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国人受灾 东京却少洪涝 因为城市的良心
最近,除了肆虐全球的疫情,我们还在面临另一个季节性的特大灾害:洪涝。截至6月26日,全国共有26个省区市遭受洪涝灾难,受灾人口1374万人次,死亡失踪81人,紧急转移安置74.4万人次,倒塌房屋1万余间,直接经济损失278亿元。
广西是今年特大暴雨中的第一个受灾区,短视频平台上就有这样一条——阳朔县城的甲秀桥上,停满了大大小小的避涝车辆,只有短短一截桥面露出水平面,其余全部浸没于黄水当中:
在广西阳朔,暴雨致使全县9个乡镇出现洪涝灾害,受灾人口逾15万人。
柳州则有一处三层楼的民房,直接被洪水冲塌。
还有江西、四川等南方多个县城被洪灾淹没,
大片农田被淹。这让我想到一年前山东寿光的洪灾,寿光是著名的蔬果生产地,但因为洪涝,农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家的农田被浸泡,蔬菜都烂在地里,一年的收成全部泡汤……
当时网传一段当地灾情的视频中,一位男子站在自己被淹了的大棚中悲愤不已,嘴里一直在哭喊:“我的老天呀,你这是要我的命啊”。
年年都有洪涝,我们却从不长记性。
中国没有一座城市防洪能力称得上优秀
6月下旬开始,河北的石家庄、重庆、湖北的武汉等大城市纷纷遭遇洪涝。
武汉在年初刚遭遇新冠病毒,沉寂了3个月抗疫后终于复工,结果又遇上了洪涝。29日凌晨,武汉遭遇暴雨袭击,结果早晨城市就闹起了水灾。
在遇到特大暴雨席卷时,能不能躲过洪灾的侵袭,这座城市的排水系统就要受到最大的考验。
法国的大文豪雨果说过,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不论城市管理者如何规划一座城市、盖再多的高楼,把经济数字做得再好看,真正下沉服务到平民百姓的,却是这个看不到也摸不着的地下系统。
如果没有遭遇超过一座城市的排水系统承受能力的水量倒也没事,最怕的就是出现十年难遇的特大暴雨,如果没有过硬的城市排水系统,那么居民们只能承受大水漫灌(特别是地下停车库这些地下设施)的灾难。
2012年北京就曾经经历了一场特大暴雨,当天直接导致了严重的内涝,多处路段由于排水不畅造成严重积水,有一位没能及时弃车的车主在广渠门桥下葬身车中。
上海则每年都有大暴雨,而内涝几乎也是每年都有,直接导致路面大水漫灌,水深的地方可以直接盖过人的膝盖,有市民在城市里划起了舟。
广州更不用说了,每年降雨量是当中最大的,而且每年都会内涝。有一年严重时,还因为水灾漫过漏电的红绿灯电线盒,直接使得经过的一位年轻男子在水中触电身亡。
中国城市没有下水道
衡量一座城市排水能力的标准通常为几年一遇内涝灾害,如一年一遇,就意味着排水系统可应对36毫米/小时的降水量;两年一遇,即可抵御58毫米/小时的短时强降雨;五年一遇,即能抵御69毫米/小时的短时暴雨。
而中国大多数城市(包括北上广),基本只能达到一年一遇的水准,但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城市,五年一遇却是最低标准。
曾有文章指出,“北京是一座只有排水管、没有下水道的城市。”因为建国之初北京、广州、武汉等几个大城市在进行城市排水系统建设规划时,由于缺乏经验,纷纷原样照搬了“苏联模式”——在地下5米左右埋放排水管,管道直径在1米以内。
这样的建造成本低,见效快,能基本承担常规降水量的排水工作,但是毕竟承载能力有限,只要一遇到特大暴雨,就会直接导致系统超负荷,造成内涝。
前苏联之所以会选择这样的排水系统,是因为它位于高寒地带、高纬度的地理位置,降雨量远小于中国大部分地区降雨量。现在中国城市的这样规划,直接结果就是每年都会经历一次内涝洪灾。
6、7、8月份是北上广深降雨量最大的时候,很快水灾的场景就又要重现。
经常有人问,上海和东京的差距在哪里?排水系统就是其中一个。
投入20亿美元,
东京建造了全球最先进的排水系统
东京应对台风降雨和河水泛滥的能力世界瞩目,其错综复杂的防洪系统更被誉为是一个世界奇迹。
然而东京先天地理条件并不好。气候多降雨,城市坐落在平原上,有5个湍急的河系流经此地,还有数十条单支河流一到雨季就会暴涨。
20世纪50年代后,日本进入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数据喜人,但却让经营者们忽略了下水道系统的同步升级(毕竟这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工程),高度城市化,快速工业化和不合理的水资源开采导致东京的部分地区下沉,导致有部分人口生活在海平面以下。
