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没有间断过的中华文明真的值得自豪吗? /

没有间断过的中华文明真的值得自豪吗?

总是听到国人很自豪地说:“世界上有五大古老文明,只有中国文明自古传承下来,没有间断过。”好像有一位大人物也这么说过。

还有人因此很得意地问:“人们老说‘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你听说过‘古中国文明’吗?”颇自得于中华文明的古今贯一。

其实,古中国文明是有的,那就是秦朝以前的夏商周三代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文明。史称“先秦文明“。秦以后,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变化甚少,一个王朝垮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战乱,另一个在战乱中崛起的王朝取而代之,周而复始,就像永远在一个深不见底的泥潭里打滚,直到1919年的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建立民国。但是,1949年之后,中国大陆似乎又回到了秦朝,毛泽东在1973年写过一首诗《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里面有“祖龙魂死秦犹在”和“百代都行秦政法”的句子,并痛斥郭沫若的《十批判书》“崇儒反法“、“十批不是好文章“,又自称自己是“马克思加秦始皇”等等,可做旁证。

梳理自身短命的秦王朝所建立并遗留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粗略可以归纳以下几点:1、大一统的国家框架;2、郡县制的国家行政结构;3、中央集权统治的治理模式;4、“车同轨、书同文”的文化制度;5、一人独尊的政治体系;6、不许妄议的言论制度;7、“正能量”的信息要求;8、以治民为中心的法家司法体系。

以粗略总结出的秦王朝的这八项政治特点,再来与1949年后逐渐演化并于1960年代臻于成形的中国大陆的政治制度与文化作比较,基本可以看出毛泽东的自我概括是真实的。

问题是:经过了两千两百多年的历史发展与演变,世界上其它古文明都演化出了新的文明体系——古希腊文明与古罗马文明演化成了今天的欧洲与北美组成的“西方现代文明”,古印度文明演化成了今天世界上最大民主政体,就连古巴比伦文明和古埃及文明也演化成了以伊斯兰文化为主导的文明,而今天的中国文明在政治制度镶上了现代的花边,但其政治意涵实质上依然与公元前两百多年的秦代建立的文明形态高度相似。这真的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吗?

当秦一代,经过东周已降五百多年的春秋战国诸侯分国割据时代,扫灭六合,完成统一大业,的确是一段辉煌的事业。但二世而斩,与后世的隋朝并列,却也说明了这套制度框架并非成功的范例。当时天下一统,并无外敌,祸乱起于陇亩之间,汉朝儒官贾谊有《过秦论》总结秦朝失败的教训,说:“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钳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世上不是没有深谋远虑、清楚地认识事物变化的人士,之所以不敢秉公直言、劝谏过失,是因为秦朝政治有很多禁忌之处,朝里朝外的人如果敢于对皇帝说出逆耳忠言,往往话没说完,就被抓被杀了。这就使得天下有识之士只是唯唯诺诺,遇事闭紧嘴巴,不敢越雷池一步。所以虽然秦朝的三个皇帝(始皇、二世胡亥、子婴)连续犯下大错,但忠臣却不敢劝谏皇帝的过失,智谋之臣也不敢违背皇帝的意旨说出自己的真实看法,天下已经大乱,可没人敢告诉皇帝,这难道不是最大的悲哀吗?

贾谊的这一段话,在后世经常被很多人引用,用来警示当朝。其实,司马迁在《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的侯生与卢生之间的一段对话,对于认识嬴政时期的政治状况则更为传神:“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漫欺以取容。”

这段话翻译成白话就是:丞相和其他大臣都只是接受既定的命令,任何事情都被动地依靠皇帝决断。皇帝乐于以处罚立威,所以天下的官员都畏惧得罪皇帝,一心只想保护自己的官位,不敢说皇帝不爱听的实话。皇帝听到的都是歌颂赞美,日趋骄蛮;下边的群臣因畏惧处罚而只好用欺瞒的方式赢得皇帝的欢心。

始皇死后,胡亥在赵高、李斯等人的谋划下篡得帝位,是为秦二世。二世虽然没有继承嬴政成为始皇之前的雄才大略,却继承了他老子成为始皇之后的骄横与自欺。《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谒者使东方来,以反者闻二世。二世怒,下吏。后使者至,上问,对曰:‘群盗,郡守尉方逐捕,今尽得,不足忧。’上悦。”

这段话说:东部郡县派官员前来向二世皇帝胡亥报告地方上造反的情形,胡亥大怒,命人把前来报告的官员抓起来下狱。以后前来报信儿的人得知这种情形,都不敢再说实话,胡亥问起来,便说:东方是有很多强盗,但是都被郡守率领军队抓起来了,皇帝不懂担心。胡亥于是大喜。

等到刘邦率领的义军攻下武关,赵高见秦朝大势已去,“恐二世怒,诛及自身”,就密谋杀掉二世帝胡亥,另立新皇帝。赵高指使的亲信杀入二世居住的望夷宫,“二世怒,召左右,左右皆惶扰不斗。旁有宦官一人,侍不敢去。二世入内,谓曰:‘公何不早告我?乃至于此!’宦者曰:‘臣不敢言,故得全;使臣早言,皆已诛,安得至今?’”

