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欧盟为何对中国“不高兴”? /

一个峰会各自表述 欧盟为何对中国不高兴?

6月22日,中国与欧盟领导人以视像形式举行峰会,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Charles Michel)及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首度会晤国家主席习近平。

会前路透社已引述欧盟消息人士,指双方预料不会如去年般发表联合声明。

中方:双方没有根本利害冲突

“防火长城”内外有不同政治和传媒生态,同一外交场合出现不同报道版本是常见事情,墙内和墙外多年来各说各话,仿佛都成了无足惊讶的常态。这一次中欧峰会却有所不同,在“一个峰会,各自表述”的情况之下,说双方内容大相迳庭已是保守讲法。

一如往常,中国官方报道都是“合作共赢”那一套论调,焦点在于经济复苏、复工复产、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等等;官媒笔下的欧盟领导人则响应中方呼吁,几乎是将中方观点重复一遍而已。撇开“双方没有根本利害冲突”这类起题用的绰头,墙内通稿唯一提及的实务只得一项:《中欧投资协定》。

单就这一项,官方新华社也是一句起两句止,指中欧均“重申致力于在2020年达成协定”,双方领导人“同意将尽最大努力尽快就公平竞争方面的规则达成共识”。可是欧盟于会后发布新闻稿,内容详列对中国的泄气和不满,看不出双方有要达成共识的共识之余,更没有新华社所讲的“注意到谈判取得的进展”。

中欧投资协定苦谈6年无果

新闻稿的主旨清晰,一口气捅出欧方眼中的症结所在:“(协定谈判)亟需迫切进展,尤其是就国企行为、补贴透明度,以及应对强制技术转让的规则。”简单讲,欧盟认为中国占了大便宜,利用欧洲的“门户开放”作销售和投资,但就自居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拒绝遵守欧洲的规则。

是次欧方亦颇有新意,较为少见地于高层级通稿提到中美贸易谈判:“欧盟欢迎中国确认,当执行最近的中美首阶段协议,将会完全与世贸组织的义务相容,不会歧视欧盟的业界人士。”新闻稿之后又重申,中国急须就工业补贴和产能过剩,展开协商。

摆上台面讲的话是,首阶段规定中方爆买2千亿美元的美国商品,欧盟担心中方会相应减少对欧采购。至于在对华诸多不满间加插一段中美谈判,讲不出声的可能是:中欧客客气气谈判6年毫无寸进,中美打了关税战不足2年就签好协议,北京又爆买又开放金融产业又修订知识产权法规。

保卫欧盟利益?坚守“我们的价值观”?

米歇尔更提纲挈领地表示:“与中国接触和合作是机遇也是必要。但,与此同时,我们要承认(中欧)并不分享同样的价值观、政治制度和多边主义做法。”他强调会“积极保卫欧盟的利益和坚守我们的价值观”,而新闻稿内就相应列举了港疆藏争议、报道新冠疫情的公民和记者失踪、铜锣湾书店事件等等。

欧盟怨气满满,国家领导人当面听亲眼见,又怎会不知道呢?然而哪又如何呢?以港区《国安法》实施为例,冯德莱恩扬言“中国冒上(承受)负面后果的风险”,但如果所谓“负面后果”就是欧盟以人权名义发声明“严重关切”,欧盟想发多少篇都不成问题。

相比介入主权国内政吃力不讨好,《中欧投资协定》才是切身利益,欧盟对华可以写报告,可以向路透社放料,更可以像这次峰会般当面投诉,但如果跟从“美式典范”,终归要采取实际行动。欧盟过往诉诸国际仲裁,并就个别商品不点名地开征反倾销税,6年来从未奏效,就且看在中美角力下会否有所突破。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