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你有子宫,凭什么不生孩子?」 /

「你有子宫,凭什么不生孩子?」

大家好,我是田静。

在近期播出的一档节目《成为妈妈后》里,李艾针对当今女性普遍面临的“催生”、中国式“被动怀孕”现象谈到了她自己的生育观。

她认为,结婚后周围亲人所施加的生育压力往往会让女性觉得——

“我生孩子不是因为我想生,我是为了你们而生的。”

在她看来,这种“为了谁”去生一个孩子的决定包含着浓浓的牺牲感,但生育对于女性而言不该是这样的意义,因为你一旦为了别人去付出,就会不自觉地开始索要,期待回报。

△李艾在节目里谈自己的生育观

生育一直都是每一位女性不可逃避的问题。

在过去,由于先天的生理特征以及男性的控制和压迫,生产和养育孩子仿佛成了女性的天然职责和为家庭必尽的义务。

“一个女性没有生孩子是不完整的”这样的观念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形成固化,“生与不生”几乎是不需要犹豫和考虑的问题。

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女性自我意识已然觉醒,正如不久前秦岚在采访中针对之前的催婚催生言论所回应的:

“我的子宫使不使用,关你什么事?”

对于生孩子这件事,她们很清楚“生不生”、“和谁生”、“生几个”、“怎么生”这些都是可以由自己来决定的事情,生育不再是一个女性人生里的必选项。

△秦岚在采访中针对催婚催生的回应

我们很高兴看到女性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选择,但比起这样的变化,我觉得背后还有更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当代女性有着什么全新的生育观念?

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导致她们不想生孩子?

毕竟,这件事关乎每一位女性。

关于生孩子这件事,女孩们在挣扎

我自己就是一个不想生孩子的女孩。

尽管目前还没有到被催生的年纪,但每当听到爸妈在饭桌上高兴地幻想着几年后抱孙子的场景,我都欲言又止地在心里盘算着将来如何让他们接受这个事实。

之所以排斥生育,因为我看了一些电影和纪录片,得知了一些过去从来没有人告诉过我的关于女性生育的真相。

在电影《塔利》里,我看着即将产下第三胎的女主角Marlo整日挺着大肚子吃力地照顾两个调皮的孩子,一举一动都写着“心力交瘁”四个字。

特别是生产的那一天,Marlo躺在手术室的床上动弹不得、满身是汗,像是刚从鬼门关里走了一趟,与另一边同样躺在家里的沙发上安然入睡的丈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生产当天,夫妻二人的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至于产后的生活,似乎也没有轻松到哪儿去。

除了生理上要面临产后排尿困难以及涨奶的痛苦,心理上还得承受孩子夜夜哭闹、家里的墙上满是屎和尿的煎熬。

对于Marlo所承受的这些大量的无偿劳动,丈夫给予的只是每天出门前的一个吻。

没有人去替她分担哺乳和育儿造成的精神疲惫,更没有人去关怀一个产妇的内心世界。

他们不知道,其实60%—80%的产妇在经历了生产后的身体变化和角色转变之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

她们往往会躲在没有人的地方偷偷哭泣,手足无措般地觉得自己是一个糟糕的母亲,最严重的情况可能会持续1-2年。

但没有经历过的人只会觉得生孩子是一件开心的事情,认为她们这样是矫情。

就这样,曾经的Marlo是看上去那样精致而能干的女人,如今身材走形、情绪低落的她面对孩子的一句“妈妈,你身体怎么了”,只剩下沉默不语。

直到现在,我仍然记得自己当时看完这部电影时的感受——

就像是做了一场噩梦。

△电影《塔利》里一位产后身材走形的母亲

我看过一个叫《寻找乳房》的纪录片,片中的一位母亲说起生育后女人身材的变化。

她说,其实每一位女性一旦怀过孕生完小孩之后,除了外形上看得见的腿部变粗、肚子依旧隆起之外,身体内部也会和从前不再一样。

她们会开始拥有一些小秘密:产后漏尿、长痔疮、盆骨底部肌肉松弛……

经历过之后,她们也会抱怨,为什么没有人让她们早一点知道?

