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中国院线从业者:从0到1原来是这么难 /

中国院线从业者口述:从0到1原来是这么难

本文转载自多维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在“后疫情时代”复工最晚的院线,无疑是受疫情影响最大的行业,这个给中国提供了近百万就业机会的行业,在一夕之间瞬间“清零”,以助于影院从业者在疫情期间不得已兼职去送快递、送外卖的新闻见诸报端。在中国电影艰难复苏的过程中,坚持在一线没有离开的院线从业者,他们都经历过什么?克服过什么样的困难?对行业有哪些新的思考?带着这样的问题,多维新闻记者采访了大地影院北京城市总经理王朝晖。出人意料的是,王朝晖谈到疫情期间的种种艰难,始终展示出近乎于“革命的浪漫主义”式的积极态度;而在谈到为了影院能够复工所付出的种种,他又没忍住红了眼眶。在充满张力的叙述中,可以窥见一个从业者真实的心路历程。以下为王朝晖的口述。

疫情让中国电影院停业了整整178天,为了复工,中国院线从业者做出了大量堪称艰辛的努力。(新华社)

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我并没有想过会对整个行业有多么大的影响。大家可能都会比照13年前的“非典”,认为最迟到夏天就一切恢复如初,完全没想到会持续七个多月的时间。

这个过程让从业者普遍感受到了生存压力。大概在疫情发生两个月之后,一线的员工一直在问,“经理,什么时候开业?”我们一开始说是4月份,然后5月份,再然后觉得7月份怎么也差不多了吧,但真正开业一直到了7月底。

疫情期间影院行业是最惨的,且不说互联网、流媒体、电商、外卖、物流快递等等那些不降反增的行业,在疫情的恢复以及反复阶段,很多行业都陆续复工,唯独影院没有复工。全中国有这么多家影院,可能有上万甚至十几万员工都面临着失业,面临着没有收入,很多人的房贷、车贷都是暂停状态,入不敷出。

像我这样在北京租房子住的,本身没有房贷、车贷的压力,我的房租大概每个月2000元(人民币)左右,但是疫情发生3个月后我已经住不下去了,为了省掉这笔“巨大”的开支必须要搬出来,好在大地影院在北京所有的门店都有给员工提供宿舍。很多店长等不同门店的管理者之前也都是单独租房住,3个月后都搬回了宿舍。一些大的院线公司在疫情期间还没有给员工完全停发工资,但是可能像一些小公司,比如旗下只有几家影院那种,工资就全部停了,自谋生路。

当大家比较确定地知道一时半会复不了工,心里反而比较淡定了,有的人开始找一些兼职来维持收入。像我还有巡店的工作,给各个影院的员工打打气,工作时间都填满了,但是有一些单店(单独一家影院)的管理组(经理、副经理、助理),确实没什么事做,可能就是每周去一次影院,检查安全问题,做一些保养工作,这些工作一天都能做完,一周里剩下的六天能干什么?什么都做不了,而且也没有收入,所以很多人就开始尝试去麦当劳、肯德基这样的地方做做兼职,要么就是送快递,从业者中这样的例子很多。

北京地区在五六月份有望各个行业陆续复工的时候,又经历了一波新发地农贸市场群体感染疫情的事件,影院的复工时间又一次推迟。所以等7月份真正开始准备复工的时候,我们事无巨细、加班加点的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大地影院的大红门店是最先接受复工检查的门店,我们那家店的经理陪同检查组在影院内转了一个小时,紧张到衣服都被汗湿透了。

不过大红门店还是没能率先复工,因为丰台区的管理标准比较严格,新发地农贸市场(北京6月疫情爆发地)就在丰台区。当时我们把希望寄托在另一家北京门店望京店身上。复工的检查一般会有两轮,检查组由区防疫工作领导小组、街道办等不同职能部门的人组成。当时的惯例是,即使检查组第一轮检查下来认为你没问题,也不会先松口,而是等第二轮检查完才通知你能不能开门营业。望京店接受第一轮检查的时候我全程陪同,当时我的想法就是,检查组要是想走,我哪怕是抱着你的腿也不让你走,你必须告诉我什么时候能复工。

但是那一次,检查组中的街道办的负责人说了一句“这家店还算准备的不错”,然后临走之前告诉我们可以开业了,这相当于打破了惯例,第一遍检查我们就通过了,没有走第二遍检查的流程。当时我和几个管理组的同事眼泪瞬间就下来了。我还发了个朋友圈,写的是“从0到1原来是这么难”。

生存压力之下,一线员工基本上50%都会选择离职去其他行业,但像单店的核心管理组还是比较稳定的。对一线员工来讲,影院可能只是一份工作,但是对有些管理组来说,或者对行业内职位更高的人来说,这份工作可能同时也是爱好,是理想。我觉得这是疫情期间能在电影行业坚持下来的人内心最重要的原因。

疫情中整个行业面对的压力与困难都非常大,但我听到的大部分都是积极的声音,不管你来自哪家企业,整个行业从上到下好像完全拧成一股绳,非常有凝聚力,所有人都在互相打气、互相鼓励,包括复工之后,不同公司的从业者都在社交媒体的群聊里互相交流“你们家票房怎么样,你们家票房怎么样”,互相之间给对方出主意,甚至是两个不同城市之间的影院管理者。这种现象是从来没见过的,仿佛突然就有了“行业共同体”的感觉,大家都是一样的想法,一样的目标,就是让行业先复苏起来。

对于从业者来说,真正的考验来自眼下。院线复工带来的是希望,同时也带来了经营压力。一家影院开业,随之而来的就是房租、水电、人工等成本花费,更别提因为停业七个月带来的物料损耗,要么报废,要么跟供应商协商能不能置换,快到保质期的就选择让门店加紧处理掉。而复工一开始主要上映的影片都是复映片(曾经上映过的电影拿出来再放映),复映片能赚多少钱?所以现在各家影院基本都是运营一个月就要亏损一个月,影院行业可以说再惨都没这么惨过。

有些人似乎不太能理解我们的难处,可能一想到“影视”,脑海中出现的关键词都是“圈钱”、“明星”、“高收入”之类的,其实那些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啊,我们和绝大部分人一样,都是踏踏实实的上班族,假设你的公司停工那么长时间,我不相信你会一点儿都不着急。好在最难时期经过去了,现在整个影视行业的上中下游都在有序向前推进,我们也希望疫情能一直控制好,不要再出现反复,未来很快就能回归正轨。万事开头难,只要开了头,后面的就好说了。

本文转载自多维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