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谁在看衰中印关系? /

谁在看衰中印关系?

6月22日,中国南疆军区司令柳林少将与印度第14军司令哈林德辛格(Harinder Singh)中将在丘舒尔(Chushul)-摩尔多(Moldo)汇合点举行边境会谈。

据《印度时报》报道,印度方面呼吁中国遵守两位将领6月初会谈中达成的撤离加勒万谷地及其它争议地区的承诺。可能涉及的议题还包括解放军在拉达克附近接近印度领土处部署空军设施,包括战略轰炸机的举动。类似谈判在未来一段时间料将继续。

中印两国在达拉克边境地区的加勒万河谷发生冲突,印度方面目前已有20人死亡。这次冲突是1975年以来中印边境对峙中首次出现人员伤亡。

中印冲突受到国际舆论的强烈关注,中印双方的表态、印方死亡士兵引起的国内抗议活动、双方在军事和外交层面的继续对话磋商都持续发酵。目前,除了关于中国解放军伤亡情况的猜测不断,外界的舆论也开始聚焦这次冲突可能造成的长期影响。

冲突之后的中印关系

中印边境1962年发生的战争直到现在还是两国关系的一道阴影。同样,2017年发生的洞朗对峙,也曾让两国关系陷入低谷。此次中印冲突发生军人伤亡,更让一些舆论认定,这将对中印关系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其中有三种说法比较突出。

第一种说法提醒中国的不应低估中印冲突的长远影响。英国《卫报》6月21日报道以《习近平很强硬,可是中国能够付出把印度变成敌人的代价吗?》为题,在承认中国经济与军事规模是印度5倍的同时,指出中国的“咄咄逼人”,是低估了这场冲突的负面效果。

报道援引美国国务院前高级顾问泰利斯(Ashley Tellis)表示,“由于这场冲突印度普通民众和政客对中国的态度变得强硬起来,这可能会在经济和外交上产生长期的分歧。”另外还援引美国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印度项目负责人马丹(Tanvi Madan)指出,“我怀疑中国在印度失去了一代人,其中许多人原本将中国视为机遇。基本上,现在他们会说不能信任他们(中国)”。

第二种说法是中印冲突可能将印度进一步推向美国。美国《华尔街日报》在6月21日刊文《边境冲突后,印度将权衡更紧密的美印关系》,称曾经坚定保持中立政策的印度,不仅在近年来和华盛顿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还扩大了和日本、澳大利亚等其他美国盟友的防务合作。文章暗示,美印已经稳步扩大了经济和军事联系,印度在冲突过后这种趋势将更加明显。

第三种说法是中印冲突可能促使其他民主体制国家加强合作,以应对中国的威胁。英媒《金融时报》6月19日刊登了美国前国防部官员弗洛诺伊(Michele Flournoy)的文章,其中指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国,和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印度的崛起”将塑造不再容易定义的国际体系。

文章称虽然印太地区的地缘政治常被描述为中美竞争,但是实际上一批民主国家的利益日益趋同,这些国家会加强多边合作以应对中国。文章还把中印冲突和中国对香港、台湾问题的态度联系在一起,暗示其对民主世界的威胁。

道路不平 方向不变

中印冲突的影响被低估了吗?此次冲突是否将影响两者的合作,又对印太地区的格局有和影响?分析这次冲突事件对两国关系的真正影响,首先还是要回到这次冲突的本质。

中印的这一轮边界对峙从4月印度在拉达克加勒万谷建成一条公路和桥梁开始,双方加强边境兵力之后,也进行了军长级别的谈判。尽管对冲突的原因各执一词,但是双方没有破坏此前互不开火的协议,造成人员伤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冲突地区地势陡峭、气候恶劣,双方军队决策层恐怕都未能料到这一幕的发生。

要注意,这场冲突虽然严重,但是本质上是边境争端。在领土主权问题上,中印双方都表现地相当强硬,印度防长辛格(Manmohan Singh)已将死亡的士兵称作英雄。边境问题事关国家领土完整,任何国家也都不会轻易退让。可是从后来中印官方的反应来看,显然都不愿意看到事态升级。中印外长6月17日的通话,最终也表示“双方同意公正处理加勒万河谷冲突引发的严重事态,共同遵守双方军长级会晤达成的共识,尽快使现地局势降温”。从印方整体的表态来看,对抗的姿态和2017年洞朗对峙期间有很大差距。

因此,中印此番冲突从事件本身来讲,双方或许都有始料未及。但从双方的决策层来看,冲突事件很难上升到地缘政治和战略层面。洞朗对峙之后,中印就边境问题摩擦以及双边关系的管控显然已经有了更深层更长远的认识。两次“习莫会”的共识,当下也并没因为这场冲突而打破。双方处理这次事件的态度,特别是中国低调处理伤亡情况的态度,很难说是在 “咄咄逼人”。

基于这样的认识,舆论之中的很多说法就出现了漏洞。从中印关系的本身来说,民间的民粹主义情绪高涨的确对政府有所压力,但这种情绪对两国商界合作和政治关系的影响更可能是暂时的。美国媒体CNN在6月19日刊文指出了中印之间科技企业的相互需要,也说明当前印度民间的反华浪潮对这些合作的长期影响并不大。加之印军近期已经开始宣称印方“反败为胜”,也有试图浇灭民粹情绪的目的。

至于“印度将更加倒向美国”的说法,则可能低估了印度对自身的定位。美国总统川普(Donald Trump)上任之后,将“印太战略”正式搬上台面,也把印度作为在印太地区美国地缘战略的支点。但是,印度的自身定位则不止是南亚大国或是美国在南亚的盟友,这一点从莫迪试图推动改革联合国安理会的做法就可知晓。印度并不愿成为美国的抗华代理人,莫迪对“印太战略”也一直保持谨慎,强调其开放和非排外的性质,侧重点和底线始终清晰。在中印具有诸多合作潜力的背景下,“美印一致对华”的想象成分居多。

中印冲突的本质和印度的战略定位,决定了这和所谓的“中国与民主世界”之间的冲突联系很小,更和中国以国内事务的眼光处理香港、台湾问题时的态度无关。或许,在冷战时期的眼光之下,中国和周边其他国家的任何分歧,都是意识形态阵营之间的斗争,但是这种看法在当下多极化的国际社会已经不太合适。这次冲突真正提醒中印两国的,或许是双方在增进了解、加强合作的道路上,并不会一帆风顺,但是前进的方向并未因此改变。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