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我们一生中还能见到父母多少次? /

我们还能见父母几次?别让他们空巢又空心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人口流动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原来四世同堂、子孙绕膝的传统家庭生活模式正在消失,空巢老人数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我们一生中还能见到父母多少次?”一道亲情计算题曾引发公众极大的共鸣,很多在异乡漂泊的网友直言“看哭”。然而现实还是现实。许多空巢老人满怀着“子女承欢膝下,共叙天伦”的期待,却面临着生病无人照料、情感无处寄托、生活孤独的困境,逐渐老去。

6月16日,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由三级调至二级的前一天,记者来到位于该市朝阳区空巢老人楼大妈家所在的居民楼。在出示“北京健康宝”以及测量体温合格后,小区门口的社区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已经近2个月没有人来看望楼大妈了,因为疫情,老人平时除了买菜也不怎么下楼。

“快进来,外面热!”楼大妈家属于20世纪80年代的职工福利房,五层的小板楼,楼大妈住在顶楼。记者还没来得及伸手叩门,楼大妈就把门打开了,原来是她听见了楼道里有人走路的声音。就像孩子期盼下班回家的亲人。

采访楼大妈,记者花了比一般采访对象更长的时间——因为孤独,老人的诉说欲往往超乎想象。楼大妈告诉记者,多年的空巢生活让她有“三怕”:怕做饭、怕生病、怕孤单。

“2个儿子很优秀

不能拖累他们”

楼大妈今年70岁,老伴8年前去世了。退休前,楼大妈夫妇都是北京某中学的教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充分凸显了优势。楼大妈的2个儿子,一直是他们老两口的骄傲:大儿子到美国留学,之后定居娶妻生子;小儿子毕业于北京大学,如今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1个儿子和1个女儿凑成了“好”字,一家四口生活和美。

“对于暮年生活,我们老两口曾做过计划。我和老伴都退休以后就想着,我们老了绝不拖累孩子们。趁着还能动,可以依靠不薄的退休金到处走走看看,游山玩水,直到老得哪儿也去不了,就找个保姆照顾我们。可现在回过头看,我们的想法过于乐观了。”楼大妈说,起初,一切似乎都很和谐,他们老两口经常出门旅游,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这样的日子没有过上几年,计划就完全被打乱了。随着老伴突发心梗去世,楼大妈越来越感受到垂暮生命的重荷。

采访中,老人一直强调,其实孩子们是有孝心的,只是现实太无奈。“不是没想过和儿子们一起生活。以我的退休工资,经济上应该不会给孩子们增加太多负担。”楼大妈告诉记者,老伴去世后,大儿子提出接她到美国生活,但她担心自己会很不适应,需要陪伴就势必会牵扯儿子的精力,况且落叶总要归根,上了年纪不想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

在北京的小儿子和妻子生活算是稳定,2016年年底换了150平方米的房子。但要说富裕,绝算不上。小两口要养2个孩子,还有大笔的房贷要还,人生就基本被那“150平方米”套住了。

“按说三居的房子,2个孩子住一间,小夫妻俩住一间,我再住进去房间也够,但小儿子和儿媳妇谁也不主动开口叫我去住。”楼大妈说,有一次听到电视新闻里讲“北京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018年是33平方米”时,小儿媳妇开玩笑地说,他们家不能再挤进去其他人了,不然“就在平均线以下了”。也许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当时听完楼大妈只能低头苦笑。

“我们做父母的,不忍心扰乱孩子的生活,让他们夫妻不和睦。而且一个家庭,成员之间需要相对私密的空间,这些我是理解的。索性,自己过。”楼大妈像是在自我安慰。

一个人生活,每次做饭,楼大妈就很犯愁:“一个人的饭不好做。就说买菜吧,虽然腿脚没有大毛病,但是每天上下五楼也是够我受的。再说,饭做多了,吃不完,吃了上顿吃下顿。每道菜分量少点吧,一样费事,水电气一样用,不划算。有时想买点好菜改善伙食都挺纠结,不是没钱,是买多少合适呢,想着想着也就算了。”

“健康警钟敲响

没料到身体垮得这么快”