纪录片《寻找乳房》里的一位母亲

正是她们亲历的这些“沉重的真相”导致我对生孩子这件事产生了本能的抵触,也让我突然意识到:

原来产后的女性并不是全都能恢复成“性感辣妈”的模样,成为一位母亲不止意味着幸福,还有许多看不见的代价和痛苦。

我觉得我的母亲,我的外婆都真的很伟大,她们或许都曾经历过这些身体和心理上的疼痛。

但是很抱歉,无论是为了另一个生命牺牲自己的身体,还是用强大的心理承担育儿的精神压力……

我统统都做不到。

关于今后是否生孩子这个话题,我曾经和身边的一些女性朋友也探讨过,朋友小米与我的态度不谋而合。

只不过她不愿生育的原因不在于自己,而在于她的家庭。

就像之前热播的《三十而已》中,陈屿因为受到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觉得自己无法成为一个好父亲,在老婆怀孕的时候选择逃避。

我的朋友小米也因为原生家庭的不幸福,对婚姻和亲密关系感到悲观。

△电视剧《三十而已》里陈屿与钟晓芹关于“生孩子”的一段对话

她告诉我,父母多年来关系不和睦,导致她成为了一个性格极其敏感的人。

自己这些年在家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妈妈对她说:

“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和你爸离婚了”。

小米都觉得自己并不是爱的结晶,只是一段感情的失败品。

所以,为了避免这个世界上再有另一个生命重蹈覆辙,所以她不想要孩子,更不愿为了一个男人生孩子。

那天我们聊到这个话题时,刚好看到一位母亲推着婴儿车从我们身边经过。

小米看着婴儿车里的宝宝,转过头对我说:

“不知道为什么,别人看到新出生的宝宝都会觉得开心和幸福,可是每当我看到的时候,却会替这个宝宝感到难过。”

丁克族:

生不生孩子,她们都没有错

这些不想生孩子的女孩们并不是个例。

与她们想法和生活理念相同的人早已庞大到形成了一个群体——丁克族(DINK,“Double Income No Kids”)。

据了解,目前我国丁克家庭已超过60万。

所谓的丁克族主要有两个特征:

一方面是家庭分工观念的改变。他们都有自己的工作和一定的经济来源,也就是说这个群体抛弃了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观念,男女之间的地位差异在缩小。

另一方面,他们拥有生育能力,但主动选择不要孩子。

有一个叫做《不可说》的节目邀请了几十个丁克族,与他们进行深度对话,去了解出于什么样的心理特质或人生经历,导致他们做出了这样一种选择。

通过节目可以发现,他们之中有的人是天生就对小孩没什么感觉,无论那个小孩长得多么可爱;也有非常喜欢小孩的,正因为喜欢,所以才对生育这件事更慎重。

因为她不希望一个小孩出生在当下这个过度成功主义的大环境里,更不愿看到那个孩子去经历虐童、拐卖、病毒肆虐这样的痛苦,然后艰难地长大。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考虑,有的人认为自己承担不了这份责任。

比如其中一位男性曾经帮朋友照看在家到处乱跳乱跑的孩子,帮小孩擦屎擦尿的经历。

如今回想起照顾孩子的那个下午,他还是会觉得很崩溃:

“把这么复杂的一个生命带到世界上来,你得对他负责,我感觉很有压力。”

