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习近平能否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

多维:习近平能否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本文转载自多维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中美科技争夺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今天大概已经没有人有不同意见。

中美结构性矛盾没有全面爆发之前,虽然美国早已有一套高度完备的科技出口管制规范,其中针对中国的管制尤其苛刻,但是基于全球化下的经济流动与需求牵引,大部分科技成果仍然能在中美之间交流共享,一些受到管制的核心科技成果也能通过各种复杂设计的特殊渠道或授权方式进入中国。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能快速发展,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而蜕变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和制造业国家,并且在互联网等新经济领域形成和美国齐头并进之势,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繁荣,人们所能具体感知的社会生活越来越现代、越来越便利,其中科技成果在中西方之间流通共享所起到的促进作用不容小觑。

近些年来中美之间的科技战正成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AP)

在过去很长时间内,中美在大致和谐状态下,两国之间的大规模科技流通与共享机制,以及基于这些机制而促成的繁荣与便利,让很多人产生了一种科技已经可以没有国家行政边界的浪漫错觉。但是,随着中国科技快速崛起,动摇到美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垄断地位,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接二连三的制裁大棒挥舞下来,一切就很快回到了冰冷的现实。

中美科技战的喧嚣,将隐藏在流通背后的科技主权赤裸裸呈现,并在更深层次上揭示了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理念与现代主权国家观念之间的内在矛盾。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里,中国高科技企业成为美国最主要的打击制裁对象。华为,中国在5G领域最具竞争力的明星企业,成为被美国打压制裁的重点。中国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存在的短板以及在高科技产业领域受制于人的缺陷尽数暴露。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论断。在随后的对外开放格局下,一方面得益于对外科技与人才交流,一方面因为中国政府、企业、大学与科研机构等对科技研发的重视与投入,使得中国成为科技发展最迅猛的国家之一。但是,因为科技发展的一般规律,再加上和平年代中外科技交流的便利和中西方之间客观存在的科技落差,很多人养成了以引进为主的路径依赖,忽视了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与一旦中美冲突到来可能受制于人的痛苦。另一些人,则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科技进步与繁荣所蒙蔽,忽视了中美在基础研究和高科技领域存在的显着差距,产生了盲目乐观情绪。

中美关系恶化使这些长期积累的问题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可以预见,随着美国精英社会对中国崛起的焦虑感进一步上升,尤其是当中国科技发展对美国在该领域的垄断地位构成挑战时,美国对中国的科技封锁与打压会越来越严厉,手段也会越来越无所不用其极,与中国在科技领域方面完全脱钩并非没有可能。对中国来说,能否成功应对这场挑战,在美国的打压封锁下找到一条适合自身的科技发展道路,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仅事关科技发展本身,还决定了中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与习近平为中国所做的宏大规划能否如期实现。

习近平和他领导的中国政府早就认识到了问题的重要性,并且付诸行动。一度引发争论并成为美国“眼中钉”的“千人计划”、“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安排就是着眼于解决中国存在的高科技短板问题。中美科技战打响后,在今年8月召开的“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要求长三角三省一市“要集合科技力量,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尽早取得突破”。

2020年9月11日,在由习近平主持召开的一场科学家座谈会上,他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基础研究虽然取得显着进步,但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还是明显的”,中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

此外,习近平还从科技发展对中国整体发展需要的高度进行了说明,提出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等的需要。他同时还在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基础研究、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等六个层面,对接下来中国如何强化基础科学与高科技发展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

科学家座谈会后,韩正旋即到武汉考察了一批有代表性的中国高科技企业,要求企业加大新技术、新产品商业化应用力度,提升产业集成水平,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技术,增强关键基础材料自主保障能力。中国科学院也表示“我们把美国卡脖子的清单变成我们科研任务清单进行布局,比如航空轮胎、轴承钢、光刻机,还有一些关键的核心技术、关键原材料等。”

中美科技战背景下,中国向高科技领域的科研攻坚运动已全面启动。(多维新闻)

在美国打压下,原本因为中美贸易战而一度隐身的“中国制造2025”也悄然浮出水面,美国打压与中国反打压白热化,反而让北京放下此前一度顾及美国感受的政治包袱。制造业升级与核心技术领域的科研攻关,已经被中共在明面上从高层案头贯通到执行环节,即使不再有“千人计划”、“中国制造2025”等这些名词,一场志在扭转高科技领域被动局面、向基础研究与高科技领域进军的中国式科研攻坚运动,已经在习近平的号令下全面启动。

除了对中国抱有文化与意识形态偏见的怀疑论者,几乎没有人怀疑习近平会成功,即便是中国不可能在所有高科技领域都占有一席之地,在若干被“卡脖子”的重要高科技领域获得突破,从而改变世界高科技产业布局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在科技研发攻关上,中国不光有其一贯热衷宣传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还在于今天中国科研攻关的基础已经十分雄厚。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统计,2019年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该组织《专利合作条约》(PCT)框架下国际专利申请量最多的国家,这一年,中国在该组织PCT框架下提交了58,990件专利申请,超过了美国提交的57,840件。作为对比,在1999年,该组织收到中国提交的专利申请仅为276件。

此外,得益于中国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对理工科教育的重视,中国的工程师数量在过去几十年也呈爆炸式增长,工程师数量已经远远超过美国。尽管和美国相比,中国工程技术与科研人员在相关领域的创新性与经验积累还存在明显不足,但有这些庞大的人才基础,集中力量在某些领域做出关键突破只是时间问题。此外,中国人对科技重要性的认识普及程度大概是全球最高的,中国人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也为中国科技后继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备人才基础。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则从需求端有力牵引并推动着科技发展进步。

所以,美国对中国的制裁打压,反而可能造成一个美国最不乐见的结果,即把中国从一个高度依赖美国基础研究与高科技供应的科技大国,逼成一个基于自身研发能力可以自成一体以“内部循环为主”的科技强国,从而为自己制造出更加强大、更为棘手的竞争对手。

当然,对中国来说,在向基础科学与高科技进军的过程中也有要注意的问题。首先是要对现有基础教育与科研体制进行适应性调整,以着力解决不利于科研的制度性束缚。其次是要尊重科研与科技规律,不要把向科技进军搞成科技“大跃进”,这方面已经有不少反面案例与教训值得汲取。第三是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就像习近平说的,国际科技合作是大趋势。要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越是面临封锁打压,越不能搞自我封闭、自我隔绝,而是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

本文转载自多维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