后,中印高层确立“管控分歧”的共识后,各级相关军官也在自行评估的操作空间内进一步确立了相关原则。

不妨设想一下这种可能:按照高层的命令,下层坚持“不开枪”的原则,却对士兵肉搏予以默许,比如,近身搏斗、拳脚相向,又或者用石块、棍棒互殴。

5月以来流出的双方对峙的照片和视频可以印证这样的可能。本次冲突中,《今日印度》提到,解放军用棍子、石头以及铁丝包裹的棍子袭击印度士兵。两军近距离溷战,加之冲突发生时处于夜间,流血事件发生之后,双方士兵情绪一旦难以控制,伤亡难以避免。

因此,此次冲突很可能只是一场意外,双方都没有要挑起战争的意图。

印度下层军官的一次突然袭击

处于一线的士兵难以避免擦枪走火,但这也不能完全将其归结为意外。这终究是双方在边界较量的一种结果。

近年来,印度不断试图在北部、东北部和西北部边界/实控线一带修筑新的道路,以便向这些地区快速调兵。据悉,印度已经制定了要在这些地区同时修建66条边界道路的计划,并要求全部在2022年之前竣工。

在本次冲突发生的加勒万河谷地区,印军的行动亦然:印方不但在自己实控的争议地区建设基础设施,固化占据成果,还向中方实际控制区域蚕食并修建设施,遭到中国军队制止而引发对峙以及暴力升级。

边界问题对中印来说都是敏感的话题,尤其是印度一直对1962年的战败耿耿于怀。在中印边境发生对峙后,尤其是近几年,印度国内媒体动辄言及“印度不是1962年的印度”,甚至印度军方也称印度能够打赢两线作战。在本次对峙发生之后,印度防务专家再次喊话中国,连印度防长辛格(Rajnath Singh)近来也称“印度不会像1962年那样被武力打败”。

随着莫迪上台,印度国内民族主义愈发高涨,其中印度军方更甚。受这种情绪的影响,印度下层军官会希望通过一场冲突来洗刷战败的耻辱。他们很可能没有高层的大局意识,未能意识到事态的严重程度,便想在高层允许的范围之内——不开枪,动手来扳回一局。印度在边界谋求进取的心思、战败情结都使得下层的军官铤而走险,不惜与解放军发生冲突。

一边是想要一雪前耻的印度士兵,一边是要保卫战胜成果的解放军。下层军官如果下手没有轻重,一时的愤怒战胜了理智,一场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危机就此被点燃。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