这段话是说:叛军杀进宫来,胡亥大怒,命令左右的侍臣上前抵抗,但侍臣们纷纷各自逃命。只有一个宦官没有离开,努力保护胡亥。胡亥埋怨这个宦官说:发生了这种事,你怎么不早告诉我呢?宦官说:我正是因为不敢说,才保下自己这条命。如果我早告说,也会像别人一样早被陛下你给杀了,今天哪里还能在这里保护你。

面对赵高的亲信阎乐,“二世曰:‘丞相可得见否?’乐曰:‘不可。’二世曰:‘吾愿得一郡为王。’弗许。又曰:‘愿为万户侯。’弗许。曰:‘愿与妻子为黔首,比诸公子。’阎乐曰:‘臣受命于丞相,为天下诛足下,足下虽多言,臣不敢报。’麾其兵进。二世自杀。”

这段话说的是:受赵高指使的咸阳市的长官阎乐率叛军逼到宫殿前面,胡亥问:“我能见我的丞相赵高一面吗?”阎乐说:“不行。”胡亥说:“那好吧,请你告诉赵高,我辞去皇帝之位,让我当一个郡王就行。”阎乐摇头。胡亥又说:“我只请求赏我一个万户侯。”阎乐还是摇头。胡亥再请求:“我只请求活下去,跟我的妻子一起当个老百姓。”阎乐不耐烦地说:“我受丞相的命令,为了天下百姓诛杀你这个家伙。你就是说的再多,我也不敢替你去求情。”说完,命令士兵上前捉拿胡亥,胡亥最终只好自杀。

高高在上的皇帝,听到下面报上来坏消息就杀掉报信儿的人,最后落得众叛亲离,连哀求做一个他平常根本不会看上一眼的普通百姓都不得。这种巨大的反转与悲哀,今日读来依然那么让人毛骨悚然。

人总是有缺点的,在努力争取成功的奋斗过程中,尚可为了达到目的保持勤谨戒慎,但一旦成功,不免得意忘形,骄狂傲世,以为自己是天纵英才,谁都比不了自己。骄狂过头是要引来祸害的。如果是普通人,那么祸害的范围有限,也许只是祸害自己,顶多连带家人。但如果是大人物,比如上述的秦朝皇帝,那引来的就是全天下的祸害,战火四起,烽烟遍地,生灵涂炭,百姓遭殃。当然,皇帝自身与他的家族更是首当其冲地要接受杀身灭族之灾。

这就是“百代都行秦政法”的真实情况。

所以,“中华文明从来不曾断绝”这种现象一点也不值得骄傲。相反,作为中华子孙,我们应该感到悲哀。为什么别的种族、别的文明,都能够经过不断的陶冶与进化,踏上新文明的台阶,而我们却历经两千两百多年还在原地打转,自豪于“百代都行秦政法”呢?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 @ 2020-08-24 20:04
    您已点过赞
    这篇文章从跨文化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是说不通的。历史只是文化的一部分。社会学中的文化指的是一个族群的在一特定地理环境下的生活方式,是随着时间不断演化的。这种不断变化的生活方式包括历史,语言,节日,食物等等。一个文明能够在今天依旧存在就表明这个文明是在进化中的,文明没有好与坏,它的目的只是让一个族群能够在特定的时间与环境中生存下来。无法进化的文明只会消失,这些定义与作者的结论完全相反,中华文化反而是进化最久的文化之一,所以当然值得骄傲
  • @ 2020-08-24 20:52
    您已点过赞
    大赞评论!
  • @ 2020-08-25 07:17
    您已点过赞
    本帖最后由 卡城西北 于 2020-8-25 15:32 编辑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个人感觉的好坏和社会作为一个群体选择的道路一般来说是没有关系的。个人追求舒适,群体追求延续。
    社会发展靠什么?靠个人想怎样就怎样?那你自己回家种地去吧。社会的发展,靠的是群体有一种可以团结人心的概念,历史上的各种崇拜,各种宗教,各种主义都是这类概念。民主也是。不过民主是其中最特殊的一种。因为民主社会的特点,是个人的感觉被放大,超越群体,使得民主这种团结人心的概念失去团结人心的作用。你现在可以说,世界上发达的国家都实行民主制度。也许短期几十几百年内的确是这样,但是这种社会一定会走出历史舞台。不是被所谓的“专制”打败,而是民主制度本身就含有对自己的掘墓因素。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