从这个群体身上,你看到一种全新的生育观念。

他们正在抛弃中国传统的“养儿防老”、“多子多福”这样的生育观,甚至会因为生育代价太大或者对于子女质量的期待过高从而放弃生育。

同时,也能看到一种全新的人生观念。

他们不认为生而为人的意义要通过创造另一个生命才得以实现,放弃生育能够让他们获得更多时间来专注自我。

他们只是没有自己的亲生孩子,但对于下一代的关怀不会因此停止。

所以,无论是个人意愿,家庭原因,还是责任压力,这些都是丁克族存在的真实原因。

所以我理解她们,也尊重她们的选择。

我做结扎手术的时候,

像小丑一样被医生取笑和羞辱

尽管不生孩子的女性远比人们想象中要多得多,但这个世界对她们包容度却也没有想象中那样宽松。

有一个叫雷莱特的女性在TED演讲时,就对“女性一定要生孩子”这件事提出了自己的质疑。

在美国,大约有五分之一的女性没有自己的亲生孩子,有些是本来就选择不生,有些是机缘巧合之下没有生,雷莱特属于前者。

从小到大,身边的人都告诉她“长大了要当妈妈”,但是没人告诉她成为妈妈还要考虑很多问题——

小到传递遗传疾病的风险,或者怀孕期间停用一直服用的保命药物所带来的危险,大到考虑一下全球人口过多、资源获取的问题。

雷莱特不想生孩子,也不是一个喜欢抱着侥幸心理做事的人,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她做了一个比其他不生孩子的女性更有勇气的决定——做结扎手术。

△TED演讲:《女性理应生孩子?》

可让她没想到的是,在搜集手术案例的过程中,雷莱特发现做结扎手术居然是一件如此费尽力气、受尽白眼的事。

当一位女性前往医院去做手术时,医务人员常常会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鄙视她做手术的动机,会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她说着类似“等你结婚有孩子了再来”这样的话。

然而,当那些有孩子的女性去医院咨询绝育手术时,医务人员又会以“她们还太年轻”或者“生得还不够多”为理由将她们劝退。

包括雷莱特自己,第一次做术前咨询时也没逃过这样的盘问。

当时,她极力想给医生证明自己是一位足够成熟睿智的女性,她告诉医生自己已经明确了解了结扎手术的风险,做这个决定也不是一时兴起、叛逆偏激,而是觉得不生小孩的自己才是最完整的。

但医生全然不顾雷莱特所说的话,依旧用各种大道理说服她,盘问她,抱着“你将来一定会后悔的态度”,觉得她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女孩。

一个小时内,雷莱特前前后后被五、六个医务人员约谈,她感觉自己像小丑一样被这些人围观取笑着。

这让雷莱特越发地意识到,整个社会强加给女性的生育职责实在太重了。

△TED演讲:《女性理应生孩子?》

最后,她强忍着外界的歧视和屈辱坚持做完了结扎手术。

即使整个过程中不断遭到质疑和不理解,但她依然坚信——

生育是女人的延伸,不是女人的定义。

而她之所以站在演讲台上说出这段经历,也是希望所有人都能明白:

“不管是作为伴侣、社会人还是作为女性,生不生小孩跟你所处的角色和存在的价值没有关系,这单纯只是一个选择题而已。”

田静后记:

近年来,从很多数据都能看出我国女性生育意愿明显呈现出下降趋势。

《柳叶刀-全球健康 中国女性青少年结婚和生育趋势分析》中显示:

中国女性青少年生育率从1990年的198.8/1000人,下降到2015年的55.0/1000人(54.5~55.5)。

在《中国生育报告:2019》中,2018年出生人口为1523万,较2017年大幅下降200万,2018年出生率降至10.94‰,创1949年以来新低。

这些数据无一不在指向一个信号——越来越多的女性不想生孩子了。

女性的自我意识正在走向觉醒。

她们逐渐意识到,自己对于“身体与性”拥有自由控制的权利,生育也并不需要与个人的内在价值划等号。

无论如何,我觉得生与不生都是一种个人的选择。

每个女性对自己的身体都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只要能勇敢承担自己所做出的选择就好。

而我们今天写下这篇文章,也并不是在鼓吹“不生孩子有多么好”,只是希望更多人能够明白一件事——

女人是可以不生孩子的。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