在水资源管理行业工作了20多年的托尔塔哈达半曾开玩笑地说:“谁知道东京为什么会建在那儿。”
可以说,除了百年来一次的大地震以外,对东京影响最大的,就是台风与大雨带来的大洪水。
不过,治理东京的管理者们甚至东京有这样的灾害风险。所以早在上世纪末,东京都政府就着手更新建设这么一座超庞大的排涝工程——位于埼玉县春日部市国道16号下的首都圈外郭放水路。
整个工程从1993年动工到2006年完工,耗时13年,建成后受到国际多方的一致好评。而催生这个工程快速投产、建造的原因,正是1991年发生在日本的一次大洪灾,造成4万户日本家庭被淹,数十人死亡。
首都圈外郭放水路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是“东京的地下宫殿”,它还有个绰号叫“大罐子”,源于它的英文名——G-Cans。
“置身地下,四处走动,只觉得目不暇接、兴奋异常。更何况,我自己可以算是一个科幻小说的狂热爱好者。对我而言,这里就像是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的动作科幻电影《银翼杀手》(1982)一样,它在一定程度上打造了一个反乌托邦的未来科幻场景。”
这是著名摄影师陆德奎斯特在进去参观时,对它的评价。
我们来欣赏一下带给这位摄影师如此震撼的场景,究竟是怎样的:
(放水路中的每根柱子高约18.3米,重达500吨)
它距离东京市区约45公里的地下50米处,是一个全长6.3公里、直径10.6米的隧道。这个“地下廊道式”城市排水系统犹如一个宫殿,有5个巨大的筒仓来排洪、疏解城市中洪水漫灌的压力。
5个竖井分别靠近江户川、仓松川、中川、古利根川等河流,每个筒仓的储水量多达4.9万立方米,5个就相当于可以蓄水24.6万立方米。
隧道的末端还接有一个高25.4米、长177米、宽78米的大型蓄水池,并包含59根水泥柱,最后用4台燃气轮机驱动的大型抽水机,可以将水以每秒200立方米的速度抽入江户川,再排入大海。
(燃气轮机)
相当于只需要12秒,就能排空一个奥运会标准比赛游泳池里的水。
这个造价20亿美元的蓄水池只有在每年的雨季才使用,平时是不放入一滴水的,所以也被人调侃是巨型的雨水调节器。这也让它在非雨季时期成了一个旅游景点(日本人真是什么地方都可以当做旅游景点啊~),还可以免费参观,并有日语解说。
什么叫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个系统帮助东京在遭遇去年那样的重大洪涝灾害、台风“海贝思”袭击时,免于洪水漫灌的灾害场景。
(东京的防洪系统地图)
就在去年10月12日中午,台风海贝思开始猛烈袭击大东京地区时,河水就开始流入首都圈外郭放水路。
来自中川河、仓松河和小松河等东京都所有支流的水,被转移到大都市外围地区的地下排放水道,最终被泵入容量更大的江户川河。直到10月15日的下午3点,多达1150万吨量的水被分配并排入江户川河,最终流入大海。
在暴风雨期间,放水路已满负荷运行,这是自2006年完工以来的第二次。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外墩放水路,东京去年就绝对会出现内涝,而不是像许多居民后来在网上说的那样,“只是一个晚上狂风呼呼地吹过,就没了”。
而除了有这样的一个排水隧道,东京在二战以来建造的防洪系统拥有数十座水坝、水库和防洪堤。如果你像切蛋糕一样把东京的地下切开,你会看到迷宫一般的排水管道,与地铁线和天然气管道在城市地下纵横交错。
除此之外,日本全国还为了防洪统一了下水道的建设及污水排放的标准,就跟垃圾分类一个性质。如今,日本家庭里的厕所废水也必须过滤至可饮用的标准,才能排放到河流或再次利用。而处理污水过程中的污泥,也会进行再利用处理,比如燃烧,燃烧剩下的就再利用做水泥的原料、陶瓷管道、花瓶、甚至是领带夹和耳环……
现在,洪灾也再度袭击日本,但东京却不害怕,因为它拥有了世界上最牢固最先进的排水系统,使其遇到特大暴雨时仍然坚不可摧。
相比于在如此不看好的地理环境下的东京,北京、上海的地理环境则会好一些,但是我们这些全中国最先进的特大国际都市,仍然抵御不了哪怕一次特大暴雨。
台湾作家龙应台曾说,“检验一座城市或一个国家是不是足够现代化,一场大雨足矣……或许有钱建造高楼大厦,却没有心力去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你要等一场大雨,才看出一座城市的真面目。”
跟中国人性特点有关:比较急于求成-考虑不全面测试不全面和比较注重外表工程. 造成中国没有一个城市下水道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