“我的身体之前一直都还可以,但是近两年却是一天不如一天,自打发现得了冠心病以后就明显走下坡路了。”边说,楼大妈边不自觉地捂着胸口。

楼大妈说,可能是抵抗力越来越差,这几年每到冬天就得病一场。她清晰地记得,那是2018年11月,她由于感冒引发了气管炎,憋气很严重,到了晚上睡觉根本不能平躺,只能垫起厚厚的枕头靠着,勉强入睡。

“儿子工作忙还要照顾孩子压力很大”“不想给他们增加负担”……就是这些理由,倔强的楼大妈没有告诉儿子们她生病了,硬扛了几天后,独自去了医院。“老了真是笨,跟不上时代了!到了医院连怎么挂号、怎么看病都不知道!”面对医院挂号、缴费的电子化,楼大妈感到手足无措,期间需要不断地询问,在拥挤的人流间来回蹒跚。挂号、看病、做检查、找医生看结果、取药……早上7点半来到医院的楼大妈,看完病已是下午四点。

那之后,楼大妈就把找保姆的事提上了日程。“小儿子帮我找了家政公司,保姆负责做饭、打扫房间,包括有需要时带我到医院看病,要价每月5000元,管吃管住。这样的价格虽然在我能承受的范围内,但还是着实让我惊讶。”楼大妈说,开始她乐观地以为,付出高的价格就理应享受好的服务,但事实证明是她天真了,烦恼也随之而来。

家政公司派去的第一位保姆,是一位看起来质朴的农村妇女。但相处了一段时间楼大妈发现,这位保姆不仅收拾不好家里的卫生,连个人卫生都不太注意。2个月后,楼大妈表示实在无法容忍。接着,家政公司又派了一位有多年照顾老人经验的保姆,人也干净利索。但是没过多久,楼大妈就发现保姆外出买菜的时间特别长,一走就是几个小时。给她提意见,保姆嘴上应着,实际依然我行我素。

“具体的细节不想讲太多,但我也是自认有修养的人,保姆的服务质量确实跟预期差太多。第三位保姆我倒是满意,但她儿子要高考,干了3个月就辞职回家照顾孩子了。一位好的保姆真是可遇而不可求。”楼大妈告诉记者,就这样接二连三地换了3个保姆之后,她决定不再尝试找保姆照顾这条路了。

2019年7月的一天,健康“警钟”再次敲响了。“当时可把我吓到了。那一刻,我以为自己要完了。”当天下午,楼大妈刚把电视机关上,准备起身走向厨房做晚饭。当她站起来的那一刻,突然感到天旋地转,一下子摔在了地板上,感觉整个身子完全不受自己支配了。楼大妈不敢动,更不敢睡着,她怕一旦睡着了,就再也不会醒过来。

直到晚上8点左右,住在同单元的楼长到楼大妈家收清洁费,透过防盗门栏杆的间隔发现了她,急忙拨打“120”,把楼大妈送进了医院。检查后楼大妈才知道自己患上了冠心病,做了心脏搭桥手术。

“没料到身体会垮得这么快,要是当时没被邻居发现,后果将不堪设想,想想就后怕。”楼大妈说,那次之后,小儿子每天定时给她打电话问平安。为了防患于未然,她还留了一把钥匙在邻居家。

“不需要钱

只要他们常回家看看”

“以前我一直觉得,只要孩子们把自己日子过好了,回不回来也无所谓,尤其是在美国的大儿子一家,回国一次待不了几天,还要花上不少的路费。即便是我生病了,他们回来不能改变什么,也给不出更好的解决方案。”楼大妈吸了吸鼻子说,但是这一次,她不那么认为了。

楼大妈住院后,2个儿子都回来了。楼大妈告诉记者,当孩子们出现在病房门口的那一刻,她感受到了久违的情感上的满足。除了因为老伴去世,从来没在孩子们面前掉过眼泪的楼大妈哭了起来,孩子们越安慰,她哭得越凶。楼大妈说:“孩子们不会理解,他们的父母怎么会变得如此脆弱,就像曾经的我也一定难以理解如今的自己。”

