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不再是伙伴关系 欧盟改口称中国"对手" /

不再是伙伴关系 欧盟改口称中国"对手"

曾经,欧盟期待能与中国发展伙伴关系,在经济上互相帮衬,《外交政策》杂志报导,如今总总迹象显示,北京粗手粗脚地处理经济和人权议题,让耐心尽失的欧盟官员改口把中国称为“对手”。

不过,欧盟虽然态度转趋严厉,却并未如同美国那般恩断情绝,“诉请离婚”,也未像美国那样对中国施加压力。

中国和欧盟自3月延宕多时的(视讯)峰会落幕,新上任的欧盟领导人与习近平的会谈没有任何具体结论,双方甚至连联合声明也省了。

这场会议不但没有拉近双方的距离,反而让彼此关系更冰冻。首次与习近平磋商的欧盟执委会主席范德赖恩(Ursula von der Leyen)难掩失望,在会后记者会中,她列举中国关于市场准入、投资协定、产业补贴、气候变迁和人权议题一连串落空的承诺,严峻地呼吁中方做出改变,否则就得面对其最大贸易伙伴越来越多的限制。

“我们的贸易和投资关系持续不平衡,”范德赖恩表示,北京去年就已对市场准入做出承诺,“我们亟需落实这些承诺,也需要中方完成投资协定的协商。”

双方峰会前,欧盟已祭出了几项新规定,像是反制其他国家透过补贴让自家产品更具竞争优势,以及透过审核投资机制,以保护欧洲核心企业及产品免遭恶意并购,虽然表面上适用所有非欧盟国家,实际上就是针对中国而来。

加总来看,“欧盟希望给外界一种印象,显示已到了改变、该重新调整关系,以及中国该给予更多的时刻了,”荷兰智库国际关系研究(Clingendael Institute)的中国专家范德普登(Frans -Paul van der Putten)说。

他表示比起美国,欧盟更为急切,因为还是有很多人认为,没有了中国,欧盟也没有未来可言,“我们不打算‘脱钩’,或者在经济上解离,你不会在欧洲看到这种心态。”

经贸紧密缠绕

过去几十年来,欧洲和中国在经济上越发紧密缠绕,双边商品与服务贸易10年来成长了大约60%,达到每年超过5000亿欧元的规模;英国脱欧前也曾铺上红毯热烈欢迎中国的投资(今年转向停止),在亟需资金的希腊、意大利和葡萄牙等其他地区,中国大手笔投资港口、铁路、电信和电网,也让中国在欧盟27国内有了影响力。意大利甚至正式签约加入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即使在疫情高峰期间仍寻求深化与北京的关系。

但这些经贸关系的深化却也助长了猜忌与疑虑,担心中国正把欧洲一些最有价值的资产吃干抹净,德法领袖尤其忧心中国购并一些企业可能会侵犯国家安全。许多欧洲国家举棋不定,不知究竟该让中国电信巨擘华为参与5G网络布建到何种程度。

哈佛的欧中问题专家陆克(Philippe Le Corre)指出,中国不了解他们的补贴措施在全球激起很大的敌意,德法两国尤其感到正面临一些极不公平的竞争,而欧盟最新的反制补贴措施,“彻底说明了欧洲心态的转变,以及欧盟执委会已付诸行动的事实。”

除了经济问题,中国日前强推港版国安法,把香港变成中国治下另一座普通城市,也让欧洲领导人难以认同,因而想在川普式的对峙,以及对中国予取予求两条路当中找到中庸之道。

在美国,反中情绪已跃为主流,无论民主共和党都急于和中国划清界线;反观欧洲,虽然欧盟主席范德赖恩斥责中国的人权,并要求北京在贸易与经济上做出让步,却并未挥舞任何大棒子,这反映出的,是欧盟27个成员国难以达成一致外交政策的窘境。

《外交政策》指出,或许未来欧中关系的关键将视11月的美国大选而定,目前民调领先的民主党候选人拜登虽然也对中国采取强硬的鹰派立场,他毕竟是奥巴马的副总统,在奥巴马时代,美国寻求和中国进行策略性交往,而非公然对抗

“目前欧盟立场和奥巴马很类似:我们需要和中国合作,但需要往对我们重要的方向前进,”荷兰智库国际关系研究的中国专家范德普登指出,如果拜登胜选,欧洲和美国对中国的策略可能会雷同,但万一川普连任成功,更对立的美中关系或许会让法国等国家更坚定要求欧洲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独立的角色,才不必在美国和中国之间选边站。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