“孩子们在医院陪了几天,看我的病情都稳定下来了,大儿子就回美国了,小儿子我也让他回去上班了,他们都太忙了。我和老伴这一辈子,传统观念不是很重,认为父母和孩子应当是独立的个体。可当时我让他们回去却特别违心。”楼大妈说。

其实,楼大妈已经尽量努力适应一个人的生活,只是遇到生病,或者看到其他老人的儿女在身边时,依然免不了心酸。“看到别人的子女陪爸妈一起遛弯,别人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心里真难受。我不需要孩子来养活,更不需要钱,只要他们经常回家看看就行了。我就是担心,真有那么一天,他们赶不上我这口气。这些话我从来没对孩子们说过,不想给他们增加思想负担。”楼大妈说。

说着,楼大妈起身,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发黄了的本子递向记者:“跟你说个秘密,这是我的日记,我的情感寄托。”打开日记本,记者发现,里面写出了老人非常渴望的生活:有儿女经常陪伴,有子孙绕膝。

楼大妈把一家人的老照片翻拍到了手机里。“你看我的手机屏保,就是2个儿子小时候的照片。这张是大儿子大学第一天报到时拍的,这张是小儿子婚礼时拍的,这张是俩小子小时候光屁股时的样子……现在他们都长大了,我也老了。”说着,楼大妈将身体背向记者,用苍老的手抹掉眼泪。

科普一刻

别让爸妈空巢又“空心”

□北京市隆福医院老年病科 陈敏

常见的心理问题

焦虑抑郁情绪 表现为有原因或无原因焦躁不安,紧张担心,容易发脾气,情绪低落,甚至觉得活着没什么意义。部分患者会觉得身体不舒服,又查不出原因。有调查结果显示,空巢老人患抑郁症的比例远远高于非空巢老人。

65岁的李大妈,因为多年双腿疼痛住进北京市隆福医院老年病科病房。经过详细检查,发现李大妈的腿并没有器质性问题,检查结果也无法解释她的疼痛症状,且患者服用过各种各样的镇痛类药物,效果均不明显。经精神科医师会诊,得知李大妈只有一个儿子,长期定居国外,李大妈长期和老伴共同生活,且老伴身体状况不好,李大妈自述十几年来常感孤独、无助,担心自己和老伴身体,遇事容易心烦、紧张,思虑较重。李大妈被确诊为焦虑障碍,经过抗焦虑系统治疗,不仅腿疼症状得到缓解,夜间睡眠质量也明显改善了。

睡眠障碍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及身体的不断衰老,老年人普遍睡眠质量相对较低。很多研究表明,空巢老人较非空巢老人的睡眠质量更差,患有睡眠障碍的比率约占到20%~40%。我们发现很多失眠的老年人不愿就医,认为失眠不是病,也有老年人自行服药,殊不知,长期大剂量使用安定(苯二氮卓类药物)危害极大。

心身疾病 空巢老人负面情绪得不到解决,长此以往会导致老年人群出现失眠、头痛、内分泌紊乱等躯体症状。同时还会影响免疫系统,造成多种躯体症状,如睡眠障碍、食欲不振、乏力等。

“心病”如何医

亲情不能等 子女不仅要在生活上给予老人支持,也要关注老人的心理需求,有空常回家看看,陪父母聊聊天。如果不能回家,也应定期打电话或通过网络保持联系。

上门查“心病” 空巢老人因子女不在身边常感到孤独、寂寞,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理能力下降,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特别需要其他亲人、朋友或邻居的帮助与照顾。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需要政府与社会的介入,建立健全社区养老服务。各级医疗结构及社区公共服务机构也应及时向空巢老人提供心理干预和心理慰藉服务。

改变自我认知 老人要与子女保持民主、宽松的相处模式,让子女愿意回家。有些家长过于专制,干涉子女生活,子女成年后在家没有话语权,也是有些子女不愿回家的原因之一。建议老人正确面对空巢的现实,从精神上摆脱对子女的依赖,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勤运动,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老年人如果发现自己出现了心理问题,可以和家人或者亲朋好友倾诉,如果上述方法解决不了问题,建议及时寻求专业机构帮助,综合医院心理门诊或者精神心理科、以及专科医院都是很好的选择。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